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熟
震天嘲雜亦奇觀,群雀伺機行電竿。疑是市倉盈外粟,老農蔭憩意闌珊。
風雲 寫:另外第三句〔疑是市倉盈外粟〕缺乏一個對象,何物疑是市倉盈外粟,如此寫來句子不穩。
壯齋 寫:風雲 寫:另外第三句〔疑是市倉盈外粟〕缺乏一個對象,何物疑是市倉盈外粟,如此寫來句子不穩。
我想絕句雖然只有四句,但章法變化與言說策略卻有許多選擇。從「謎」的角度來說,可以從頭到尾不露謎底,也可以再最後一句露出謎底,也可以先講謎底再講完謎題。這首詩所採取的,是第三種方式。單單看第三句自然不穩,因為要有第四句才有完整的謎題。就因為第一第二句所提供的線索不足,才會覺得第三句不穩。而這樣的不穩本身就是一種言說策略,將謎底與謎題的界線混亂,希望能藉此有種新鮮感。藉由先提供的謎底,讓讀者好奇完整的謎題是什麼。
這首是對全球化經濟的懷疑。
風雲 寫:小發 寫:「電竿」一詞個人以為沒問題耶,只要能清楚的指涉該物就可以了吧!
以台語來說是稱為「電火柱」,指涉的物品一樣,可是名稱卻不同,
這應該還談不上專有名詞。
如果電竿不宜,那釣魚竿似也不宜縮成釣竿,
而如果電竿不解,那電塔、水塔恐怕要更費解了。
個人不認同小發兄的意見.
1.台語與國語是兩回事
2.釣魚竿本來就又稱為釣竿,電線杆則不曾被稱為電竿.
3.電塔、水塔本來就是平日所稱之物名,當然不費解.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22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