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舊作]古典詩講義進階篇

古典詩詞相關論述專用。

版主: 五葉, 壯齋

[1999年舊作]古典詩講義進階篇

文章壯齋 » 2005-09-19 12:09 PM

進階篇
一、導論
這節課我們將延續上一堂所講的內容,請各位先回頭複習基礎篇的資料。此外由於地震停課的關係,我們的課程必須壓縮。也因此這堂課的內容是原本兩堂課的份量,有些部分不能講得很詳細。

二、「詞」的概說
「詞」使「字」的意義能有所發揮,而還沒成為句子的形態。以物理化學的方式來比喻,「字」是原子而「詞」是分子,「句」則是化合物。分子必由原子組成,但原素的化學特性必以分子形態來開展。此外,經由分子間的組合,才能成為有意義的成品化合物。「字」有形音義三個要素,而所謂「詞」則偏重於「義」的方面。
以「義」來分析詞,可簡略的分為實詞與虛詞。所謂「實詞」指這個詞彙單獨存在時,能代表特定意義者,如:山、水;「虛詞」則是單獨存在時,不能代表特定意義者,必和別的實詞合併才能顯現意義。如「不」字,在對話中或許可以代表某種意義,但在書面上卻看不出它指「不要」、「不行」,還是「不盡」、「不斷」。

三、並聯與串聯
「並聯與串聯」是我學習古典詩創作的啟蒙老師-吳錦順先生-所喜歡談的。吳老師以他學習理工的背景,將詩學裡的許多現象都用二分法加以分析。雖然在運用上不無問題,但卻另闢蹊徑,讓當時大一的我受到相當大的震撼。
並聯與串聯說來簡單。「並聯」指兩個以上同性質且代表同類意義的字,以及兩個字的組合只能代表一個意義者,這樣的關係;「串聯」則是兩個以上不同性質的字之間的組合關係。我們以杜甫的秋興八首第一首為例。

玉露 凋傷 楓 樹林,巫山 巫峽 氣 蕭森。
江間 波浪 兼天 湧,塞上 風雲 接地 陰。
叢菊 兩開 他日 淚,孤舟 一繫 故園 心。
裘衣 處處 催 刀尺,白帝 城高 急 暮砧。(秋興八首第一首)

在這首詩裡,可以分析出幾個串聯詞與並聯詞:
1、 串聯詞:玉露、巫山、巫峽、江間、兼天、塞上、接地、叢菊、兩開、他日、孤舟、一繫、故園、城高、暮砧。
2、並聯詞:凋傷、樹林、蕭森、波浪、風雲、裘衣、處處、刀尺、白帝。
一般而言,一首詩當中「串聯」的關係多於「並聯」。「並聯」是種鋪陳,是平面的擴大意象。若詩作中的「並聯」詞過多,那就可能被批評為堆砌辭藻。
此外,我們還要特別注意對仗的兩聯中的詞組關係。出句的串聯部分,入句一定對以串聯;出句的並聯部分,入句一定對以並聯。

四、七言詩的「句」
由於聯吟比賽只比七絕、七律,因此在這裡我們只說七言詩的「句」的相關問題。詩為什麼是「七言」呢?歷年來有多種說法。但現在我想跟各位說明的是節奏的關係。在詩句中的每個字都可以視為一個音符,所以一句中就由七個音符所組成。一個句子裡字面上只有七個字,但有八個節奏。這是因為最後一個字在吟誦時可以拉長,這也是近體詩押韻時多選擇容易拉長的平聲韻的關係。
我們知道一個句子中有八個節奏之後又如何呢?其實我們就可以明確地找到音節的中央點,也就是在七言詩句中第四字和第五字之間。這個中央點可以解決大多數七言詩句的語法問題,與後面我們要提到的東西相關。但這個方法有一個根本上的缺陷,就是此法只能用在七言,對於五言的解析完全不通。

