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戌新春試筆

古典詩創作發表區﹐所有作品須合於古典詩格律﹐以採用平水韻為準。

版主: 維仁, 李微謙, 逄乙先生, 卞思

文章芬陀利 » 2006-02-07 08:19 PM

孔子入太廟每事問,乃是對於典章制度的好奇與關切。典章制度乃刻板的文化傳承,繫於問學。每事問,足見孔子的好學。

文藝欣賞則另當別論,吳詞長的詩句“密意當酬知者賞”,已將藝術品的屬性表達得入木三分,就不必我多費唇舌了!

既然說到孔夫子,我也順便提提,相信吳詞長也深知夫子奮、啟、悱、發及扣鐘的三昧吧?!
我說凍豆夫詞長此次問得太匆促的理由亦在此
這與先前細心探索並慧解吳詞長詩中密意的風格大相逕庭,真是令人費解,不是嗎?
若說愛護心切是可以理解的(當然,我也看到了他相)
我又何嘗不存此心,只是不容易被理解與接納罷了!

我不時興為人擦鞋
言責既盡,其他的當然不關我事囉~嗯~就此打住!

新年快樂! :lol:
芬陀利
會員
 
文章: 2263
註冊時間: 2002-07-20 09:12 PM

文章凍豆夫 » 2006-02-08 12:56 AM

吳欽友 寫:不開玩笑,開多玩笑又要挨罵的!
請参看《景德傳燈錄》:卷十六•南際僧一
河中南際山僧一禪師。僧問:「幸獲親近,乞師指示。」師曰:「我若指示即屈著汝。」僧曰:「教學人作麼生即是。」師曰:「切忌是。」僧問:「如何是衲僧氣息。」師曰:「還曾薰著汝也無。」問:「類即不問,如何是異。」師曰:「要頭即一任斫將去。」問:「如何是法身主。」師曰:「不過來。」又問:「如何是毗盧師。」師曰:「不超越。」師初居末山。後閩帥請開法于長慶禪苑。卒諡本淨大師,塔曰無塵。

用這個故實當然不祇是合乎平仄就算了,而是僧一禪師和僧徒的問答──尤其是小弟用棕色字體標出之處──與芬陀利詩哥關於用不用自注、擾不擾讀者的教訓有關,自覺十分有意思,隨心想到,不能不用。


謝吳詞長疾注。
此間讓芬陀利詞長費解了,真是抱歉。
想我上帖應當連同密意一塊兒攤白寫:

吳詞長的詩詞注我挺愛看,懇請續注。

也祝諸位詞長新年快樂!
凍豆夫
會員
 
文章: 45
註冊時間: 2005-12-15 12:34 PM

文章卞思 » 2006-02-08 01:43 AM

其實芬詞長提的這意見,就和我們一般看詩時給作者提的意見一樣,出發點當然都是好意的,想把自己的心得提供給作者參考,無非是相互求好。

不過也就像每一首作品,不同的觀賞者會有不同的感受,甚至是相反的意見一樣,並非絕對。而且意見終就只是提供參考,接受與否,端視作者本身的衡量,沒有人一定要別人如何的,所以吳詞長大可放心按自己的意思做(加注是不會觸犯版規的,一笑 :-D )

說點個人意見,我自己也不太愛看太多注的東西,這方面的學習心得和芬詞長有些相似,之前也曾想提出來跟吳詞長說說,但實在擔心一不小心又生出不必要的誤解,所以就按下不表了,芬詞長願意提出來,在我看來他對吳詞長的好意,實在是比我還多的。 :oops:
微雪齋
許借冰心添綠硯,紅梅枝下荷鋤來。
卞思
會員
 
文章: 3518
註冊時間: 2002-02-26 01:18 AM

文章伍桐聲 » 2006-02-08 02:08 AM

"吳詞長的詩詞注我挺愛看,懇請續注。"
"我自己也不太愛看太多注的東西"

我想, 注不注, 可能跟個人學術訓練背景有關. 像我要求學生, 就是所有出處都要注的清楚詳盡. 但因我不是學文史的, 對他行習慣不清楚. 我自己習作, 通常不注, 因無可注. 實是讀書太少, 幾乎無法用典.

到這網站, 說實話, 讀吳詞長的注, 比別的都用心. 因為真補了我這讀書恨少之憾. 也覺他真不藏私 . 我幾乎天天上來此站看看, 就跟修課差不多.

