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樣與受辱

古典詩詞相關論述專用。

版主: 五葉, 壯齋

作樣與受辱

文章凍豆夫 » 2005-12-29 10:28 AM

  文人作模樣語常致羞侮。孟浩然詩「不才名主棄,多病故人疏」即招屏棄。

  世臣於乾隆住蹕盛京時,祇謁陵寢,以祭器潦草,革禮部侍郎職。又以詩稿有:「霜侵鬢朽歎途窮」之句,上諭謂:「卿貳崇階,有何窮途之嘆?彼自擬蘇軾之謫黃州;以彼其才其學,與軾執鞭,將唾而箠之。」如此見逐受辱,亦可哀也。

  世臣又有詩云:「秋色招人懶上朝」,本文人作模樣語,上諭謂:「寅清重秩,自應夙夜靖共,乃以疏懶鳴高,何以為庶僚表率?」另詩有云:「半輪明月西沉夜,應照長安爾我家」上諭以「盛京為豐沛舊鄉,世臣不應忘卻。」嚴旨斥責,及令滿員之官盛京者,各書一通懸之公署。
最後由 凍豆夫 於 2005-12-30 08:41 AM 編輯,總共編輯了 2 次。
凍豆夫
會員
 
文章: 45
註冊時間: 2005-12-15 12:34 PM

借論詩中之微諷

文章吳欽友 » 2005-12-29 12:02 PM

觀乾隆修理詞臣之語,正可以知其不解詩;觀孟浩然之招摒棄,正可以知李白「風流天下聞」之微諷 :mrgreen: ,觀世臣之浮沈,正可以知詩人熱中之俗。

:mrgreen: 按:若孟夫子為真隱者,甚麼『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之類的語句,也形容得透貼如實的話,不可能鬧到天下皆聞之謂也。

孟浩然之熱中,乃盛唐數十年間笑談,李白尊敬孟浩然為長者,亦不忍拆穿其假隱面目,復憐其求仕進而屢不遂的身世,乃有此〈贈孟浩然〉之作,觀其頷、頸兩連故作重意之筆,便是黏滯用語,婉轉作刺之另一證也。
最後由 吳欽友 於 2005-12-29 11:53 P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襄陽筆法得董北苑墨妙而縱橫排宕自成一家其入細處有極深研幾之妙得其
吳欽友
會員
 
文章: 350
註冊時間: 2005-11-27 07:17 AM
來自: 嶺表

文章壯齋 » 2005-12-29 09:57 PM

以上三則,不知是詞長自作,或是前人詩話所述,煩請告知.....

觀上文略有感,乾隆豈不知詩,藉題發揮耳.古者文人即官僚也,若人人皆如阮稽乃至淵明,天下豈不大亂.為人君者,職在整飭官僚以治天下.由是觀之,此乾隆之治術也.
壯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1373
註冊時間: 2002-03-04 11:50 PM
來自: 臺灣嘉義

文章吳欽友 » 2005-12-29 10:56 PM

壯齋 寫:以上三則,不知是詞長自作,或是前人詩話所述,煩請告知.....

觀上文略有感,乾隆豈不知詩,藉題發揮耳.古者文人即官僚也,若人人皆如阮稽乃至淵明,天下豈不大亂.為人君者,職在整飭官僚以治天下.由是觀之,此乾隆之治術也.


壯齋詩哥您好。「以上三則」之語不知是指小弟的還是凍豆詩哥的;凍豆詩哥的那一貼,以小弟來看就是一則,只是分三段寫的。
小弟的嘛,也是一小則,「:mrgreen: 」是小弟標明作注的意思,不能算三則,也不敢跟哪位古人偷討。

小弟說:「乾隆不知詩」──說的是詩的堂奧,而非門檻。在最低的層次上,乾隆還蠻知道基本功的好壞的。容小弟舉個例子:
乾隆乙酉年季春之月,乾隆敕董誥書米元章〈蜀素帖〉卷後之語,自己還寫了一首詩譏誚米芾不懂詩。

讓我們先看他的論斷:「每愛芾字而薄其詩,謂之顛語,至末句更云『青松本無華,安得保歲寒』,則更不知何謂。張照頻臨此帖,何未致一語耶?」

再看乾隆自己的詩──()中是乾隆原文自注:
松以千年稱,柏以萬年號(柏久於松見群芳譜),是柏久於松,禹植古曾耀(見類函山川紀異),茲則以慈名,古也重兼少,鬱蔥群枝擢,盤屈一本抱,偶撫米芾帖,甲松乙柏誚,凌霄不自立,柏見吐子效,柏豈有是哉,顛語真堪笑。」
米芾的詩的確不好,可是說他的不好要從詩質、語境、情感、思想來看,不論持性靈、格調、神韻、肌理諸端,都有權衡之度;可是論詩論及松柏壽命長短而定甲乙方為知見,就和米芾一樣顛了。

