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壯齋 » 2007-01-18 10:45 AM
形上論跟反應論是兩種不同的審美經驗,所採取的書寫策略也會有所不同。形上論所追求的是種永恆的美,拿小說來說就是王文興、白先勇與瓊瑤。而反應論則是尋求與當下的默契,也就是現代廣告中常出現的「你是我的麻吉(match)」,同樣拿小說來說,就是陳映真、黃春明與王拓。這兩個方向落實到文學現場來看,一個就是現代主義、另一個就是寫實主義,1970年代的鄉土文學論戰就是這兩種立場的衝擊。而這兩種立場所造成的書寫樣貌就截然不同,從中就可以發現從審美經驗到書寫意圖與策略間是有一定的關連的。
而再從讀者反應理論來說,反應論為求與當下的默契,將讀者預想為普遍的識字大眾是最常見的。(當然也有更極端的,如工農兵文學是將讀者設定為文盲群體。)這也是新樂府所走的路線。另一方面,在國家控制較為嚴厲的時代,則發展出另一套較隱晦的書寫策略。
而「江南春」與「寄曹雪芹先生」都是從形上論出發,要表現人在時間流逝中的無奈,所以採取一種「鏡象」式的書寫策略,將現實場景形成鏡中之象,而與古人站在同一立場觀看,來形塑古今一同的永恆美感。但是相同的美感也可以用白話文來表現,如果按照同樣的標準來說,是否要要求杜牧或味淺齋寫成白話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