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禪法入詩時

古典詩詞相關論述專用。

版主: 五葉, 壯齋

當禪法入詩時

文章李雨 » 2007-03-07 12:50 PM

關於禪法的有情與無情未解者多 ,相襲成非.
有情二字於佛法不只是世間所說的人情,乃含蟲魚鳥獸等一切遇雨躲雨,喜水找水,具主動性的生命.
無情則僅指有生機卻不等於有情(生命)的植物以及山河大地等.
至於"無情說法""無情成佛",是已經打成一片的佛菩薩及開悟禪者的境界.由於他們的身心處於不相對的狀態,霧露雲霞就等於體上衣,無遠弗屆.因此山河大地的一切隨著清淨心而清淨了.蓋身心無二故.在此前題下,可說情與無情無別,都是真如(體)都是佛性(用).換言之,未到者是不能以為這是一般相對境界的有情無情 . 相對的世間中,有情是有情,無情是無情,若無情有佛性那吃素豈不等於殺生?此乃學界部分先生混淆之處. 若不辨明乃所謂籠統真如,顢頇佛性.
李雨
會員
 
文章: 2343
註冊時間: 2007-01-17 02:56 PM

文章李雨 » 2007-03-10 10:00 AM

<關於有相無相>
文人常以二分法的思維來看出家一事,而以"逃禪"",負盡有為身",譏責之.(這是普遍現象非單指)佛法有理有事,事相上,各有各的相,各司其職,而不多心,不執一非他,當下即顯無相理!無並不離有,即事即理,事到理到,理事不二.
我們不妨依佛經為準,深一步想想:
<一>每一尊佛住世時都現的是出家相,並成立僧團,讓喜歡出家者無論階級,來此過平等的生活,自利利他(也許您尚未受惠,卻不能罔顧幾千年來千萬受惠一群的存在, 且含多數的詩人居士.)若說"逃"與負",那麼也就是說悉達太子逃與負嗎?沒錯, 他逃離享受,暫辜負父母妻子於一時,然而卻成為世上最不逃不負的一位覺者,以至妻與子都歡喜出家去了,並修行有成!是悉達僧人成就他們的.何況其他千千萬萬?至今文壇竟然仍人云亦云,相襲此謬,若不反思,逃的負的,豈非我們自己?
<二>釋迦牟尼佛之後若非有僧團存在繼續結集經典,以及之後的論述,並以護持佛法僧為己任,佛法恐難維持至今吧?我們又有何禪可曰逃?你我必須以護家人為己任啊!大難來時你我也只有一雙手,會抱佛經嗎?難啊!
<三>更重要的是要不斷有智者悟者產生,佛經才不至亂說,而在家人時間有限,千萬年才出個幾人(維摩詰乃佛再來不在此數)怎能不靠如麻如林的諸位高僧?並且高僧是依賴眾"低僧"種地煮飯撿柴燒水來供養他進一步專修的,當然高僧也都從"低僧"而來,後以講佛法回饋大眾,彼此誰也不欠誰.請諸方彼此尊重,勿落入史家之謬是幸.
李雨
會員
 