建議一下 : 注改小號字. 這樣, 不愛的略過, 想看的人學習.
伍桐聲
會員
 
文章: 27
註冊時間: 2005-12-28 01:04 PM
來自: USA

文章望月 » 2006-02-08 08:27 AM

注釋的用意在彌補內文的不足又不破壞內文之結構,
注得過多則喧賓奪主,此時注文反倒變成是主角詩作則是配角了,
因此要不要加注也是有很大的斟酌空間。

雖然書讀不讀得多也有關係,但現在網路搜尋已很便利,
稍微複製拷貝貼上再按一下滑鼠就可以找到很多資料,
同時,因為雅集資料庫使用多年已經相當龐大,
資料庫空間有必要錙銖必較,畢竟網站空間並不是很充裕。

因此站在系統管理的角度是非必要時不加注,
讓有限的資料庫空間得以盡其所用,
何況網路上已有那麼龐大的資料可供搜尋,
是否還有必要加注也是見仁見智。

若吳先生覺得加注有助吸收,那也可以「詳見某處某條某段」來註明即可,
如此既可提示典故出處,也同時節省資料庫的利用。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漂浮的瓶子
望月
會員
 
文章: 1161
註冊時間: 2002-02-24 03:23 PM
來自: 天上地下

文章woncf » 2006-02-08 08:56 AM

且讓末學說一說感想,參考參考……,打從
吳詞長在雅集初試啼聲,給我個人相當的佩服,豐富的文學內涵,廣博的學問;
尤其寫詩,並加作注,給我這個無古文底子的人不少方便,誠然現代人專研古文籍者已少,以
吳詞長古文深厚,讀者能一眼即知大作出處者恐不多見,就以我全部還是靠看注釋哩!
但是這個感覺,好像在翻古籍,一邊看文一邊看注釋、出處,反而重點不像在欣賞一首詩。
這個倒可用來檢測我個人古籍能力,是不辨牛馬……見笑於大方之家,呵呵!
總之
吳詞長的作品,如不作注,恐怕與讀者的隔閡,甚難窺堂奧,假我受現代求速成的功利主義影響,可能看都不看了;
或許換時空在唐宋,
吳詞長可與駕齊古人,只是在現代,普羅之下古人怕也已隨俗!況在古人有化巧用於無形!

“密意當酬知者賞”,是陽春白雪,是下里巴人,青菜蘿蔔;是凌雲絕頂,是十里洋場,端是抉擇。就我個人是佩服,卻緣己淺鄙難登大雅,賞者,恐討不得也。
芬詞長或與我同心哉?
~~以上一點想法,不吐不快,敬海涵
woncf
會員
 
文章: 407
註冊時間: 2003-11-17 10:57 AM

文章吳欽友 » 2006-02-08 09:14 AM

望月 寫:雖然書讀不讀得多也有關係,但現在網路搜尋已很便利,稍微複製拷貝貼上再按一下滑鼠就可以找到很多資料,
同時,因為雅集資料庫使用多年已經相當龐大,資料庫空間有必要錙銖必較,畢竟網站空間並不是很充裕。

因此站在系統管理的角度是非必要時不加注,
讓有限的資料庫空間得以盡其所用,
何況網路上已有那麼龐大的資料可供搜尋,
是否還有必要加注也是見仁見智。

若吳先生覺得加注有助吸收,那也可以「詳見某處某條某段」來註明即可,如此既可提示典故出處,也同時節省資料庫的利用。

小弟寫詩加注是這兩年自己業餘功課的一個習慣──寫一首詩,把字句背景熟悉一過,為了備忘。有人那麼喜歡注子以及那麼不喜歡注子倒是令我驚訝。

這喜惡與否,應該不是作者的責任。對小弟而言,節省網站空間是很大的責任,日後一定盡量配合做到。至於如何注,就不勞詩哥指點了;因為「詳見某處某條某段」那是寫學術報告時表示作者親手處理的材料從何而來的一個責任程序。而不是小弟加注的原因。在本站發表一個注,如果說只寫:「見《景德傳燈錄‧卷十六‧南際僧一》」我相信對手邊沒有這書的朋友,或者沒有翻找資料的時間的朋友也不一定方便。

愛讀注朋友會從不藏私的角度理解作者分享所得之知;不愛讀注的朋友說不定還以為這分享是賣弄呢。也有人連寫學術文章都不喜歡加注,甚至「把注融入本文是一種學問和藝術。」(鄭因百、臺靜農先生都這麼說過)但是小弟萬萬沒有料到:加注與否的問題居然就像當初有人問于右任:「您睡覺的時候,鬍子究竟是放在被子裡面還是被子外面?」一樣,原先沒留神的習慣,一問竟然成了困擾。

