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體詩平仄格律-兩個手勢-記憶法試稿

古典詩詞相關論述專用。

版主: 五葉, 壯齋

近體詩平仄格律-兩個手勢-記憶法試稿

文章黃重吉 » 2005-09-23 04:05 AM

• 摘要:用手勢及代號,定義四種基本句式的平仄格式。以此為基礎,進而討論八種篇式的數串代碼,及其記憶與應用方法。又以同樣方法,就諸先進所提述的拗救之道,做出簡易口訣,以供幫助記憶。



• 儘管五七律絕有別,其平仄規則,可化約為兩對平仄全相反, 共四組,每組各五個字的基本格式,已為諸學者先進歸納證實。

• 所有的格律,都是以這四組平仄格式,為基本元素排列組合而成。

• 為了幫助記憶頭痛的平仄譜,本文提供一個方法,只要記住兩個手勢,就能讓各種平仄定式,隨身附著,永遠不忘記。

• 文中有關詩學的內涵,多為參考諸學者先進的著作而來。

• 謹將這些書目表列於文後。



• (一)

• 首先用右手比兩個手勢,只要記住這兩個手勢,平仄排列格式就在其中。

• 一個手勢代表一句詩,一句詩五個字的平仄格式,簡稱句式。

• 手勢=句式

• 看手勢就不必要再去背誦那些,平平仄仄…,只要記得手勢即可。

• 先定義:手指折曲起來的為仄,伸直的為平。(記憶法:折的=仄的)

• 右手比圖檔 食中二指伸直,手勢代號1。(記憶法:叫1號 兩枝)

• 代表 仄仄平平仄。

• 右手比圖檔 中無名小三指伸直,手勢代號3。(記憶法:叫3號 三枝)

• 代表 平平平仄仄。

• 現在我們就可以,由記得的兩個手勢(兩枝 三枝),冥想另外兩個相對應的手勢。

• 所謂相對應的手勢就是,手指伸直的變折曲,折曲的變伸直 :

• 代號1的對應 我們給他代號2圖檔 。食中二指折曲。

• 代表 平平仄仄平

• 代號3的對應 我們給他代號4 圖檔。中無名小三指折曲。

• 代表 仄仄仄平平

• 現在我們有四個手勢了,由基本的 1,3 兩個,衍變成 1,2,3,4 四個。

• 然後拿出紙跟筆來,看手指寫下平仄,折曲起來的手指為仄,伸直的為平 。

• 看手指念出平仄格式,寫下來。

• 看手勢 1(兩枝) 手勢代號=句式代號

• 看手勢 2

• 看手勢 3(三枝)

• 看手勢 4

• 就是:仄仄平平仄。

• 平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仄。

• 仄仄仄平平。

• 照這個方法,若按照1234的順序,四句排下來,這就是正格五言律詩,前四句的平仄格式了。

• 所有詩篇平仄的基本格式,都是拿這四句,去排來排去的組合而已。

• 說是四句,其實1跟2是平仄相反的,3跟4也是平仄相反的,所以真正只要記得兩式就夠。

• 就是這樣,平仄的基本句式早就在你的手勢上,也移到你腦中了。

• 以上,就以前人的研究結論,用1234及手勢,定義這四個格式。以後的討論就從這個平台開始。

• 前面說的是五言詩,而七言詩句也是一樣,用七個字下面五個字的平仄格式,來定義其句式,結果還是同樣的四句。所以七言詩的平仄格式,可以說就是,在五言的格式上頭,每句加上平平或仄仄。

• 即:五言句式平平起頭的,加仄仄,仄仄起頭的,加平平,就變成七言句式。

• 而該句平仄格式的手勢代號,就以每句下面五個字的平仄排列為準。

• 結果仍然還是前面提到的四種而已。

• 實例如下:平平起頭的加仄仄,仄仄起頭的加平平,手勢代號仍然不變。

• 平平 仄仄平平仄 代號1

• 仄仄 平平仄仄平 代號2

• 仄仄 平平平仄仄 代號3

• 平平 仄仄仄平平 代號4

• 一樣,所有七言詩整篇詩的平仄格律,都是拿這四句,排來排去的組合而已。

• 要判斷一句詩的平仄格式,是屬於1,2,3,4的哪一種,只看最後兩字的平仄即可。

最後兩字: 平仄是1 仄平是2 仄仄是3 平平是4。

• 代號1或2或3或4,所代表的是四種句式,由這四句排來排去,組合成詩叫篇式。

• (二)

