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空海

古典詩創作發表區﹐所有作品須合於古典詩格律﹐以採用平水韻為準。

版主: 維仁, 李微謙, 逄乙先生, 卞思

文章吳欽友 » 2006-01-01 05:56 PM

韜之 寫:維仁詞長大好

就小弟接觸過的幾位學人
如牟先生等
無一不是才大脾氣大的
不過都能真學到功夫

就希望詞長不要惱怒的好
吳詞長看來是有學問的
(科技人才這麼有料真是少見,早知道就不學文了)
稍微一使勁氣勢就跑出來了
一不小心就傷了人
還好小弟被學人們訓慣了
可以挺得住
還可以多獻一些曝幫大家兒多刺激一下吳詞長
看能否多學到幾步便功德無量了


韜之詩哥:小弟自比不得牟敦沛叔叔,哪裡還能比得牟宗三爺爺?
小弟上週不慎在本版說到假日給老闆送元件,可小弟也並非科技新貴啦!
二十八病裡學問多,小弟搬張小板凳先聽講。

感謝感謝。

P.S「門下省」「大明宮」之對還可以多說,與這兩地的地理位置與時代背景有關──所以暗坎「野人」也。還是詩哥說罷,小弟不惹閒差了。
襄陽筆法得董北苑墨妙而縱橫排宕自成一家其入細處有極深研幾之妙得其
吳欽友
會員
 
文章: 350
註冊時間: 2005-11-27 07:17 AM
來自: 嶺表

文章思虹 » 2006-01-01 07:24 PM

吳欽友 寫:
.....論者以為將「遊」看成「遊所」才能當名詞,這是刻舟求劍,毋須多論...... 小弟相信,入人於淺薄是很容易做到的,小弟的立論和詩還是該多在堂奧裡同深思會心之人說說才是..


尚未見吳詞長立論之大者,先見其小,實是可惜!
見人舉一隅為喻而畫人以圈者,難與言大,請不再回應。
思虹
會員
 
文章: 393
註冊時間: 2002-06-12 10:39 AM
來自: 南陔

文章思虹 » 2006-01-01 07:45 PM

李凡 寫:
遊字很難轉借為〔遊所〕的.不穩是一回事,不成是另一回事.
〔上國〕對〔西遊〕肯定不穩.除非把西遊解釋為〔西遊記〕,仍名詞看,庶可混淆.

上帖發前,鄙人已做過多面向斟酌思辨,言其巧非無根據,舉“遊所”只其一端,以為圓覺者當能舉一反三故也!

個人思見,請恕不贅述
謹略抄錄手邊【形音義綜合大字典】列舉“遊”作名詞諸義
一、遊玩曰遊
二、遊歷旅行曰遊
三、交遊之事曰遊
四、遊說之事曰遊
五、觀之曰遊***
六、友曰遊
七、姓
思虹
會員
 
文章: 393
註冊時間: 2002-06-12 10:39 AM
來自: 南陔

文章吳欽友 » 2006-01-01 08:32 PM

思虹 寫:
吳欽友 寫:
.....論者以為將「遊」看成「遊所」才能當名詞,這是刻舟求劍,毋須多論...... 小弟相信,入人於淺薄是很容易做到的,小弟的立論和詩還是該多在堂奧裡同深思會心之人說說才是..


尚未見吳詞長立論之大者,先見其小,實是可惜!
見人舉一隅為喻而畫人以圈者,難與言大,請不再回應。
是是!小弟莽撞失言,思虹詩哥教訓的是,慚愧,去改過!
襄陽筆法得董北苑墨妙而縱橫排宕自成一家其入細處有極深研幾之妙得其
吳欽友
會員
 
文章: 350
註冊時間: 2005-11-27 07:17 AM
來自: 嶺表

文章卞思 » 2006-01-01 08:59 PM

只先就一個「遊」字看,除了《西遊記》一書的遊可看成名詞之外,其它的遊都不能作名詞了?這樣立說,的確是不慎言。

春遊、交遊、仙遊、雲遊,哪一種遊不能作為名詞呢?論者以為將「遊」看成「遊所」才能當名詞,這是刻舟求劍,毋須多論;將「西遊」釘在《西遊記》裡恐怕離膠柱鼓瑟也不遠。

好了,「大司馬」「侍中貂」之不穩既足以為人樂道,必有樂道者可說之處,光樂而道不出個所以然,徒見懾於大詩人之名與特權,這有甚麼討論的態度和誠意可言呢?這樣不但沒有抬舉老杜,反而陷一個大詩人於「大詩人應該有特權」之不義了;反而無知於大詩人之所以為大詩人、正是因為大詩人針對詩律絕不是像三家村的塾師那樣看牢了小猢猻學生,天對地、與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即便講究守律嚴謹,還經常對人的詩作保留一點彈性的觀想,對於格律,則遊有餘刃,而玩弄之、操縱之,才顯現真正的深趣。

