嘆起義改作起事

古典詩創作發表區﹐所有作品須合於古典詩格律﹐以採用平水韻為準。

版主: 維仁, 李微謙, 逄乙先生, 卞思

文章陳靄文 » 2007-02-02 06:15 AM

張大春 寫:聞道史書應慎解,猶稱七十二男兒。岡頭八十六死士,十四黃花該數誰? :-o :lol:
詞長言之有理,不過當時收葬在紅花崗(後改黃花)的確只有七十二屍首,我小時候去拜的也只是這七十二人,也許提起黃花崗,大家就稱七十二烈士了,但歷史上確有八十六位烈士。


順道說一下,該役我外婆也參與,事前並與嫂嫂陳淑子(胡漢民的妻子)從香港假扮新娘,偷運軍火到廣州,我小時在廣州尚可看到黃興在該役斷指後寫給她的一幅字,上寫的好像是大風起兮不如歸幾個字,文革時因害怕便燒掉。還有一小小故事,七十二烈士中有十幾位是屬於由流落海外的海員組織的秘密結社稱做『聯義社』,不少江湖好漢在內。我已故父親在紐約是該社後期的社長,40年代獲得國民政府特許,酬得款項,回廣州建 『聯義社』墓碑於黃花崗紀念碑之旁,他就在廣州認識胡家,也與我母親結婚,紐約的社長也由陳兆堂接任。『聯義社』有一批社員在廣州與國軍一起死守,我父親不得不在49年跑到香港避禍去。

這是歷史,不是政治,立場之類,八十六就是八十六,不能改。多言莫怪。
陳靄文
會員
 
文章: 1608
註冊時間: 2005-02-14 11:02 PM
來自: Bloomington, Indiana

文章一方 » 2007-02-02 06:16 AM

多謝張大春詞長、壯齋詞長及風雲詞長和詩。諸位詞長的佳作勝在下多已。

更謝 wonfc 詞長的意見。在下是對政治沒有興趣。就算在外國也可看到兩黨之間及黨內之間的傾軌爭位。政客就是有政客本色。我覺得歷史的大事實是有記載,但背後的動機真相便難知了。
詩不厭多改
一方
會員
 
文章: 4234
註冊時間: 2004-02-18 10:35 AM
來自: 墨爾本

文章壯齋 » 2007-02-02 09:28 AM

張大春 寫:聞道史書應慎解,猶稱七十二男兒。岡頭八十六死士,十四黃花該數誰? :-o :lol:


聞道史觀應慎知,未死其事不男兒?黃崗分明七十二,餘皆大義豈分誰。

或云百餘或八六,何人親計幾男兒?若使愚眾解民主,遍地黃花又分誰。
得今朝之快意,察萬古之傷心
壯齋
壯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1374
註冊時間: 2002-03-04 11:50 PM
來自: 臺灣嘉義

文章woncf » 2007-02-02 01:40 PM

看來大部份人還是以國民黨的價值觀著眼
一直以為所謂的起義,只是推翻滿清,這樣黨的價值還是凌駕個人之上啊!

這無法顯示出黃花崗烈士的真正精神!!

1911年黃花崗烈士是起義
同盟會武昌是起事
這之間的意義是不能一以概之
起義是因為憂國憂民而使
起事是要推翻滿清是政治目的

個人也同意黃花崗烈士是起義,個人是無限尊崇其偉大的精神的

但武昌起事並未真正推翻滿清,滿清會下台袁世凱才是最大的關鍵

揆證民國後只是造成更多的混亂,軍閥割據、北伐、剿匪、抗戰、國共、台海對峙
一邊搞文革、大躍進、專制,一邊搞白色恐怖、鎮壓、獨裁
如果滿清未下台,歷史又會如何呢

這是不是用專制換帝制嗎,這算得上是起義嗎?

試問民國後,還幾人能像黃花崗烈士義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

對不起
有些話不吐不快,總是不能見醬缸一直醬下去,失去省思的能力
聽不同的意見,是可以見證思想之寬窄
woncf
會員
 
文章: 407
註冊時間: 2003-11-17 10:57 AM

回應

文章夜風樓主 » 2007-02-02 08:37 PM

我以前看過一本書 說事後由善堂出面收集屍體八十六具 葬於紅花崗上 但只有七十二人查出姓名 才稱七十二烈士 紅花崗是民國16年國共分裂後 共方以紅為標制 國府才改黃花崗不過這本書我送人了
夜半低吟 樓歌繾綣迴江渚
風中細語 主客相思寄去鴻
夜風樓主
會員
 
文章: 2418
註冊時間: 2002-02-26 02:04 PM
來自: 台北內湖夜風樓

上一頁

回到 詩薈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Google [Bot] 和 52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