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舊作]古典詩講義基礎篇

古典詩詞相關論述專用。

版主: 五葉, 壯齋

[1999年舊作]古典詩講義基礎篇

文章壯齋 » 2005-09-19 11:55 AM

基礎篇
一、 導論
近體詩是什麼?這一點我們不用急著知道。如果要一下子教一位初學者古典詩通盤的概況,他將很難吸收且難以運用,這種教學方式是不人道的。人類也不是從無知的情況,直接到達博學多聞的階段。因此現在只能教各位「近體詩看起來是什麼?」也就是從皮毛的部分講起,循序漸進。
但有一點我希望各位能體諒。以我現在所學所知,並不能給各位詩律、詩史上的完整理論,更何況時間上並不允許。因此這三堂課程偏重於比賽時能用得上的技巧及寫作方式,如各位對於古典詩有興趣,還是希望各位多方閱讀,以求更完整的學習。
言歸正傳,「近體詩看起來是什麼?」其中有兩個與眾不同的特色:一是明辨平仄;二是講究格律。

二、 平仄
這裡所謂的「平仄」,是只指中古語音上的聲調而言。國語分為一、二、三、四聲;中古語音則分為平、上、去、入,其中上、去、入即統稱仄聲。雖然同樣分為四等,但實質內容上卻不盡相同。這裡不多做聲調演變的考究,簡單來說,國語的第一、二聲是中古音的平聲;國語第三聲是中古音的上聲;國語第四聲是中古音的去聲。而中古音的平聲又可分為陰平與陽平:陰平為國語第一聲;陽平為國語第二聲。(註:陰平與陽平又可稱為上平與下平。但《詩韻》裡的上平聲與下平聲,指得是平聲上卷和平聲下卷,與聲調的分析無關。)
這樣的分法當然十分粗略,大致上會遇到三個問題:一是平仄兩讀;二是不規律的聲調轉變;三是入聲字的消失。所謂「平仄兩讀」,指一個字有兩種讀音。如:「看」字可以唸成仄聲,也可以唸成平聲。這個問題只要參照聯吟大會所發的資料即可解決。而「不規律的聲調轉變」,舉例來說,如「茗」字現在唸為平聲,但它在中古音裡卻是上聲。之所以會知道這點,也是因為前幾年的題目「試茶」,很多人用了「茗」字。雖然其他部分寫得不錯,卻因為這字不合格律而出局。而這個問題,只要能善用比賽會場上所提供的辭典、《廣韻》就能避免。但「入聲字的消失」就較為複雜。入聲字對有些人來說,是最詭異的一群。因為在國語音中,入聲字已經消失。但是原來的入聲字,卻散入了國語的四聲之中。千萬不要把國語音中的「輕聲」當成入聲字。雖然國語的輕聲也是一種短促的聲音,但它們屬於「輔助聲」,不是正常聲調。入聲相對於平聲,是一種極短促的聲音。要從讀音分辨入聲字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用方言辨別(稱ptk法),另一種是從國語音辨別。
從方言辨別入聲字,就是要找出讀音結尾,把ptk三種音「遺漏」掉的字。如「十」字,用閩南語唸完後,嘴唇保持在p音未發的狀態;「骨」字保持在t 音未發的狀態;「玉」字保持在k音未發的狀態。這在語音學中有所解釋,p是一種「收雙唇塞音」;t是一種「收牙尖塞音」;k是一種「收舌根塞音」。當字音遇到這三個音收尾時,一定是入聲字。以下就這三種音舉一些例子,希望會方言的人可以藉此琢磨出入聲字。
p音:習、集、入、濕、及、立、急、吸、合、答、雜、葉。
t 音:質、實、七、八、一、吉、失、必、筆、術、卒、佛。
k音:竹、育、伯、叔、木、讀、肉、祿、鹿、福、格、屋。
另一種由國語辨別入聲的方法,共有八條要點。
(1)凡ㄅ、ㄉ、ㄍ、ㄐ、ㄓ、ㄗ六母的第二聲字,如「柏」、「答」、「國」、「極」、「逐」、「賊」。
(2)凡ㄉ、ㄊ、ㄌ、ㄗ、ㄘ、ㄙ六母與韻母ㄜ配合時,不論國語讀幾聲,都是入聲。如「得」、「則」、「策」、「瑟」。
(3)凡ㄎ、ㄓ、ㄔ、ㄕ、ㄖ與韻母ㄨㄛ拼合時,不論國語讀何聲調,都是入聲字。如「闊」、「桌」、「戳」、「說」、「弱」。
(4)凡ㄅ、ㄆ、ㄇ、ㄉ、ㄊ、ㄋ、ㄌ與ㄧㄝ併合時,不論國語讀何聲調,都是入聲字。但「爹」除外。如「別」、「滅」。
(5)凡ㄉ、ㄍ、ㄏ、ㄗ、ㄙ與ㄟ併合時,不論國語讀何聲調,都是入聲字。如「給」、「黑」、「賊」。
(6)凡ㄈ與ㄚ、ㄛ併合時,不論國語讀何聲調,都是入聲字。如「法」、「發」、「伐」、「佛」。
(7)凡讀ㄩㄝ韻母的字,都是入聲字。但「瘸」、「靴」除外。如「曰」、「樂」、「略」、「決」、「卻」、「穴」、「雪」。
(8)一字有兩讀,讀音為開尾韻,或讀ㄧ、ㄨ韻尾的,就是入聲字。(本條冷僻難懂,僅供參考。)
還有一種是參照聯吟大會整理出來的「國語平聲與中古入聲常用字對照表」,雖然這個表格已經將常用字收入,但也只約佔所有入聲字的三分之一,在運用上難免會有失誤的情形發生。
之所以要分辨出散入平聲裡的仄聲字,不管是「不規則的聲調變化」或是消失的入聲字,為得是在運用格律作詩時能妥善地切合格律,提高獲獎的機率。