既然說「大司馬」與「侍中貂」「更可使人樂道」,應該不是樂於道道大詩人如老杜者是有特權的就算了罷?應該知道老杜在故意鬆動一個三個字的詞組內部的黏著性。以「馬」和「貂」兩個單獨對字的生動著力,去游移、拔剝出「司馬」「侍中」二詞不必一字一字對位的活性。

再就上國、西遊看。兩字對也好、三字對也好,一個詞組的對子,往往在拆成個別自之後還能見趣,就是律中求細之處,小弟舉「尋常七十」為例,就是知道本站諸君曉此基本常識,在這基本常識之中,不是將「尋常」之所以能與七十作對之理,訴諸個別字義嗎?不是把「尋常」拆開、使成「尋」(八)常(十六)的個別之義能與七十為對嗎?

那麼焉知下三流的詩人如小弟者不能將「上國」的「上」(上不只是高貴崇隆,還有方位的意思)跟「西」作對呢?粗細的「細」和東西的「西」能作對,怎麼上下的「上」卻和東西的「西」不成(比不穩還糟呢!)作對了呢?

老實說,小弟是看見了誠意跟態度了,唉!所以還是等韜之詩哥的《文鏡秘府論》罷。小弟相信,入人於淺薄是很容易做到的,小弟的立論和詩還是該多在堂奧裡同深思會心之人說說才是──遍照金剛快要等得不耐煩了。


大概猜測一下李凡詞長所指的"態度"是什麼意思,如果說錯了,全是我枉度他人心意,不甘李凡詞長的事,先在此告罪。

上一段引用文字,我試著重新整理一下,表達出吳詞長的意思,但符合李凡詞長的"態度"所指,不知道整理下來有沒有弄錯了吳詞長的意思,不過我自己這樣讀起來,感覺比較好懂,比較知道吳詞長的立論,而不被旁枝干擾。
今天周日,才有這閒功夫,僅此一次,下不為例,若有失禮,先在此道歉。
-----------------------------------------------------------------------------
「遊」字除了《西遊記》一書的遊可看成名詞之外,其它像春遊、交遊、仙遊、雲遊等其中的遊字應該也都可以當名詞吧?小弟以為遊字並非只看成「遊所」時才能當名詞。

其次,「大司馬」對「侍中貂」的問題,有的詩友認為它不穩也有的詩友認為它對得絕佳,小弟很想知道各自立論之所在,因為小弟反而不認同大詩人就有特權的說法哩。

小弟認為「大司馬」對「侍中貂」更可使人樂道,原因在於老杜故意將一個三個字的詞組拆開。先以「馬」和「貂」兩個字單獨對而產生力量,讓讀者自然地也把「司馬」「侍中」二詞看作不必一字一字對位,而顯出一種靈活的對仗方式。

至於”上國”對”西遊”。兩字對也好、三字對也好,一個詞組的對子,往往在拆成個別自之後還能見趣,小弟自認這就是律中求細之處,小弟舉「尋常七十」為例,就是想以同樣的情形作說明,「尋常」之所以能與七十作對之理,就是訴諸個別字義,把「尋常」拆開、使成「尋」(八)常(十六)而個別與七十為對。

小弟不才,就是用這方法將「上國」的「上」(上不只是高貴崇隆,還有方位的意思)跟「西」作對了。

小弟非常期望看到韜之詩哥根據《文鏡秘府論》所提出的高論。

----------------------------------------------------------------

吳詞長旁徵博引,真是積極,換作是我這等懶人,碰到這問題大概只一句話:

上國對西遊以單字對法視之,不知可否?


呵呵~~
微雪齋
許借冰心添綠硯,紅梅枝下荷鋤來。
卞思
會員
 
文章: 3518
註冊時間: 2002-02-26 01:18 AM

文章吳欽友 » 2006-01-01 09:07 PM

卞思師姐晚安,前貼也勞您駕說了許多,小弟反而也覺得過意不去。小弟有時積極,有時懶散,打起擺子來沒準兒。有趣的是您提的單字對,這樣乾脆;不過小弟一向是個囉唆人,凡事得用自己的話拆解一遍,不然不得安心。恕多嘴!
襄陽筆法得董北苑墨妙而縱橫排宕自成一家其入細處有極深研幾之妙得其
吳欽友
會員
 
文章: 350
註冊時間: 2005-11-27 07:17 AM
來自: 嶺表

文章壯齋 » 2006-01-01 10:23 PM

吳欽友 寫:小弟之所以「夾雜」著請教壯齋詩哥這一點,不就是因為小弟一首七律被評者錯看了嗎?