五、句型
所謂的「句型」,在這裡做個自己的定義,就是詩句節奏的組成方式,以四三句型系列為主。「句型」更簡單的說,就是「句子的唸法」,也就是分析近體詩句中的節奏。詩句一定要有自己的節奏,並非單單以文字堆砌而成。如果以為只要將二十八字或五十六字填入平仄譜就能成為一首詩,那就大錯特錯了。而句型也可以當作了解詩的依據,若沒有句型,也不過是一團夢囈罷了。
所謂的句型,就是唸詩時語氣的表現方式。詩是一種濃練的文體,往往將一句當好幾句用,因此在一句之中主詞常常變換。如果將一句依意義的不同來分別句中的字,就是句型分析的工作了。此外,當字被施以轉品的手法時,該字的語氣自然會被加重,而往往單獨被提出來,而成為特殊句型。
在七言的近體詩中,最常見的就是上四下三的唸法,又稱為「四三句型」。如唐代許渾詩「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為什麼會造成這種句型呢?原因就是我們剛剛找出的詩句裡的「中央點」。而在這種以均衡的節奏組成了基本句型之後,我們還可以用語法的結構細分出「四三句型」、「二二三句型」、「四一二句型」及「四二一句型」。在上述兩句詩當中,我們發現前四字與後三字分別造成了完整而獨立的子句,再由這兩個子句組合成一個完整的句子,這就是「四三句型」的特點。
何謂「二二三句型」?就是將「四三句型」中的前四字加以細分。它的特點就在於前四字做成「對仗」的樣子。在基礎篇的最後,平仄譜的解析中,我們可以分析出四種基本模式:
(1)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2)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3)仄仄平平平仄仄
(4)平平仄仄平平仄
如果單單提出前四字的平仄來看,很明顯地可以發現對仗的情形。而「二二三句型」就是利用這種字音特性,再加上語意詞性相同的組合而造成的。如唐杜甫詩「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迴。」每句的前四字就是工整的對仗,「風急」對「天高」、「渚清」對「沙白」。也只有這種對仗的關係,「二二三句型」才可以獨立於「四三句型」之外。(註:也有人認為這一句除了前四字相互對仗之外,分別又可以和後三字達到「對」的效果。)
此外由「四三句型」細分出來的,還有「四一二句型」與「四二一句型」,兩者可以合併討論。「四一二句型」像陳霖松先生詩「老雁無枝啼夜月,雛鶯失影坐寒窗。」;「四二一句型」則如蔡秋金先生詩「白頭獨怕江淹老,青眼欣逢阮籍垂。」在這兩個例子當中,我們可以發現後三字的動詞被獨立出來,而且不是第一字就是第三字。這是因為這個詞與前四字構成的子句相關。如「啼」字與「老雁」相關,「垂」字與「青眼」相關。這使得後三字成為「不完整子句」,與「四三句型」兩個完整子句的組合不同。
這裡又解決了一個疑問,為什麼獨立出來的只有後三字中的第一、三字,而不是第二字。如果動詞在第二字時,就會造成「主詞-動詞-補語」的完整子句,就與「四三句型」沒有兩樣。
除了上面論述的「四三句型」及其衍生的句型之外,近體詩在唐代韓愈及宋代江西詩派之後,為了語氣的變化、倔奇,又創出了幾種不同的句型。常用的是「二五句型」。其中的特點,就是以後五字作為子句,如清代秋瑾詩「漫云女子不英雄,萬里乘風獨向東。」的「女子不英雄」即是。這也是王力在《漢語詩律學》認為「七言是五言加上前兩字」,所觀察到的現象。

六、對句的作法
講了那麼多,對於實際運用上最有幫助的,就是律詩中對句的作法。在中學時期,國文課所教的對仗要點只有兩點:
1、 對句的平仄要相反。
2、 對句的詞性要相同。(這點就是要求對句中詞組的串、並聯關係要一致)
但在這裡還要補充一點,以保證對仗的工整:
3、 對句的句型要相同。
如果將對仗的頷聯跟頸聯擺在一起來看,還必須加上一點才能使對句更加完美:
4、 頷聯與頸聯的句型最好不同,至少句中串、並聯的關係必須不同。
只要依據這四點來作對仗,才能作出工整且多變化的對句。