※ 課後自我練習
1、仔細從朋友、同學或社會知名人士的姓名中找出入聲字。如:王「柏」森。
2、利用群組練習分別平聲與仄聲。如:「一到十的數字中,有幾個平聲?」答案是一個「三」字。事實上常用的數字裡,只有「三」、「千」兩字是平聲。又例如「春夏秋冬」、「東南西北」、「梅蘭竹菊」都可做為練習的例子。(再加上紅中、青發、白板就可以摸八圈了。)這個練習的功能,可以促進初學者作對句時的功力。

三、 格律
明辨平仄的實際用途,就是為了在作詩時切合格律。格律的確立是近體詩的特色,但並不表示格律是平白無故產生的。在近體詩成立之前,詩句中的平仄組合是隨意的。而所謂的格律,只是古人在這些隨意的組合中,找出某一個「系列」的組合,做為考試的指定格式而成的。正所謂「有無相生」,當近體詩的格律確立之後,古人作「古詩」時就避免與近體詩格律相同。也因此「格律」成為近體詩的特質。
為什麼說近體詩的格律是一「系列」的呢?因為其中包括了一套理論。
其中以「孤平」、「下三平」、「下三仄」等禁忌為其特色。我們以下一一討論:
所謂「孤平」,有兩種定義。在狹義的定義中,只要是詩中出現「仄平仄」的形式就是孤平。而廣義的定義中,則是指一句詩中,押韻句除押韻字外及非押韻句中,只有一個平聲字。
至於七言的後三字,是近體詩較古詩嚴格的地方。有「下三平」、「下三仄」等普遍性的規則,還有固定句型等較嚴苛的規定。「下三平」與「下三仄」(合稱「下三連」)是七言的一句中,後面三個字不能都是「平」或「仄」。這樣保證詩句的音律免於平坦。反之,近體詩的後三字較少出現「平仄平」、「仄平仄」等句型,這是因為詰曲難讀。若是偶爾出現,也都用於詏救句中(關於詏救在後面的章節中會題到)。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這四種「約定俗成」的普遍句型。
首先,我們先用七絕平起式首句入韻的正格為例。我們先將平仄兩兩排列
(兩音節為一節奏),為求變化而交錯。其中二、三句要「黏」,一、二句;三、四句要「對」。也就是第一句若為「平平仄仄」,第二句就是「仄仄平平」;三、四句亦然。而二、三句的平仄節奏要相同。我們用這個方法先排六字,如下例:

平平仄仄平平 (平起,所以平先出。)
仄仄平平仄仄 (與第一句對,與第三句黏。)
仄仄平平仄仄 (與第二句黏,與第四句對。)
平平仄仄平平 (與第三句對。以上各取六字。)

接著我們將韻腳填入,如下例:
平平仄仄平平平 (首句入韻,下三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二句押韻)
仄仄平平仄仄仄 (第三句不押韻,下三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 (第四句押韻,下三平)

我們看到第三句會犯「下三仄」,同之,第四句就會犯「下三平」。又由於「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理論(此一觀念不盡正確,姑且用之),第六字不可以隨意調換平仄。就只好將第五字平仄調換,就成了以下的狀況: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這就是七絕平起的正格。若是律詩,只要再排列一次即可。以七律平起為
例: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而理論上一三字的平仄可以改變,但在「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型中,只有第一字可以調換平仄。

※練習:其它七言平仄譜(七絕仄起、七律仄起)

四、 平仄譜的解析
上述關於格律的說明相當繁雜,但仔細的分析卻又相當簡單。在平仄譜的正格中只有四種基本型式,附帶十四種變化。所謂四種基本型式是:
(1)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2)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3) 平平仄仄平平仄
(4) 仄仄平平平仄仄
其中(1)、(3)、(4)由於第一、三字的平仄可以互換,各有四種變化。加上(2)的第一字平仄可以互換,兩種變化。總計十四種變化。因此在不能作出完整一首詩的階段,可以先用這十四種變化做單句的練習。

