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抽個空兒再湊一下
吳欽友 寫: 看語氣可知芬詩哥知道得已經很多,不需問了。問了反而「屈汝」,小弟一答一大串,又教說無關詩薈,給搬去講堂,這是可以預見的,還不算,也蠻浪費網站資源的。
倒是有一點跟詩有關的可以順便說說:末山尼與灌園僧是臨濟宗傳下來極知名的典故,小弟看前貼知道芬陀利詩哥一看不懂就去查了資料,是有心人。但是「末山心法閩中開」當然會讓人一頭霧水,覺得詩句本身沒講夠,這就是小弟昨天那首七絕的用意了──自注的詩,趣味往往在此,有時自注跟詩題一樣,是個整體表達的手段。當然,此法不必多用,也沒有人願意多用。小弟必須承認,刻意在這一句上做了個機關,一旦那些不需查找資料就知道末山尼是誰的內行讀者一定會覺得奇怪:「怎麼會有個末山尼到閩中開法呢?」這就是說:越內行的讀者可能懷疑越快、越匆促、好奇心也越強。越想知道這閩中跟末山尼的關係如何。一旦補上個注說明,才知道說的根本不是那尼呢!
在這個節骨眼兒上,是注一下好呢?還是不注好呢?還是逕只說:「見《景德傳燈錄‧卷十六‧南際僧一》」小弟那首七絕所諷刺的,不正應在這些與詩無關的討論上了嗎?
呦~~原來是拐了個彎罵我啊~~這小頑童真不識相~~該罵!該罵!
另
呵呵~~真佩服吳詞長的想像力,把無影跡的東西說得像真的一樣。可惜~~那不過是你的顛倒妄想!
小頑童對詩學不在行毋庸置疑,但可算是個資訊處理與人工智慧的專業人士,現代獺祭對我來說,比李義山容易千百萬倍了。搜尋資料更是方便之至。

“末山心法閩中開”的搜尋關鍵字是“末山”與“閩”,看倌不妨一試,馬上出現『南際僧一』的一小段,簡單得很!那有那麼多的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