• 然後,從這個平台,再去把握各種格律的篇式,就很簡單容易了。

• 前面提到的例子,整篇詩的平仄格式,第一句的格式是用代號1的排列方式,第二句的格式是用代號2的排列方式,第三句的格式是用代號3的排列方式,第四句的格式是用代號4的排列方式。

• 那我們就只要說或記得1234,就掌握那整篇詩的平仄格式了。

• 這個例子:在絕句它的格式是1234 四句。

• 在律詩它的格式是1234、1234 八句。

• 在排律它的格式是1234、1234、1234….,

• 整篇詩的平仄格式,原則上都是以,第一個四句的平仄格式,四句四句的重複。

(但若首句有押韻,首句會有變化而成:4234、1234、1234…待後詳述)

• 所以只要知道,最前面四句的平仄排列,就可以寫出整篇詩的平仄譜了。

• 排成1234的篇式排列是最基本的,以外還有七種,總共八種。

• 總共才八種,而且其中四種,是給仄聲韻用的,很罕用到。所以實際上,常常被運用被討論到的,只有平聲韻四種。

• 把這八組篇式排列,全部列出如下:

• 平聲韻用的四組:(佔絕大部分)

• 1234、3412、4234、2412

• 仄聲韻用的四組:(罕見罕用)

• 4321、2143、1321、3143

• 其實仄聲韻用的四組平仄格式,只要用平聲韻格式,略加變化來用即可:

• :平聲韻用的14對換,23對換;即1換4、 2換3、 3換2、 4換1就成了。

• 只要記住這八個數組,就能窮盡所有的平仄格式。不需要再回到最底層,去念平平仄仄..,就可以寫出、掌握、討論、任何一種格律。必要時擺個手勢來斟酌就行了。

• 而最基本的就是代號1,2,3,4 這四個手勢。然後就是1234這個數串,以及由它衍生出的其他七個。

• 而,這八組數字,可以用三個規則來記憶。

• 記憶法:倒著排,換頂蓋,起半身,看過就記得。

• 記憶規則一:倒著排 例:1234→4321

• 記憶規則二:起半身(後半移到前半) 例:1234→3412

• 記憶規則三:換頂蓋(用底板當頂蓋) 例:1234→ 4234

• (就是拿掉第一個數字,用最後一個數字代替)

• 順著規則的次序,就從五言正格的1234開始 :

• 規則一 1234 → 倒著排變成 → 4321

• 現在就變成有1234(平聲韻)和4321(仄聲韻)兩群了,且分開看。

• 押平聲韻四組,由1234開始:

• 1234

• 規則二 ↙ 起半身 不起半身↘

• 3412 (五平七仄) 1234(五仄七平)

• 規則三 ↓換頂蓋 換頂蓋 ↓

• 2412 (五平七仄首句韻) 4234(五仄七平首句韻)



• 押仄聲韻四組,由4321開始:

• 4321

• 規則二 ↙起半身 不起半身↘

• 2143(五平七仄) 4321(五仄七平)

• 規則三 ↓換頂蓋 換頂蓋 ↓

• 3143(五平七仄首句韻) 1321(五仄七平首句韻)

• 註:要先起半身後再換頂蓋,換頂蓋後就不能再起半身。

• 註:再重複一次,仄聲韻用的平仄格式,只要用平聲韻的格式,略加變化來用即可,不必刻意去記憶。

• 就是這樣,從基本的1234 推出其他七組,共八組。

• 暨已經記得八組數字。就可以憑著這些數組,看手勢寫出全部的平仄譜。

• 而這: 倒著排,換頂蓋,起半身,三個動作,其實是有特殊意義的。

• 再回顧一下:

• 記憶規則一:倒著排:仄聲韻要倒著排,即使用4321衍生出來的四組。

• 記憶規則二:起半身:五平七仄起半身,即五言平起格及七言仄起格要起半身。

(听到說買五瓶米酒可以打七折,躺著的人都坐起來了)

