七律.元夕逛燈街

古典詩創作發表區﹐所有作品須合於古典詩格律﹐以採用平水韻為準。

版主: 維仁, 李微謙, 逄乙先生, 卞思

七律.元夕逛燈街

文章秋水孤帆 » 2005-03-08 05:10 PM

七律.元夕逛燈街
十裏長街彩燭光,銀花火樹映天堂。
龍飛鳳舞人數萬,虎躍雞鳴車幾行。
戶戶窗前照圓月,人人身上飾新裝。
星移漢轉玉輪去,仍是滿城煙火香。
秋水孤帆
會員
 
文章: 117
註冊時間: 2005-03-07 02:52 PM

文章李德儒 » 2005-03-09 06:49 AM

雞鳴?夜晚?
李德儒
版面管理員
 
文章: 14428
註冊時間: 2002-02-25 11:34 AM
來自: 紐約

文章秋水孤帆 » 2005-03-09 08:10 AM

虎躍雞鳴指花燈
秋水孤帆
會員
 
文章: 117
註冊時間: 2005-03-07 02:52 PM

文章卞思 » 2005-03-10 12:16 AM

十裏應是十里吧!
煙火用香字形容有點小怪 :roll:
微雪齋
許借冰心添綠硯,紅梅枝下荷鋤來。
卞思
會員
 
文章: 3518
註冊時間: 2002-02-26 01:18 AM

文章悠悠齋 » 2005-03-10 10:21 AM

“數”字應平。
悠悠齋
會員
 
文章: 336
註冊時間: 2003-08-27 08:45 PM

文章秋水孤帆 » 2005-03-10 11:47 AM

悠悠齋 寫:“數”字應平。


“數”字這里雖拗了,但下句中“車”字己救。
秋水孤帆
會員
 
文章: 117
註冊時間: 2005-03-07 02:52 PM

文章風雲 » 2005-03-10 11:02 PM

如此大拗用法,宜避免之,諸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用法畢竟極少數。
莫道螢光小,猶懷照夜心。
白雲齋
風雲
版面管理員
 
文章: 8225
註冊時間: 2002-03-02 11:10 AM
來自: 紫諠谷

文章秋水孤帆 » 2005-03-13 11:25 AM

風雲 寫:如此大拗用法,宜避免之,諸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用法畢竟極少數。



在格律詩中孤平拗救也是種技巧,所謂“大拗”是指“對句救”從無“應避免”之說,這在唐詩中的例子是不勝枚舉的,我們把這種形式叫對句救。
例如:
臨洞庭上張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這首詩首聯第一句的“水”字該是平聲,卻用了仄聲字,“拗”。而第二句中“混”該是仄聲字卻用了平聲,“救”。以“混”補嘗“水”字,這就是對句救。再例如七言詩;

夜泊水村………陸遊
腰間羽箭久凋零,大息燕然未勒名。
老子猶堪絕大漠,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何人無再青。
記取江湖泊船處,臥聞新雁落寒燈。

這首詩頸聯第一句中的“有萬”二字都該是平聲字,但用的卻都是仄聲字,“拗”,第二句中“無”字,應是仄聲字卻用了平聲字,“救”。這樣就以“無”字,補救了“有萬”兩個字。這就是對句救。也稱一救二。
秋水孤帆
會員
 
文章: 117
註冊時間: 2005-03-07 02:52 PM

文章woncf » 2005-03-13 12:43 PM

個人一、二年來從網路上諸位前輩意見裏,提出關於此之觀點供參考

唐初格律詩其時尚未完備,詩律在當時,尚是多方摸索
即使李、杜詩裏也有這種情形,更何論其它人了

但是晚唐格律詩已非常成熟了,這種大拗的情形,幾乎是沒有了(至少我所知道是如此)
唐以降,這種詩法也舉不出例子

當然詩法、詩心在作者,端在格律的認知如何而已
就我個人以為,既是格律詩,自是有格律的要求
此種少且漸不為後人認同的用法,還是少用,以免讓人誤以為格律也可隨心而變,對格律詩反而有害~~淺見莫怪
woncf
會員
 
文章: 407
註冊時間: 2003-11-17 10:57 AM

文章風雲 » 2005-03-13 05:35 PM

秋水孤帆 寫: 在格律詩中孤平拗救也是種技巧,所謂“大拗”是指“對句救”從無“應避免”之說,這在唐詩中的例子是不勝枚舉的,我們把這種形式叫對句救。
例如:
臨洞庭上張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這首詩首聯第一句的“水”字該是平聲,卻用了仄聲字,“拗”。而第二句中“混”該是仄聲字卻用了平聲,“救”。以“混”補嘗“水”字,這就是對句救。再例如七言詩;

夜泊水村………陸遊
腰間羽箭久凋零,大息燕然未勒名。
老子猶堪絕大漠,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何人無再青。
記取江湖泊船處,臥聞新雁落寒燈。

這首詩頸聯第一句中的“有萬”二字都該是平聲字,但用的卻都是仄聲字,“拗”,第二句中“無”字,應是仄聲字卻用了平聲字,“救”。這樣就以“無”字,補救了“有萬”兩個字。這就是對句救。也稱一救二。


此拗救法,一般格律書籍皆有談及,諸如李炳南〔詩階述唐〕.王力〔漢語詩律學〕.張夢機〔古典詩的形式結構〕.林正三〔詩學概要〕等書,詞長如果有興趣研究,可以參考。
〔詩學概要〕一書曾提及,此類終非正格,初學者勿以此為訓。
然詞長理當非初學者,在下亦不敢以此限制詞長。

此種拗救格式,在整個唐宋數萬首作品中畢竟屬於少數,個人認為不宜作為常法,雖是閒詠,能避則避。
又可能是兩地格律寬嚴標準不同,台灣一般詩賽皆視此為出律,不知大陸方面如何?願聞其詳,以玆交流。
最後由 風雲 於 2005-03-13 07:40 P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莫道螢光小,猶懷照夜心。
白雲齋
風雲
版面管理員
 
文章: 8225
註冊時間: 2002-03-02 11:10 AM
來自: 紫諠谷

文章風雲 » 2005-03-13 06:56 PM

woncf 寫:唐以降,這種詩法也舉不出例子


此說法有誤,仍有例子。
莫道螢光小,猶懷照夜心。
白雲齋
風雲
版面管理員
 
文章: 8225
註冊時間: 2002-03-02 11:10 AM
來自: 紫諠谷

下一頁

回到 詩薈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Google [Bot] 和 17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