文章: 2343
註冊時間: 2007-01-17 02:56 PM

文章李雨 » 2007-03-13 03:20 PM

<關於真與假>

好比手持火把只是一把,將之畫圈時,人看到的卻是一大圈的火輪.
這是佛的比喻.火輪是假,火把是真.俗諦假有的世界就像是火圈,因果相繫而成,事實卻是唯心所現,並且念念孤明(笠老所謂一番風月一番新),就連當前這一念也不即不離.又如那原本的火把,火把走圈時,每到之處,都只還是那一個獨立的點,所連的線圈是假有.然而佛法觀一切如是幻影,卻承認一切的存在,不是沒有,處世還得知因識果,該怎麼就怎麼,不該怎麼就不怎麼,一聲清磬一聲鐘,板眼清清楚楚,絲毫不含混.這當前一念清淨心又有四個選相:
<一>是a非b
<二 >是b非a
<三>亦a亦b
<四>非a非b
例如我與魚,於佛性沒有同與不同的分別,是謂非一非二.然於俗相上,我是我,魚是魚,有相同的部分事相(會餓怕痛有男女之欲),有不同的事相(我有感官之外的思想會賞詩等魚則限於感官知覺),是謂亦一亦二.
這四相依然是不即不離方實相.既不離,則該<一>選a邊時,就站邊!中間也是個邊(都是相對存在!) 因此,中道非中間,而是該中就中,該左就左,該右就右,無限的自由,又無限的精準,即作即了,永遠淨空才是.
李雨
會員
 
文章: 2343
註冊時間: 2007-01-17 02:56 PM

文章李雨 » 2007-03-16 06:19 PM

許渾<<放猿>>一詩當中,有<殷勤解金鎖,昨夜雨淒淒><好覓來時路,烟夢莫共迷>二句,用了深僻的禪語有待解說.
首先猿猴頻撈月絕對比太白愚昧多了(白是聰明人不與此同),而此猿於禪林比喻人自己的意識心,因此許渾此詩題說的是放下這念心.
甚麼意思?因為他是有底子的修行人,平時將心看得緊,而進一步必須由緊而放,是謂放猿.由此也就明白"金鎖"了.顧名思議,如金子般美好的鎖,雖美好畢竟是鎖,還得解開它.佛曾以"三昧酒"形容羅漢弟子的成就,滋味雖好,卻是半途的解脫,有禪定且不起貪瞋癡,但未契悟本心.沒了"我執",仍有"法執,"金鎖也象徵修行進一步面臨的問題.至於"來時路",於禪林指的是心的路頭,亦即話頭.蓋話將出代表念頭動了,使人方便具體地找到路頭,是謂來時路.正如布袋和尚那句"原來退步是向前",藉農人春天插秧的情景,倒著步伐恰可比方心之來時路,必須倒回去向內尋(而低頭便見水中天講的也是看自己心內的一片天地).
李雨
會員
 
文章: 2343
註冊時間: 2007-01-17 02:56 PM

文章李雨 » 2007-03-18 08:45 AM

<猿捉水月>出處

大正藏冊二二頁二八四上<<摩訶僧祇律>>卷七:
過去世有城名波羅奈,國名伽ㄕ.於空閑處有五百獼猴,遊行林中,至一尼俱律樹,樹下有井,井中有月影現.時獼猴主見是月影,語諸伴言:"月今日死,落在井中,當共出之,莫令世間長夜闇冥."共作議言:"云何能出?"時獼猴主言:"我知出法,我捉樹枝,汝捉我尾,展轉相連,乃可出之."時諸獼猴即如主語,展轉相捉,小未至水,連獼猴重,樹弱枝折,一切獼猴墮井水中.爾時樹神便說偈言:"是等騃榛獸,癡眾共相隨;坐自生苦惱,何能救世間?"佛告諸比丘,爾時之獼猴主者即提婆達多;爾時之餘獼猴者,即六羣比丘.

(提婆達多乃悉達太子的堂弟,也是最親近佛的阿難尊者親兄弟,隨佛出家後,累世與佛作對的種子再現,乃煽動六羣比丘欲滅之.)
李雨
會員
 
文章: 2343
註冊時間: 2007-01-17 02:56 PM

文章李雨 » 2007-03-18 06:20 PM

<關於神>

禪法重自心,不重鬼神,卻承認他們的存在,並敬之,誠符孔子"敬鬼神而遠之"的每一個字,不忽略"敬"字,而這是通常未受注意的一點.
佛宏觀宇宙,有不同次元(非肉眼見),其中天道與鬼道都有神者,卻有所不同.
天人中福德多些而成王成主者,稱天神,但不只一位,並也如一切眾生有一期壽命之限.至於鬼道眾生福德雖遠不及天,卻也自有或多或少的差別.福多些者稱鬼神,諸如土地公婆,是為"福德正神".再如山神樹神河神等,並非無情變成眾生,而乃眾生依於山河樹草等處居住(雖無質礙身,其心識基本需求與當人時差不多),只是鬼道而已.雖有點神通,卻常覺匱乏.差者連渴了都找不到水喝.水隨其業識,成了血水,正如人看到的是一潭清水,魚看來如大氣,天人看水則為晶寶(他們不需喝水只喫天界一種甘露等).
總之,通稱神時,於佛法則要細分是天是鬼.