附錄一:「韻」的概說
「韻」就是組成字的主要元音及韻尾。主要元音及韻尾相同的字歸在一類,就是詩韻。詩歌用韻不外乎兩個目的:一是使詩歌易琅琅上口,方便記憶;二是利用讀音的和諧,來增加詩歌本身的音樂性,加強它的感染力。詩韻的演進相當繁複,而且亡佚甚多,不易考明。而現在我們所用一百零六韻的《詩韻集成》,是最簡便的工具書。其中平聲部共三十韻,分上下兩卷,故各為十五韻。上聲二十九韻,去聲三十韻,入聲十七韻。近體詩多押平聲韻,這原因在後面會談到。而韻依字的多少,或運用的方便性,可以分為寬韻、中韻、窄韻、險韻四類。而我們在學創作詩時,最好先選擇寬、中韻的韻類。以下就是分類表:
寬韻:支、先、陽、庚、尤、東、真、虞。
中韻:元、寒、魚、蕭、侵、冬、灰、齊、歌、麻、豪。
窄韻:微、文、刪、青、蒸、覃、鹽。
險韻:江、佳、肴、咸。

一、韻的情感
我們前面說到,用韻可增加詩歌本身的音樂性,加強它的感染力。無可否認的,人在發出某種未被賦與文字意義的聲音時,聲音就代表著人要表達的意義。就像高興會大「笑」,害怕會尖「叫」一樣。而演進到用文字寫成的詩歌時,音韻自然也代表了情感。
在《羅音室學術論著》中,吳世昌先生綜合了潘尊行先生與劉師培先生的說法,將語音的起源分為三大類:第一類,純粹客觀的,基於聽覺的摹擬;第二類,比較客觀的,基於作態的摹擬;第三類,基於人類主動的表情。而第三類就是這種「聲情說」的依據。吳世昌先生說:「這類聲音,大抵是人類對於某種刺激來時表示快感、不快感、或其它態度而發。口腔發音器官的動作,多半與面部表情一致的,有時連身體上其他部分都帶動作。劉氏所謂『喜』、『怒』、『哀』三者之字,即像喜怒哀所發之音。即是說,我們讀這些字音時,發音氣官的部位和面部肌肉的收縮弛懈相符合。」
而我們初學作詩,除了已經被限題、限韻外。大都感覺到一種困難。就是找不到韻,來配合自己想寫的東西。所以自己作詩時,除了考慮寬窄韻的問題之外,還要知道你想要寫的,適合什麼韻。我們就王易《詞曲史》、劉師培《正名隅說》與謝雲飛《文學與音律》中所說的來整理,將詩韻分出四大部份。
寬宏爽朗:東、冬、江、豪、麻、陽。
凝重悲壯:魚、虞、真、文、先、尤、覃。
細緻清新:支、齊、元、肴、歌、庚、鹽、咸。
哀怨悱惻:微、佳、灰、寒、刪、蕭、青、蒸、侵。
我還是要聲明,這分類不是絕對,但可以作為初學者的參考。

二、用韻要點
說了那麼多,我們又要如何用韻呢?《詩韻集成》是一本相當好的工具書,可幫助我們練習用韻。我們翻開《詩韻集成》正文,第一個字是個「東」字。這就可以當成一個韻腳,而「東」下面的小字,就是能和「東」配合的字(詞、句)。如果我們將兩者組合,就能方便地構出一個詞組。《詩韻集成》中的小字,都是蒐集古人(尤其是蘇軾)的句子,對於我們的練習會有極大的幫
助。若是用《袖珍詩韻》,將只有韻腳可供參考,而沒有下面的小字。
用韻還有幾點要注意的:
(1)戒出韻:近體詩押韻的規定比古體詩嚴,必須一韻到底。
所以在本韻外押韻,都算出韻。
(2)戒湊韻:押韻字和全句意義不貫串,勉強湊合而成。
(3)戒重韻:韻腳用字不允許重覆出現。
(4)戒別韻:一字若有兩讀而意義不同時,用韻時要注意。
(5)戒僻韻:詩韻中多僻字,盡量少用。
壯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1370
註冊時間: 2002-03-04 11:50 PM
來自: 臺灣嘉義

文章hungsen » 2006-07-12 01:50 AM

謝謝兄台提供這些資訊讓後進者學習詩詞受益良多!
hungsen
會員
 
文章: 30
註冊時間: 2003-03-17 11:42 PM
來自: 磺溪

文章阿邦 » 2006-07-12 09:08 AM

個人覺得這類入門教材應該置頂,方便新手容易找到。
閒人莫問廚房事,豬腳端來口水流
阿邦
會員
 
文章: 583
註冊時間: 2004-09-20 04:26 PM
來自: 雲深不知處


回到 詩詞小講堂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38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