壯齋詩哥要不要歸本溯源地看一下:小弟一首跟韜之詩哥討論遍照金剛的七律,先被誤看為用貶,復被指為作對不穩,還給說成出韻。其實這裡頭每一個爭議看來都是針對小弟個人來的,小弟的「夾雜」難道不是想將這些題目都化返成有意義的論旨嗎?

再者:這個題目這首詩本來就是小講堂裡會心人「有見解的看見解,沒見解的想見解」之事──忽然被轉貼到這詩薈來,是轉貼者看不出上頭的這首七律根本就是一則指出《文鏡秘府論》關隘之處的詩論,根本就該呆在小講堂的小角落裡,不是嗎?小弟善意地想:一定是想讓更多人讀到這首詩,以及關於它的有意義的討論,這就反而要謝謝轉貼了

無論如何轉貼了,原該是小講堂裡往復推求的主題卻被一再蕩開,小弟不能不再從問學的角度一一作提示。這是予豈好夾雜哉?予不得已也!換了詩哥您覺得是對的、是在學理上站得住腳的,卻給人一句話輕蔑成「十分沒有意思」,是不是也要推求下去呢?


1.如是脈絡清析,何稱夾雜.此律韻腳的爭議,由來清析,"夾雜"一詞並非論此.
2.此律非論詩詩之作,首中多述空海留唐之事,較偏詠史詩一脈,"詩詞小講堂"恕不收此等創作作品.
3.在"詩薈"中,針對平水韻與格律的相關爭議,多慣另開議題於"詩詞小講堂"討論.甚而與詩詞不相關的討論,亦由版主轉至留言板繼續討論.
4.網路資訊之龐大,人人皆知.若一題之下,多所夾雜,不僅使讀者痛苦,亦使所論淹沒於浩瀚."雅集"之所以敢稱為"優質古典詩詞網站",主要是論題與所論清楚而呼應,少涉及人事糾葛,故讀者皆可望題得文.
壯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1374
註冊時間: 2002-03-04 11:50 PM
來自: 臺灣嘉義

文章思虹 » 2006-01-01 10:53 PM

卞思 寫: 上國對西遊以單字對法視之,不知可否?

卞思版主一針見血,令人激賞!

茲勉略整理個人思見于后,固為私見私想,當不必合於作者原意

一、“上國”與“西遊”一般因先入為主故,看似詞性不合
二、若“遊”取義名詞,則單字詞性可吻合(可視為單字對),再者...
三、“上國”不止指“尊貴、高尚的宗主國”,且有“西方之國”、“上方(游)之國”之義。
四、“西遊”之“西”為方位外,尚隱涵“清淨”“證悟”之義(對以尊貴、高尚不亦妙哉!)
五、和尚之西遊固是求道、遊學、遊歷、交遊...之旅,既有“篋櫝”於後,已交待清楚矣。故“西遊”義不必陷於窠臼,進一步轉借解以“西方遊學(歷)之所”涵蓋之,義通而對穩,有何不可?
..........
或有曰此乃強詞奪理者,告罪先!文字空相,對此無關生死之休閒小事,請恕在下樂於如此天馬行空之異想。若有正論駁議者,思虹樂見之!
思虹
會員
 
文章: 393
註冊時間: 2002-06-12 10:39 AM
來自: 南陔

文章李微謙 » 2006-01-02 02:57 AM

詞性云云,當視前後文關係
姑且不論一字之意,蓋審詞當有所權宜也
況古人尚未深明於詞性文法之事
雖才氣縱橫,亦難免有誤
我輩當取法乎其佳作,而非言人之過而援己
試論之於下:

"上國衣冠"者
上國修飾衣冠,故上國為形容詞

"西遊篋櫝"者
西遊當動詞,則篋櫝為其受詞,對不上
篋櫝當名詞,西遊則為形容詞,可對上

能否對上,見仁見智,不關古人錯事,只在一念間耳

作者有權決定自己如何寫
讀者亦有權透過自我經驗學識解讀來知覺作品
文字無罪,言語心念則多是非
作者讀者都應小心謹慎,免得求學問道不成
反傷和氣,則我雖狂生,亦不願見也 :-(
漱心齋
醉月何時已 凝眸幾度傷
李微謙
版面管理員
 