<關於四大>
印度古老智慧早精確指出,一切物質乃地(質礙性:微者即分子,印度古稱極微,禪定天眼所見)水(濕性)火(煖性:溫度)風(流動性:空氣)四元素所構成,缺一不可,僅有成份多少的差別.這完全符合現代科學所證.又為何稱"大"?意思是四種元素遍宇宙一切處,大而無外,故稱四大.
李雨
會員
 
文章: 2343
註冊時間: 2007-01-17 02:56 PM

文章李雨 » 2007-03-28 01:15 PM

東坡<題沉君琴>

若言琴上有琴聲 , 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 , 何不於君指上聽?


這一首禪詩完全是根據<<楞嚴經>>的道理.佛於此經舉許多實例,與弟子一問一答間,說的不只是淺顯的因緣法則,而今人卻往往作如是淺見.蓋萬事萬物皆有因有緣而有果,這又何須於這高級班的楞嚴會上一再反復舉例說明,聰明的羅漢阿難尊者方才更上一層?當琴發出聲音時,要進一步深思的是:聲音從何而來?也不出自琴本身啊!若是則不須人手,琴也該自動發聲,事實不然.那麼是從手指發出?若是,則沒琴手也應自然發聲呀!事實不然.有人將佛這純科學性的分析作弦外之音解,實在是多心妄加!說這意味"學人開悟需要自己與師家兩方面的因緣和合"簡直是廢話!這是因緣法的例子之一罷了!要說的是:聲音本非實實在在存於某個地方,而一切人事物,這些因緣的存在,其實也如同聲音一般,虛幻不實.只是聲音的例子容易契入而已.雍正皇帝則舉毛筆為例:"說這是毛筆,可是哪個部分都不是毛筆.你能說毛是毛筆嗎?能說桿子是毛筆嗎?"虛的!可它不是沒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是謂中道實相.因此說空不對,說有也不對.
李雨
會員
 
文章: 2343
註冊時間: 2007-01-17 02:56 PM

文章李雨 » 2007-05-16 07:22 AM

讀張栩詞長和詩,談及小兒識字,乃想起禪師讚許東坡以教子言與書為喻談禪一事.師曰:"東坡最能為譬,嘗曰:以吾之所知,推至其所不知,嬰兒生而導之言,稍長而教之書,口必至於忘聲而後能言,手必至於忘筆而後能書,此吾之所知也.口不能忘聲,則語言難於屬文;手不能忘筆,則字畫難於刻雕.及其相忘之至,則形容心術,酬酢萬物之變,忽然而不自知也."(禪師多背古文的!)
李雨
會員
 