註:不管五言七言,一篇詩首句第二個字的平仄,就是該首詩的起格, 有仄起格和平起格兩種。五言起格與七言起格剛好相反,所以五言平起格, 與七言仄起格下五字,平仄完全相同,五仄與七平亦然。

• 記憶規則三:換頂蓋:首句入韻換頂蓋。(用底板當頂蓋,換首四句的第一句)

就是拿掉第一個數字,用最後一個數字取代

註:首句可押韻可不押韻,五言首句以不押韻為主,七言首句以押韻為主。

• (三)

• 句式有1234四種。

• 要判斷一句詩的平仄格式,是屬於1,2,3,4的哪一種,只看最後兩字的平仄即可。

• 最後兩字: 平仄是1 仄平是2 仄仄是3 平平是4。

• 篇式有八種:1234、3412、4234、2412、4321、2143、1321、3143

• 要判斷一篇詩的平仄格式,屬於八式中的哪一種,要看三種情況:1. 首看所押韻的平仄,2. 次看該詩起格的平仄,3. 三看首句押不押韻而定。

• 三種情況都相同的,格式一定相同,總共才八式。

• 前面提到整篇詩的平仄格式,原則上都是以第一個四句的平仄格式,四句四句的重複。但若第一句有押韻時,則第一句要換成跟第四句一樣。也就是首四句要換頂蓋,而四句之後,不管什麼格式都不需要換頂蓋。

• 例如:

• 某五言律詩,它是平聲韻、仄起格、首句不押韻,

• 那就是 1234 .1234 八句

• 若它是平聲韻、仄起格、首句押韻,

• 則為 4234 .1234 八句(注意:只第一句不同)

• 因為首句押韻、首四句要換頂蓋,1234 變成 4234,就是只換第一句。

• 再後的所有四句,不需要換頂蓋,而用1234(未換頂蓋前)。

• 而成為 4234 第一個四句

• 1234 第二個四句

• 1234 第三個四句

• …………

• 同理,若首四句用2412(平韻五言平起或七言仄起首韻,換過頂蓋),再後的所有四句,都要用3412(未換頂蓋前),

• 而成為 2412 第一個四句

• 3412 第二個四句

• 3412 第三個四句

• …………

• 換頂蓋只換首句一句,以此類推 。

• 換個角度來看,八種篇式的代號數串,與傳統分類方式的對應如下:

• 押平聲韻:

• 五言仄起格首句不押韻與七言平起格首句不押韻的句式為 1234

• 五言仄起格首句押韻與七言平起格首句押韻的句式為 4234

• 五言平起格首句不押韻與七言仄起格首句不押韻的句式為 3412

• 五言平起格首句押韻與七言仄起格首句押韻的句式為 2412

• 押仄聲韻:

• 五言仄起格首句不押韻與七言平起格首句不押韻的句式為 4321

• 五言仄起格首句押韻與七言平起格首句押韻的句式為 1321

• 五言平起格首句不押韻與七言仄起格首句不押韻的句式為 2143

• 五言平起格首句押韻與七言仄起格首句押韻的句式為 3143

• 注意!仄聲韻用的平仄格式,只要用平聲韻的格律,略加變化來用即可。

即:平聲韻用的14對換,23對換;即1換4、 2換3、 3換2、 4換1。

 

• 總結簡單的說如下:

• 押平聲韻

• 五仄七平 首句不押韻 用1234………….基本型

• 五平七仄 首句不押韻 用3412……… …起半身

• 五仄七平 首句押韻 用4234………….換頂蓋

• 五平七仄 首句押韻 用2412………….起半身後換頂蓋

• 押仄聲韻

• 五仄七平 首句不押韻 用4321………….基本型

• 五平七仄 首句不押韻 用2143……… …起半身

• 五仄七平 首句押韻 用1321………….換頂蓋

• 五平七仄 首句押韻 用3143………….起半身後換頂蓋



• (四) 平仄通用與拗救

• 儘管規律嚴謹,但仍然有一些地方是平仄通用的。

• 平平 仄仄平平仄 代號1

• 仄仄 平平仄仄平 代號2

• 仄仄 平平平仄仄 代號3

• 平平 仄仄仄平平 代號4

• 請注意,有些字是標紅色的或斜體字的,那是平仄可以通用的地方:

• 七言的第一字,平仄可通用。

• 五言的第一字或七言的第三字平仄可通用。(代號2句式除外 註)

• 標紅色的或斜體字的,是平仄可以通用的地方,不管句子擺在那裡,這些位置都是平仄通用的。

• 註:代號2句式,五言首字及七言第三字,若有拗救還是可換,詳後。

• 拗救之道

• (七言的拗救變化只在後五字,與五言同,所以只討論五字,即可通七言)

• 前面說過,儘管規律嚴謹,但仍然有一些地方是例外的,除了前述的平仄通用外,就是拗與救。

• 拗救的現象不變,分類解說卻有多方見解,謹採其一。

• 拗救之道隨句式而異,一定的句式(代號或手勢),有一定的拗救方式。

• 根據學者的研究(這裡主要根據張夢機教授書所載),有效的(合律的)拗救如下:

• (以下所述五言七言均適用,字數計算七言僅計下五字亦適用)

• 拗救的方式有單拗有雙拗,本句中自救叫單拗,對句中相救叫雙拗。

• 單拗

• 代號2句式 A拗 用在對句,拗首字,用三平自救。

• 訣:(2首三平自救)

• B拗 用在對句,拗第三字,不救。

• 訣:(2三不救)註1

• 代號3句式 C拗 用在出句,拗第三字,不救。此時首字守平不換。註2,3

• 訣:(3三不救,一守平)(姍姍來遲不救你了)

• D拗 用在出句,拗第四字,用拗同句第三字自救。此時首字守平不換。

• (大家都說:此式唐多及宋蔚甚)

• 訣:(3四拗三自救,一守平)

• 雙拗

• 代號1句式 E拗 用在出句,拗三或拗四或拗三四,對句2第三字用平救之。

• 此時對句2首字平仄通用。註4,5(常與第一條A合併發生)

• 訣:(1三四對2三平救之,2首不拘)

• (一件襯衫好像可以兌換兩三瓶酒)

• 註1: 句式2,七言句,若七字中 "第三字既已按照格律用平聲","..第五字..可以平仄不拘.."。(書1頁116)

• 註2: 句式3,五言一字與三字中(七言三與五)"...一定要用一個平聲字..."。(書1頁138)

• 註3: 句式3,五言三字(七言五)"既依調作平",則五言一字(七言三)"就可平仄不拘"。(書1頁120)

• 註4: 本條於1號句式用在出句時,有拗三或拗四或拗三四,三種情況,乘上五言七言,實際上是六條規式,因救法相同(對句2用三平救之),故合為一條。若再加上有無合併第一條A,則為十二條合為一條。故用 ”2首不拘” ,邏輯上就已經包括,合併A的情況在內。

• 註5: 書1頁128有 "...下句就必須用三平或四平..." 。四平的情況未包括在本規式中。

• 總結拗救之道有下列五種(數字代表手勢或句式代號)

• A拗 (2首三平自救)

• B拗 (2三不救)

• C拗 (3三不救,一守平)

• D拗 (3四拗三自救,一守平)

• E拗 (1三四對2三平救之,2首不拘)•

• 記得這些,再回頭看黏對、看孤平、看三平調,只要屈指一比就了然。

 

• 參考書目

• 1 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張夢機著 駱駝出版社

• 2 新譯唐詩三百首 邱燮友註譯 三民書局

• 3 詩學新編 李德超編著 國立編譯館主編 五南圖書出版社

• 4 中國詩學 黃永武著 巨流圖書公司

• 5 詩文聲律論稿 啟功著 中華書局

• 6 詩詞格律 王力著 中華書局

• 7 漢語詩律學 王力著 中華書局

• 8 從語言學看文學-唐宋近體詩三論 曹逢甫著 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發行

• 9 近體詩的理論和作法 羅戴光 復文圖書出版社
[/img]
黃重吉
會員
 
文章: 7
註冊時間: 2005-08-13 08:38 AM

文章嚥琀 » 2005-09-23 12:27 PM

這真是非常有趣的方式,如果以真人現場教學,應該能讓很多初學者很快掌握到格律的要領。
抝救之法我一向認為太高深,不過這樣讀下來也略有概念了。
感謝!
我不是前輩,別叫我前輩。
看到作品給作者一點回應,是身為讀者的美德,僅供參考,不是評論,亦非評判。
嚥琀
會員
 