這讓我想起一個笑話,二戰前義大利還有個國王,好像叫阿爾方索三世吧?他老人家去參觀一個畫展,看見一幅畫了山間村鎮的巨幅風景,這位平時跟藝術只有一丁點兒關係(好像是蒐集古錢幣罷?)的國王忽然好像對繪畫產生了興趣,指著畫面上的小山村,垂問左右:「這裡有多少人口呀?」

這是個笑話,可是很不幸地,純粹論詩藝,或論對於詩的識見,號稱寫詩過萬首的乾隆在小弟眼中也就是阿爾方索三世這樣等級的人。

至於治術,小弟不懂,應該是以壯齋詩哥之說為是。
襄陽筆法得董北苑墨妙而縱橫排宕自成一家其入細處有極深研幾之妙得其
吳欽友
會員
 
文章: 350
註冊時間: 2005-11-27 07:17 AM
來自: 嶺表

文章儒儒 » 2005-12-29 11:34 PM

抱歉!
剛才在網路上查了一下,
包世臣在嘉慶十三年中舉人,
不知如何能在乾隆時當上禮部侍郎.
儒儒
版面管理員
 
文章: 535
註冊時間: 2002-02-26 07:46 PM
來自: 臺灣

文章吳欽友 » 2005-12-29 11:52 PM

儒儒 寫:抱歉!
剛才在網路上查了一下,
包世臣在嘉慶十三年中舉人,
不知如何能在乾隆時當上禮部侍郎.


儒儒詩哥懷疑的是!恐怕「包世臣」是「世臣」之誤罷?不知凍豆詩哥以為然否?小弟學舌欠考,破壞了包先生名譽,快改去,以後說話小心。我想起來有個叫「世臣」的滿人,後來流放到寧古塔之類的所在,因為手頭沒書,不知道正確與否。
襄陽筆法得董北苑墨妙而縱橫排宕自成一家其入細處有極深研幾之妙得其
吳欽友
會員
 
文章: 350
註冊時間: 2005-11-27 07:17 AM
來自: 嶺表

文章壯齋 » 2005-12-30 05:43 AM

吳欽友 寫:壯齋詩哥您好。「以上三則」之語不知是指小弟的還是凍豆詩哥的;凍豆詩哥的那一貼,以小弟來看就是一則,只是分三段寫的。

當然是問凍豆夫詞長,因為最上面三則的寫法是詩話的結構,故有此問.
壯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1373
註冊時間: 2002-03-04 11:50 PM
來自: 臺灣嘉義

文章吳欽友 » 2005-12-30 07:06 AM

壯齋 寫:
吳欽友 寫:壯齋詩哥您好。「以上三則」之語不知是指小弟的還是凍豆詩哥的;凍豆詩哥的那一貼,以小弟來看就是一則,只是分三段寫的。

當然是問凍豆夫詞長,因為最上面三則的寫法是詩話的結構,故有此問.

冒昧冒昧~~~小弟是看壯齋詩哥文中明明是對小弟說的「乾隆不知詩」有意見,才冒昧答了那麼大一篇。可是壯齋詩哥又說其實不是跟小弟講話,真是冒昧十分、冒昧之極了!

我想凍豆詩哥的那貼本來就不是三則,而是一則罷?而且看起來連一則的話還沒說完呢,詩話結構就非我所長了。小弟倒是覺得:因為還沒有把孟浩然跟世臣串起來論一論;就顯得欲言又止了,真奇怪。 :mrgreen: 小弟等得乾著急,多嘴請恕!
襄陽筆法得董北苑墨妙而縱橫排宕自成一家其入細處有極深研幾之妙得其
吳欽友
會員
 
文章: 350
註冊時間: 2005-11-27 07:17 AM
來自: 嶺表

歉與答

文章凍豆夫 » 2005-12-30 08:44 AM

哇哇哇,犯大錯,我請罪來了。

先謝儒儒詞長抓出了這麼大的臭蟲!當年鈔孫靜庵《棲霞閣野乘》,自作聰明衍出一字,此世臣非彼世臣,包世臣非要告我誹謗不可。這四句作模樣詩的主人是乾隆手下一個名叫世臣的禮部侍郎,非包世臣。我已經作了修改,再大謝一次儒儒詞長!給上了一課,因為這真是我不查不知錯的事呢。也向大家道歉,特別是吳詞長,還讓你錯引(不過還好你引去論孟夫子與乾隆,要是論了無辜的包世臣那我就得再磕三個頭)。

