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體詩平仄格律-兩個手勢-記憶法試稿

古典詩詞相關論述專用。

版主: 五葉, 壯齋

文章青衫 » 2005-12-13 02:54 PM

風雲 寫:此記憶法雖有趣,然不若教之以黏對法,格律其實不用背誦,在下作詩至今未曾背過平仄譜


誠然. 詩句平仄應由黏對原則著手起, 即不用背誦. 我以前有寫下一篇相關論述, 不過在家中電腦, 晚上下班後再貼上來.
青衫
會員
 
文章: 54
註冊時間: 2004-11-22 05:48 AM
來自: 台北縣汐止市

文章青衫 » 2005-12-13 10:25 PM

為了使整首詩有抑揚頓挫的音調,詩句中每個字的平仄亦有一定的規定。雖然合律詩句的平仄變化多樣,但多從基本格式衍生而出,因此以下我們先說明基本格式的推衍方式。

1.先訂出偶數字之平仄(每兩句一組)

(1)同組詩句中,前後左右之偶數字均兩兩相反(稱為對法)

x平x仄x平x (x表還沒決定)
x仄x平x仄x


(2)不同組詩句相接時,相接之詩句偶數字平仄相同(稱為黏法)

x平x仄x平x
x仄x平x仄x
---------
x仄x平x仄x (沿用上句平仄)
x平x仄x平x
---------
x平x仄x平x (再沿用上句平仄,可一直延伸下去,如排律)
x仄x平x仄x

由於由第一句第二個字的平仄,便可定出整個詩句的平仄架構,因此若全詩第一句第二個字為平音,便稱為平起,若為仄音,便稱之為仄起。

2.訂出韻腳的平仄,不押韻與押韻字的平仄要相反,而且和詩句中偶數字的平仄無關。各組詩句的第一句(出句)不押韻,第二句(對句)才押韻。至於全詩的首句可押可不押,不過一般七言詩均傾向押韻,而五言詩則傾向不押韻。

3.決定其他奇數字的平仄。所有奇數字的平仄,均和其相接的偶數字平仄相同,例如:

x平x仄x平韻 ----> 平平仄仄平平韻

不過和韻字平仄連在一起時,句尾第三字要特別考慮。當句尾三個字連續為平音或仄音時,便必須改變句尾第三字的平仄,以避免有句尾連續三平音或三仄音的情形。例如句尾為平平平或仄仄仄,便必須改成仄平平或平仄仄。

依照上面的方式,便可推出五絕、七絕、五律、七律等共三十二種基本格式,而不必再去強行背誦這些基本格式。
青衫
會員
 
文章: 54
註冊時間: 2004-11-22 05:48 AM
來自: 台北縣汐止市

文章風雲 » 2005-12-13 10:42 PM

謝謝青衫詞長先幫忙解說,在下研究所時值期末,目前趕報告已是疲憊不堪,且容忙碌告一段落再另作貼文說明。(之前其實已打了一些字存在電腦中,但是尚未完成。)

其實從青衫詞長的資料,讀者對格律應可掌握了。
莫道螢光小,猶懷照夜心。
白雲齋
風雲
版面管理員
 
文章: 8225
註冊時間: 2002-03-02 11:10 AM
來自: 紫諠谷

文章黃重吉 » 2005-12-14 09:11 PM

感謝青衫詞長大文賜教,相信有很多人都跟小弟一樣受益良多。
若還有更進一步的,請不吝指點。
也期盼風雲詞長早日撥冗賜教。
至於小弟所提叛經離道之法,只要照式填字,黏對孤平及三平腳三仄腳的規距限制,都融在既定的句式與篇式中,不用再花很多時間去斟酌推敲它們,對初學也許要輕鬆一些,然後把精力用在其他地方。我是這麼想的。
非常謝謝兩位詞長並請繼續指正。
黃重吉
會員
 
文章: 7
註冊時間: 2005-08-13 08:38 AM

文章黃重吉 » 2006-01-08 09:59 PM

謹將前文所載內容濃縮成一表,自己方便希望也能給人方便。

圖檔
黃重吉
會員
 
文章: 7
註冊時間: 2005-08-13 08:38 AM

文章嘉新 » 2006-01-14 12:42 PM

先感謝黃詞長的另類整理讓人獲益不少,也要感謝很多近代學者的研究心得。

若說要用口訣言說黃詞長所謂的句式,也可以編成 " 剪刀, 反剪刀, 三, 反三 " 代表1234 四個手勢,更加容易記得。

一點小意見也算是狗尾續貂請勿見怪。
嘉新
會員
 
文章: 1
註冊時間: 2005-11-24 09:58 AM

文章風雲 » 2006-06-18 11:32 PM

黃重吉 寫:感謝青衫詞長大文賜教,相信有很多人都跟小弟一樣受益良多。
若還有更進一步的,請不吝指點。
也期盼風雲詞長早日撥冗賜教。
至於小弟所提叛經離道之法,只要照式填字,黏對孤平及三平腳三仄腳的規距限制,都融在既定的句式與篇式中,不用再花很多時間去斟酌推敲它們,對初學也許要輕鬆一些,然後把精力用在其他地方。我是這麼想的。
非常謝謝兩位詞長並請繼續指正。


在下日前已在word打字打好,不過貼出來還得調整一下排版,這一兩天會貼出來。
延宕多時,真是抱歉。 :oops:
莫道螢光小,猶懷照夜心。
白雲齋
風雲
版面管理員
 
文章: 8225
註冊時間: 2002-03-02 11:10 AM
來自: 紫諠谷

上一頁

回到 詩詞小講堂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4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