文章: 382
註冊時間: 2002-02-26 08:14 PM
來自: 台北

文章黃重吉 » 2005-09-24 12:27 PM

對不起
初次上傳,版面控制不太熟練,有些雜亂難讀,顏色與斜體字也沒弄好,所以部分再傳一次。真抱歉!

( 四) 平仄通用與拗救
• 儘管規律嚴謹,但仍然有一些地方是平仄通用的。
仄平平仄 代號1
仄 平平仄仄平 代號2
平平仄仄 代號3
仄仄平平 代號4
• 請注意,有些字是標紅色的或斜體字的,那是平仄可以通用的地方:
• 七言的第一字,平仄可通用。
• 五言的第一字或七言的第三字平仄可通用。(代號2句式除外
• 標紅色的或斜體字的,是平仄可以通用的地方,不管句子擺在那裡,這些位置都是平仄通用的。
註:代號2句式,五言首字及七言第三字,若有拗救還是可換,詳後。
• 拗救之道
• (七言的拗救變化只在後五字,與五言同,所以只討論五字,即可通七言)
• 前面說過,儘管規律嚴謹,但仍然有一些地方是例外的,除了前述的平仄通用外,就是拗與救。
• 拗救的現象不變,分類解說卻有多方見解,謹採其一。
• 拗救之道隨句式而異,一定的句式(代號或手勢),有一定的拗救方式。
• 根據學者的研究(這裡主要根據張夢機教授書所載),有效的(合律的)拗救如下:
• (以下所述五言七言均適用,字數計算七言僅計下五字亦適用)
• 拗救的方式有單拗有雙拗,本句中自救叫單拗,對句中相救叫雙拗。
• 單拗
• 代號2句式
• A拗 用在對句,拗首字,用三平自救。
• 訣:(2首三平自救)
• B拗 用在對句,拗第三字,不救。
• 訣:(2三不救)註1
• 代號3句式
• C拗 用在出句,拗第三字,不救。此時首字守平不換。註2,3
• 訣:(3三不救,一守平)(姍姍來遲不救你了)
• D拗 用在出句,拗第四字,用拗同句第三字自救。此時首字守平不換。
• (大家都說:此式唐多及宋蔚甚)
• 訣:(3四拗三自救,一守平)
• 雙拗
• 代號1句式
• E拗 用在出句,拗三或拗四或拗三四,對句2第三字用平救之。
• 此時對句2首字平仄通用。註4,5(常與第一條A合併發生)
• 訣:(1三四對2三平救之,2首不拘)
• (一件襯衫好像可以兌換兩三瓶酒)
註1: 句式2,七言句,若七字中 "第三字既已按照格律用平聲","..第五字..可以平仄不拘.."。(書1頁116)
• 註2: 句式3,五言一字與三字中(七言三與五)"...一定要用一個平聲字..."。(書1頁138)
• 註3: 句式3,五言三字(七言五)"既依調作平",則五言一字(七言三)"就可平仄不拘"。(書1頁120)
• 註4: 本條於1號句式用在出句時,有拗三或拗四或拗三四,三種情況,乘上五言七言,實際上是六條規式,因救法相同(對句2用三平救之),故合為一條。若再加上有無合併第一條A,則為十二條合為一條。故用 ”2首不拘” ,邏輯上就已經包括,合併A的情況在內。
• 註5: 書1頁128有 "...下句就必須用三平或四平..." 。四平的情況未包括在本規式中。

• 總結拗救之道有下列五 種(數字代表手勢或句式代號)
• A拗 (2首三平自救)
• B拗 (2三不救)
• C拗 (3三不救,一守平)
• D拗 (3四拗三自救,一守平)
• E拗 (1三四對2三平救之,2首不拘)•
• 記得這些,再回頭看黏對、看孤平、看三平調,只要屈指一比就了然 。
黃重吉
會員
 
