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欣賞則另當別論,吳詞長的詩句“密意當酬知者賞”,已將藝術品的屬性表達得入木三分,就不必我多費唇舌了!
既然說到孔夫子,我也順便提提,相信吳詞長也深知夫子奮、啟、悱、發及扣鐘的三昧吧?!
我說凍豆夫詞長此次問得太匆促的理由亦在此
這與先前細心探索並慧解吳詞長詩中密意的風格大相逕庭,真是令人費解,不是嗎?
若說愛護心切是可以理解的(當然,我也看到了他相)
我又何嘗不存此心,只是不容易被理解與接納罷了!
我不時興為人擦鞋
言責既盡,其他的當然不關我事囉~嗯~就此打住!
新年快樂!

吳欽友 寫:不開玩笑,開多玩笑又要挨罵的!
請参看《景德傳燈錄》:卷十六•南際僧一
河中南際山僧一禪師。僧問:「幸獲親近,乞師指示。」師曰:「我若指示即屈著汝。」僧曰:「教學人作麼生即是。」師曰:「切忌是。」僧問:「如何是衲僧氣息。」師曰:「還曾薰著汝也無。」問:「類即不問,如何是異。」師曰:「要頭即一任斫將去。」問:「如何是法身主。」師曰:「不過來。」又問:「如何是毗盧師。」師曰:「不超越。」師初居末山。後閩帥請開法于長慶禪苑。卒諡本淨大師,塔曰無塵。
用這個故實當然不祇是合乎平仄就算了,而是僧一禪師和僧徒的問答──尤其是小弟用棕色字體標出之處──與芬陀利詩哥關於用不用自注、擾不擾讀者的教訓有關,自覺十分有意思,隨心想到,不能不用。
望月 寫:雖然書讀不讀得多也有關係,但現在網路搜尋已很便利,稍微複製拷貝貼上再按一下滑鼠就可以找到很多資料,
同時,因為雅集資料庫使用多年已經相當龐大,資料庫空間有必要錙銖必較,畢竟網站空間並不是很充裕。
因此站在系統管理的角度是非必要時不加注,
讓有限的資料庫空間得以盡其所用,
何況網路上已有那麼龐大的資料可供搜尋,
是否還有必要加注也是見仁見智。
若吳先生覺得加注有助吸收,那也可以「詳見某處某條某段」來註明即可,如此既可提示典故出處,也同時節省資料庫的利用。
芬陀利 寫:不知“末山心法”是吳詞長獨創,或是古人習用?
這心法是和尚在末山時代說的嗎?有所本否?
南際僧一禪師是以末山僧聞名於世嗎?或者在末山宏法名世?(當然或有人會說知名了才會受邀入閩,我問的不是這個。我也知道由末山入閩的檢擇性,我當然不會認為是指末山瞭然囉~查覽資料與定詩義是兩回事,我的樂趣是在查覽的過程,定死了的東西我沒興趣,這也是個人的自由意志ㄜ :mrgreen: )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Google [Bot] 和 68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