文章: 2343
註冊時間: 2007-01-17 02:56 PM

文章李雨 » 2007-05-17 11:20 AM

講生死,講前世今世與未來,實有廣狹二義.依成唯識論卷八所舉之二種生死為:
<一>分段生死--以有漏之善惡業為因,煩惱障為緣,將受三界內之粗報;其果報對於壽命之長短,肉體之大小等,有一定限制,故稱"分段身".受此分段身而輪迴者,稱為分段生死.
<二>變易生死---聲聞緣覺菩薩雖不受分段生死之輪迴,但以無漏之分別業為因,所知障為緣,於界外受殊勝微妙果報之身,亦即意生身.再以此身來三界內修菩薩行,以至成佛果,其所受之身因悲願力之故,壽命肉體皆可自由變化改易而無一定之限制,故稱"變易身".受變易身者,稱為變易生死(念念牽流則為變易生死之深義).
因此說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並不一定只是一期生命之過去現在及死後之未來.舉凡時間之前一剎那後一剎那以及當下(似此刻!而實立刻成為過去,故稱當下,以別於世間所說之現在.此詞乃佛經專用語,為世間借用,卻已乖原義!明白就好,無須爭論,佛教一向寬以對待世間,但願儒者與道教也能寬待佛教是幸!)這前念後念,逝者如斯,就是輪回,就是生死,就是三世!世者,時間也.一期生死只是此本質之延伸.
李雨
會員
 
文章: 2343
註冊時間: 2007-01-17 02:56 PM

文章李雨 » 2007-07-07 04:59 PM

<甌北詩話>論東坡詩句"須煩李居士,重說後三三",作者評曰:"此詩方敘宴遊,忽用〔後三三〕語,殊無來歷."蓋因坡公引用禪語中最艱深難懂者,學佛亦少有知者,何況詩話作者?原禪語為"前三三,後三三",公案如下:(括號處乃在下淺註)

一回杭州文喜禪師往五臺山華嚴寺,至金剛窟禮謁,遇一老翁牽牛而行,邀師入寺.翁呼:"均提!"(佛世均提沙彌七歲開悟任文殊菩薩侍者)有童子應聲出迎,翁縱牛,引師陞堂.堂宇皆耀金色(已轉換空間!)翁距床(禪椅),指繡墩命坐,翁曰:"近自何來?"師曰:"南方."翁曰:"多少眾?"師曰:"或三百或五百."師卻問:"此間佛法如何住持?"翁曰:"龍蛇混雜,凡聖同居.(已示不同次元之空間相容!)"師問:"多少眾?"翁曰:"前三三,後三三."翁呼童子致茶,并進酥酪,師食之,覺心意開爽.師睹日色稍晚,遂問翁:"擬投一宿得否?"翁曰:"汝有執心在不得宿."(表示此地非原寺!)師曰:"某甲無執心."(已露不悅!)後略("前三三後三三"一語偶為後人引用,然未講明.前後指前念與後念,六根與六塵相對產生六識,無論境界為何等何數,總是根塵識三者當下所現,念念如此,念念不停留,虛幻不實.)臨別童説偈曰:"面上無瞋供養具,口裏無瞋吐妙香;心裏無瞋是珍寶,無垢無染是真常."(也就別貪著仙境了!)師後參仰山,頓了心契,任典座(古來許多悟者都藏身廚房,磨練自己,服務大眾,也因此可以少說話.)文殊常現於粥鑊上,師以攪粥篦便打,曰:"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文殊乃說偈曰:"苦瓜連根苦,甜瓜徹蒂甜;修行三大劫,卻被老僧嫌."師塔於靈隱山之西塢.天福二年,田頵許思之亂,寇發師塔,睹肉身不壞,爪髮俱長.(至今依然!)
李雨
會員
 
文章: 2343
註冊時間: 2007-01-17 02:56 PM

文章李雨 » 2007-07-07 05:37 PM

坡公一生學禪,並留有禪詩數首,可惜詩話作者評:"至於摹仿佛經,掉弄禪語,以之入詩,殊覺可厭.",實與佛無緣之故.也因此有:"想坡公遭遷謫後,意緒無聊."之說,乃過於主觀稍欠虛心.若是在下,斷不敢以未有佛法薰修之心,為有修者作過當的揣測.以坡公學佛之誠懇,應不無聊.又評者不懂佛學且置之便罷,何至於"可厭"之地步!這一點有評家倒作不同於<甌北>的看法,卻指出其遭貶後的豁達.(正好修行吧?)
李雨
會員
 
文章: 2343
註冊時間: 2007-01-17 02:56 PM

下一頁

回到 詩詞小講堂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3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