文章: 7
註冊時間: 2005-08-13 08:38 AM

文章風雲 » 2005-09-25 04:39 PM

此記憶法雖有趣,然不若教之以黏對法,格律其實不用背誦,在下作詩至今未曾背過平仄譜,任何近體詩體裁,只要從第一句的第二字推演,便可知全貌。此法教大人的話大約十幾分鐘即可學會,小學生則要再久一點。
莫道螢光小,猶懷照夜心。
白雲齋
風雲
版面管理員
 
文章: 8225
註冊時間: 2002-03-02 11:10 AM
來自: 紫諠谷

文章黃重吉 » 2005-09-26 11:42 PM

野人獻曝,是自修筆記的習作,承蒙撥冗指正,謝謝!
黃重吉
會員
 
文章: 7
註冊時間: 2005-08-13 08:38 AM

文章風雲 » 2005-09-30 11:27 PM

客氣了,十分感謝黃重吉詞長提供新點子給大家參考。
莫道螢光小,猶懷照夜心。
白雲齋
風雲
版面管理員
 
文章: 8225
註冊時間: 2002-03-02 11:10 AM
來自: 紫諠谷

文章星野 » 2005-10-08 01:39 PM

風雲 寫:格律其實不用背誦,在下作詩至今未曾背過平仄譜,任何近體詩體裁,只要從第一句的第二字推演,便可知全貌。此法教大人的話大約十幾分鐘即可學會,小學生則要再久一點。


重吉詞長這則筆記誏人獲益良多,深表感謝。而風雲詞長更
有良善之法,是否也可在此提供?這對我這種瀕臨老年痴呆
凡事轉身即忘的人或更能有所提示。滿心期盼著。
星野
會員
 
文章: 14
註冊時間: 2005-09-19 05:01 PM

文章風雲 » 2005-10-09 11:10 PM

書念不完,本來想偷個懶,詞長既然提出,在下只好勉力回覆。
且容我抽空打完字另開一題貼上。 8-)
莫道螢光小,猶懷照夜心。
白雲齋
風雲
版面管理員
 
文章: 8225
註冊時間: 2002-03-02 11:10 AM
來自: 紫諠谷

文章黃重吉 » 2005-10-30 05:35 PM

風雲詞長素所敬仰,於詩壇貢獻有目共睹。嚥琀詞長星野詞長不棄之言是過獎了。
做詩談平仄,就如同作畫論畫框說畫筆。少干詩之神醞奧妙,故諸家論述,都謹約比重輕談而不忍多說。小弟一隅浮誇之見,或許有助於初學者大體概念的提切。但離作詩之精要神髓尚遠。淺薄之見,諸君明察。
黃重吉
會員
 
文章: 7
註冊時間: 2005-08-13 08:38 AM

文章風雲 » 2005-11-02 05:47 PM

黃詞長過譽了!慚愧!

在下研究所課業繁重,亦要兼顧工作,近日恐難貼文討論平仄推衍法,尚祈星野詞長見諒.
莫道螢光小,猶懷照夜心。
白雲齋
風雲
版面管理員
 
文章: 8225
註冊時間: 2002-03-02 11:10 AM
來自: 紫諠谷

期盼

文章星野 » 2005-11-03 03:58 PM

多日盼望,再見留言雖不無失望,但風雲詞長既是課業繁
重,工作又忙。自不能強人所難。
平仄格律對雅集的前輩先進或覺得再自然不過,但對初習
詩詞的人來說,常有高山仰止的錯覺,而成為一窺堂奧的
障礙,以致諸多文友在喪失信心之餘便宜行事,進而標榜
突破傳統、重賦古典詩詞生命來做藉口。故而寫詩的人多
,但合於格律的人少,殊為可惜。
苟若風雲詞長得暇能公佈這快而易學之法,必能使詩詞之
美不再為少數人所獨享,而成大眾共鳴的活力。
末學依然深切期盼著。
星野
會員
 
文章: 14
註冊時間: 2005-09-19 05:01 PM

下一頁

回到 詩詞小講堂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2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