七、句法
句法在這裡自己作個定義,以和句型有所區別。簡單的說,就是運用在詩句中的特殊修辭方式。而在這些特殊修辭方式中,還可以分為重字的句法及不重字的句法。詩的篇幅相當短小,一般要求是用字不要重複,但可以有條件的重複,那就是重字的句法。常見的不重字句法則有六種:倒字法、省字法、虛(數)字法、轉字法、代字法、和字法。而常見的重字句法有四種:疊字法、對字法、頂真法、回文法。以下分別論之:
1、不重字的句法
(1) 倒字:
「倒字」就是將常見的詞彙加以顛倒,其功能有二:一是符合格律,例如唐杜甫〈詠懷古蹟〉:「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月夜魂。」其中「畫圖」為了合第二字必須平聲的格律而顛倒,使平聲的圖字變成第二字。二是為求押韻,如唐韓愈〈鄭群贈覃〉:「呼奴掃地舖未了,光彩照耀驚童兒。」由於整首詩押
「支」韻,因此將兒童顛倒以求押韻。
而倒字法的附帶功能是使語氣更為崛奇不同。但要注意並不是每個詞都能顛倒,只有非專有名詞的並聯詞才能使用倒字法。
(2) 省字:
由於詩的篇幅相當短小,因此常見使用一個字代表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的情況。如唐李商隱〈籌筆驛〉:「管樂有才終不忝,關張無命欲何如。」就以管樂關張四字,分別代表管仲、樂毅、關羽、張飛四個人,篇幅整整省了一半。
但使用這個方法有兩點要注意:一是所用省字必須能確實代表原來意函;二是省字的沿革。如「諸葛亮」可省為「諸葛」,不能省為「葛亮」;「魯仲連」多半省為「魯連」,而不省為「仲連」或是「魯仲」。
(3) 虛(數)字:
在中國的文學裡,尤其是詩作中,數字的作用往往類似虛詞。多半只代表著「多」、「長」或「久」的意思。如金元好問〈別康顯之〉:「玉川文字五千卷,鄭監才名四十年。」不一定真的有五千卷或四十年,只是一個不定的概況。
此外還有真正的虛詞可以加以運用,如宋蘇軾〈題西林寺壁〉:「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中的「不識」和「只緣」就算是虛詞。
(4) 轉品:
詩作中時常用到轉品,常常是名詞或形容詞將之動詞化。將一個字做兩個字用,如此可以增加詩的濃鍊度及美感。且被轉品的字多半放在「四一二句型」及「四二一句型」中的「一」的部分,這個部分又常被稱為「詩眼」。如唐劉禹錫〈懷古〉:「人事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江流。」中的「枕」字原為名詞,因詞意的轉化而轉品為動詞,且放在「四一二句型」做為詩眼。
(5) 借代:
「借代」顧名思義就是用一個詞來代替另一個詞。如宋文天祥〈過零丁洋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汗青」二字即代指史書。而借代法的功用和倒字法相同,可用於和平仄,也可用於求押韻,當然也可以單純的追求一種朦朧的美感。
(6) 和字:
所謂「和字」就是指使用「偏義複詞」的修辭方式。如金元好問〈挽李屏山〉:「落落久知難合在,堂堂原有不亡存。」中的「亡存」二字其實只代表了「亡」的意思,這是中國人說話的一種「婉曲」,所以加上「存」字而成為偏意複詞。
這裡還有一點要強調的,「亡存」二字還用了倒字法,為得是求押「元韻」。如果整首詩押「陽韻」的話,即可倒為「存亡」。這是說明上述的幾種方式並不一定要獨立使用,也可以合併使用。

2、重字的句法
(1) 疊字:
「疊字」多為「情狀詞」,代表一種情景或聲音,如果單獨使用一字就無法代表這種情狀,必須兩字併用才行。如唐杜甫〈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中的「蕭蕭」及「滾滾」。
(2) 對字:
「對字」的使用,是在詞組或子句中使用相同的字,造成「對」的感覺。如唐杜牧〈中秋月〉:「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將「此生」、「此夜」及「明月」、「明年」兩組詞組做成「對」的感覺。又如清袁枚〈湖上〉:「錢王英武康王弱,一樣江山兩樣才。」即是將句中兩個子句做成「對」的感覺。
(3) 頂針:
「頂針」又可分為普通頂針和句中頂針兩種。普通頂針如唐白居易〈琵琶 行〉:「前月浮梁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和唐步非煙〈答趙象〉:「相思只 恨難相見,相見還愁卻別君。」
但普通頂針的濃鍊效果還不如句中頂針。句中頂針如民李知灝〈豔紫荊〉: 「自是欲歸歸未得,天涯零落落何休。」其中第四字與第五字相同。而此法與 「疊字法」的不同,就是兩字在中央點的兩邊,分屬不同的子句。此外,頂針 的兩個字分別有其含意,不像疊字中的兩個字拆解後即無意義。
(4) 回文:
「回文」更是中國文學的特色之一,但作詩用到此法已經帶有文字遊戲的味道。如民胡順卿〈孤山〉:「孤山一望一山孤,濟濟人遊遶秀湖。」

重字的句法看似簡單,其實並不好用,原因是為了求格律。在這裡我們可以用平仄譜正格的四種基本形式,來看看這四種重字的句法使用的難易度。經過分析,「疊字法」由於每種形式都有三處可以使用,因此最為好用;「對字法」由於「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形式中,第三字必須平聲而較不靈活;「頂針法」只能用於第四字與第五字平仄相同處,因此只能運用在兩種形式;「回文法」雖也只能用在兩種形式,但由於回文之外還要講求語意,因此比「頂針法」更難。
壯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1370
註冊時間: 2002-03-04 11:50 PM
來自: 臺灣嘉義

回到 詩詞小講堂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27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