不過當初我的注子裡就有這麼一小段,小弟覺得應該請諸位詩哥姊多體會啦──
僧問:「幸獲親近,乞師指示。」師曰:「我若指示即屈著汝。」
襄陽筆法得董北苑墨妙而縱橫排宕自成一家其入細處有極深研幾之妙得其
吳欽友
會員
 
文章: 350
註冊時間: 2005-11-27 07:17 AM
來自: 嶺表

文章芬陀利 » 2006-02-08 09:46 AM

尊重版主意見,刪去贅語
僅就詩一問

不知“末山心法”是吳詞長獨創,或是古人習用?
這心法是和尚在末山時代說的嗎?有所本否?
南際僧一禪師是以末山僧聞名於世嗎?或者在末山宏法名世?(當然或有人會說出名了才會受邀入閩,我問的不是這個。我也知道由末山入閩的檢擇性,當然不會認為是指末山瞭然囉 )
最後由 芬陀利 於 2006-02-08 10:14 AM 編輯,總共編輯了 3 次。
芬陀利
會員
 
文章: 2263
註冊時間: 2002-07-20 09:12 PM

文章風雲 » 2006-02-08 10:08 AM

以個人立場而言,我也不太喜歡一篇作品注了一大堆東西(文字多過作品本身)。

以雅集管理者立場而言,作注與否恐怕見仁見智,當由作者自行決定,各位詩友的意見皆已充分表達,作注與否的問題就此打住吧! 8-)
莫道螢光小,猶懷照夜心。
白雲齋
風雲
版面管理員
 
文章: 8225
註冊時間: 2002-03-02 11:10 AM
來自: 紫諠谷

文章林間 » 2006-02-08 10:19 AM

吳欽友 寫:鄭箋誰作不煩猜
應手裁思興會來
密意當酬知者賞
末山心法閩中開


鉤章琢句半疑猜,
幸得旁觀有注來。
獨厚知音通案語,
詩箋字字挑眉開。 :mrgreen: :mrgreen:
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
林間
會員
 
文章: 52
註冊時間: 2005-12-08 02:02 AM
來自: 台北

文章吳欽友 » 2006-02-08 10:22 AM

芬陀利 寫:不知“末山心法”是吳詞長獨創,或是古人習用?
這心法是和尚在末山時代說的嗎?有所本否?
南際僧一禪師是以末山僧聞名於世嗎?或者在末山宏法名世?(當然或有人會說知名了才會受邀入閩,我問的不是這個。我也知道由末山入閩的檢擇性,我當然不會認為是指末山瞭然囉 ;-) ~查覽資料與定詩義是兩回事,我的樂趣是在查覽的過程,定死了的東西我沒興趣,這也是個人的自由意志ㄜ :mrgreen: )


看語氣可知芬詩哥知道得已經很多,不需問了。問了反而「屈汝」,小弟一答一大串,又教說無關詩薈,給搬去講堂,這是可以預見的,還不算,也蠻浪費網站資源的。

倒是有一點跟詩有關的可以順便說說:末山尼與灌園僧是臨濟宗傳下來極知名的典故,小弟看前貼知道芬陀利詩哥一看不懂就去查了資料,是有心人。但是「末山心法閩中開」當然會讓人一頭霧水,覺得詩句本身沒講夠,這就是小弟昨天那首七絕的用意了──自注的詩,趣味往往在此,有時自注跟詩題一樣,是個整體表達的手段。當然,此法不必多用,也沒有人願意多用。小弟必須承認,刻意在這一句上做了個機關,一旦那些不需查找資料就知道末山尼是誰的內行讀者一定會覺得奇怪:「怎麼會有個末山尼到閩中開法呢?」這就是說:越內行的讀者可能懷疑越快、越匆促、好奇心也越強。越想知道這閩中跟末山尼的關係如何。一旦補上個注說明,才知道說的根本不是那尼呢!

在這個節骨眼兒上,是注一下好呢?還是不注好呢?還是逕只說:「見《景德傳燈錄‧卷十六‧南際僧一》」小弟那首七絕所諷刺的,不正應在這些與詩無關的討論上了嗎?
襄陽筆法得董北苑墨妙而縱橫排宕自成一家其入細處有極深研幾之妙得其
吳欽友
會員
 
文章: 350
註冊時間: 2005-11-27 07:17 AM
來自: 嶺表

上一頁下一頁

回到 詩薈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Google [Bot] 和 62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