文章: 1940
註冊時間: 2002-03-01 12:30 AM
來自: 予豈好辯齋

文章吳欽友 » 2006-01-02 09:02 AM

思虹 寫:和尚之西遊固是求道、遊學、遊歷、交遊...之旅,既有“篋櫝”於後,已交待清楚矣。故“西遊”義不必陷於窠臼,進一步轉借解以“西方遊學(歷)之所”涵蓋之,義通而對穩,有何不可?
..........
或有曰此乃強詞奪理者,告罪先!文字空相,對此無關生死之休閒小事,請恕在下樂於如此天馬行空之異想。若有正論駁議者,思虹樂見之!


重點這就說出來了。

「西遊」所指的不正是佐伯空海、或名遍照金剛,後世尊稱為弘法大師的和尚在804~806之間的大唐之旅嗎?──「之旅」的「旅」,就無須說他的詞性了吧?更不必指稱為「旅所」而能成為名詞了吧?小弟相信思虹詩哥也會覺得這「遊」字還真不必解成「遊所」而後能對。

前面說到作對子時,韜之詩哥提到了空海歸納的二十九種對,就有「字對」,桂楫居然可以對荷戈,「山椒」(山頂也,見漢武帝李夫人賦:『釋輿馬於山椒兮』)居然可以對「池篠」。如果再用「側對」(泉流對赤峰)的邏輯來看「字對」,就可以看出這種作對非但不是難於求對之下所作的通融,還是刻意為之的套碼遊戲。

今人理解作對,多以理所當然的美學問題視之,甚麼造物賦形,肢體必雙;神理為用,事不孤立,於是高下相須、正反成對,視為漢語形式之美的一種必然。然何以成雙必美?

小弟是從自己的學習經驗上看作對的。年幼時家中親長逼令背古文,謂「蔣彥士居然當上教育部長那教育得靠自己」,小弟當時實不知蔣彥士為誰,直欲食其肉而後已!小弟受迫初背離騷經時有個心得:凡成對即背得,凡散句即背不得,及稍長迺知:能背得、非解識其字意句意之故也;實感受其音韻律節之重複也。非但一背便記得兩句,往往成誦就是一段、一套,可知作對之於詩教,還有實用之一面,便是為記憶服務。沒法子,這是小弟的一個思維習慣:回到最原初而陌生之地去重新認識一下詩質。

不過,作對成了個時尚、成了個慣例、成了個講究、成了詩中的門檻兒,執見便不一而足了。有溺於詞性者,有溺於音節者,有溺於義理者,有溺於對子之不能不穩者,有溺於對子之不能不合於成例法式者,乃有說名家之對可依特權可不穩、無名之輩無此特權便不應不穩者。可是即便是在所謂盛唐時期,詩律已經不能算是一個束縛,大詩人們並不是要掙脫、打破這個束縛,而是在這束縛之中糾纏、搗蛋──這就是所有詩人們共同的特權了。

這一帖就是一面說說作對、一面等韜之詩哥迎空海而來,空海談詩之不及于李杜,有謂空海之交遊不廣者,有謂李杜之聲名不盛者,有謂李杜之詩不入時聽者──看看空海來的那個時代,近體詩究竟處於甚麼樣的一個環境呢?
襄陽筆法得董北苑墨妙而縱橫排宕自成一家其入細處有極深研幾之妙得其
吳欽友
會員
 
文章: 350
註冊時間: 2005-11-27 07:17 AM
來自: 嶺表

文章思虹 » 2006-01-02 10:53 AM

吳欽友 寫: 小弟相信思虹詩哥也會覺得這「遊」字還真不必解成「遊所」而後能對。

當然“不必”,此乃常識!
版上也沒人說不能對,只是“疑不穩”而已,不是嗎?
吳詞長還是不能理解我在講甚麼,無妨,就當做我的表達能力有問題即可。 ;-)

對了
在版上各紓己見,各自以文字宣露自己的心靈軌跡,我不覺得被冒犯,所以您不用介意,更不用道歉。至於能不能接納他人言,也是自己如何看待自己的問題,不是嗎?

輕鬆點,歪解開個小玩笑好了
孔子不是說:『遊必有方』嗎?既然如此,“上國”與“西遊”不就是工對了嗎? :mrgreen:
思虹
會員
 
文章: 393
註冊時間: 2002-06-12 10:39 AM
來自: 南陔

上一頁下一頁

回到 詩薈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22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