答壯齋詞長,這是我早年書鈔,就是一則,不是三則,而且還真是一則裡的一半,論論文人作模樣語罷。通觀作模樣語小則貽笑後人,大則招詩禍,重點是,欲盜風流高情之名還是有點難度,詩人作詩不露餡兒談何容易。昨天只貼了一半,就先忙其他事了,等一下再將剩下的一半補來。
凍豆夫
會員
 
文章: 45
註冊時間: 2005-12-15 12:34 PM

續論作模樣語

文章凍豆夫 » 2005-12-30 09:10 AM

昨天吳詞長提到了「狂」的次傳統,讓我想到詩史上的另些次傳統:

「文人作模樣語」此亦另是一個小傳統。當自〈閒居賦〉而來。〈閒居賦〉近半篇幅寫洛水之畔禁軍軍容之盛、明堂辟廱之麗,典儀之壯觀、王制之巨麗。復以過半篇幅寫田園之美、果菜之豐、花實之耀,純然周頌清廟面目,如此修辭。此是熱中兒郎時時窺瞷宮室、欣慕貴盛,如何閒居,正不見其閒也。文人之模樣作得,必露馬腳。元好問論詩絕句:「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高情千古〈閒居賦〉,爭信安仁拜路塵。」之語,以僕視之,正從〈閒居賦〉可知此兒終須拜路塵也。
凍豆夫
會員
 
文章: 45
註冊時間: 2005-12-15 12:34 PM

Re: 續論作模樣語

文章吳欽友 » 2005-12-30 09:26 AM

凍豆夫 寫:昨天吳詞長提到了「狂」的次傳統,讓我想到詩史上的另些次傳統:

「文人作模樣語」此亦另是一個小傳統。當自〈閒居賦〉而來。〈閒居賦〉近半篇幅寫洛水之畔禁軍軍容之盛、明堂辟廱之麗,典儀之壯觀、王制之巨麗。復以過半篇幅寫田園之美、果菜之豐、花實之耀,純然周頌清廟面目,如此修辭。此是熱中兒郎時時窺瞷宮室、欣慕貴盛,如何閒居,正不見其閒也。文人之模樣作得,必露馬腳。元好問論詩絕句:「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高情千古〈閒居賦〉,爭信安仁拜路塵。」之語,以僕視之,正從〈閒居賦〉可知此兒終須拜路塵也。


唉呀呀!這「熱中」二字用得巧妙~~~ :mrgreen: 於小弟之心有戚戚焉。《孟子‧萬章上》:「仕,則慕君;不得於君則熱中。」這是「熱中」的出處。吳永的《庚子西狩叢談》曾經引李鴻章自己說明當時心境與處境的話:「今人多諱言熱中二字,章(即李鴻章)獨不然;即予目前,即是熱中。仕則慕君,士人以身許國,上致下澤,事業經濟,皆非得君不可,安能不熱中耶?」

而李鴻章曾數度說自己不能詩,也不敢言詩,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因為李鴻章明白:詩是熱中者和君王的敵人!如此看來,李鴻章這個純然的政治人物反而比乾隆知詩知得透徹。

不過倒過來說:「屈原是中國詩史上頭號大熱中人」也是不錯的。這就奇了,怎麼顛倒話兒兩邊說呢?其實不是顛倒話,正是詩學的發展問題。

沒有屈子之熱中,中國還不知道會不會冒出一種叫做「詩人」的行當來呢,所以說屈原開立了本國詩的傳統和主題並不為過。問題是屈原出生之後兩千三百四十五年(這數字真值得紀念一下)以來,這個主題已經被重複利用到不堪的程度。尤其是熱中於仕進者,求官而不遂者,羨名慕利而受挫者,都可以假借自己是毀棄的黃鐘,離佩的芝蘭;倒要請問古今多少詩人一聲:

親愛的,是誰把《離騷》(字面上不就是牢騷嗎?)這小傳統變大了呢?。
襄陽筆法得董北苑墨妙而縱橫排宕自成一家其入細處有極深研幾之妙得其
吳欽友
會員
 
文章: 350
註冊時間: 2005-11-27 07:17 AM
來自: 嶺表

下一頁

回到 詩詞小講堂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2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