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寄望江樓主人

古典詩創作發表區﹐所有作品須合於古典詩格律﹐以採用平水韻為準。

版主: 維仁, 李微謙, 逄乙先生, 卞思

奉寄望江樓主人

文章南絃 » 2005-09-04 11:35 PM

舉世滔滔逐浪浮  登臨徒有范公憂
京華載籍樊川夢  客旅傷春燕子樓
既厭圓場煩職掌  且來方罫論風流
槐花落盡秋聲近  正趁歸期好買舟
南絃
會員
 
文章: 201
註冊時間: 2003-05-14 12:24 AM

文章風雲 » 2005-09-05 08:56 PM

〔論〕作動詞用應為平聲字。
莫道螢光小,猶懷照夜心。
白雲齋
風雲
版面管理員
 
文章: 8225
註冊時間: 2002-03-02 11:10 AM
來自: 紫諠谷

文章卞思 » 2005-09-06 12:22 AM

槐花落盡秋聲近,正趁歸期好買舟--喜歡此聯。
微雪齋
許借冰心添綠硯,紅梅枝下荷鋤來。
卞思
會員
 
文章: 3518
註冊時間: 2002-02-26 01:18 AM

文章南絃 » 2005-09-06 04:25 AM

謝風雲、卞思詞長賜言。關於"論"字的問題,想借此討論一下,查"論"字有三音:

(1)廣韻上平23魂 “論”盧昆切, “說也議也思也。” 《王一》解作 “說”,這一義是動詞無異。
(2)又音力旬切,廣韻在上平18諄韻,解作“有言理”。唐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全王本)在"真"韻(諄還未分出),解作 “語也”。似是名詞。
(3)又盧鈍切, 在去聲26慁韻, "議也”。《王一》解作 “講言”,五代刻本切韻殘葉,解作 “講論”, 應是動詞。

綜合而言,在平聲“魂”韻及去聲“慁”韻中的“論”字似作動詞用,而在平聲“諄”韻中的“論”字似作名詞用。 但很奇怪,唐詩中,大多以名詞為去,而動詞為平,如風雲兄所言。但也不是絕對,接近晚唐以後,動詞去聲的用法較多一點。(這是比較而言,絕對的數字卻實不多。)如白居易-對鏡吟:
 閒看明鏡坐清晨,多病姿容半老身, 誰情性乖時事,自想形骸非貴人..(白易這首出律不算)
裴說-題岳州僧舍
喜到重湖北,孤州橫晚煙。鷺銜魚入寺,鴉接飯隨船。松檜君山迥
菰蒲夢澤連。與師吟處,秋水浸遙天。

周曇-晉門
六合誰爲輔弼臣,八風昏處盡胡塵,是知濟弱扶傾術,不屬高談虛

陳貺-景陽臺懷古
景陽六朝地,運極自依依,一會皆同是,到頭誰
酒濃沈遠慮,花好失前機,見此尤宜戒,正當家國肥
*以上例子都在全唐詩中找出。
愚見以為無須再為"論"字煩惱,一律視為可平可仄。
南絃
會員
 
文章: 201
註冊時間: 2003-05-14 12:24 AM

文章風雲 » 2005-09-11 12:27 PM

多謝南絃詞長賜教!
前幾天較忙碌,今日方得回覆,敬請見諒。

詞長言〔論〕字平仄通用,在下不敢茍同。

在下根據如下,敬請指教:
一.〔增廣詩韻全璧〕上平十三元韻〔論〕字,願韻異,按虛用讀平聲。("虛用"當指作動詞用)
二.〔佩文詩韻釋要〕上平十三元韻〔論〕字,願韻小異,按虛用讀平聲。
三.王力先生〔漢語詩律學〕136.137頁,〔論〕,平聲,討論也,動詞。
  仄聲,言論也,名詞。
四.張夢機教授〔古典詩的形式結構〕22頁,〔論〕,平聲,討論也,動詞。
  仄聲,言論也,名詞。


今人會誤用或出律,古人亦可能誤用或出律,綜合以上所言,在下認為〔論〕字不可平仄通用。
莫道螢光小,猶懷照夜心。
白雲齋
風雲
版面管理員
 
文章: 8225
註冊時間: 2002-03-02 11:10 AM
來自: 紫諠谷

文章人生 » 2005-09-12 01:23 AM

〈有感謬次〉
六載行都載夢浮△來兮歸去倦軀憂△雲無彩幻馳中正。雨送盤珠別驛樓△湘葉舞翩添墨客。飄萍錯落望江流△渠堪不惑君虞疾。剩得餘年弄扁舟△
人生如夢
人生
會員
 
文章: 150
註冊時間: 2003-07-19 11:31 PM

文章維仁 » 2005-09-12 10:20 AM

人生詞長 寫:〈有感謬次〉
六載行都載夢浮,來兮歸去倦軀憂。
雲無彩幻馳中正,雨送盤珠別驛樓。
湘葉舞翩添墨客,飄萍錯落望江流。
渠堪不惑君虞疾,剩得餘年弄扁舟。

人生詞長久違了,歡迎重臨雅集!
謹奉淺見如下,敬請指教。
第二句〔歸去來兮〕是否可以倒裝為〔來兮歸去〕,似乎有待斟酌。
第三句〔中正〕不知何指?在台灣名稱〔中正〕的專有名詞太多了,或許可稍加注明。
第五六兩句的前四字與後三字銜接不甚順暢。
第七句〔君虞〕不知是否指李益?請教詞長此句用了什麼典故?
第八句〔扁舟〕之〔扁〕應讀平聲,恐係不慎出律。
維仁
版面管理員
 
文章: 4544
註冊時間: 2002-02-25 09:24 AM
來自: 台灣

文章思雨斋 » 2005-09-12 02:03 PM

论,动词平声,名词仄声。
但未尝不可以借读。比如论字,可以作动词时借名词读音。从南弦词长举的例子看,应该是借读无疑。
古人借读处很多。如:占字,作“占领”讲读仄,作“占卜”讲读平。“无限风光尽被占”,借占卜的读音。思字,名词读仄,动词读平。“一弦一柱思华年”借名词读音。
印象里面王力举了许多借读的例子。想不起来了,有兴趣的可以去翻下《汉语诗律学》,我手头没这本书。
当然,借读是不得已为之的事,也不足为训。但如果找不到更好的词替换,到不失为一个理由。呵呵。
思雨斋
會員
 
文章: 351
註冊時間: 2005-03-13 01:34 PM

文章思雨斋 » 2005-09-12 02:08 PM

[quote="南絃"]接近晚唐以後,動詞去聲的用法較多一點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就和语音的变迁有关了。所举白居易那个,只是2,3句失粘罢了(唐绝句失粘的非常多),“论”还是读平声的。
思雨斋
會員
 
文章: 351
註冊時間: 2005-03-13 01:34 PM

敬覆風雲、思雨齋詞長

文章南絃 » 2005-09-14 12:52 AM

風雲詞長所舉乃詩韻系統所歸納之現象,大概如是,某非要否定。然比平水韻更早的隨唐韻書所反映之讀音則應是動詞平仄兩讀(如上所引),而直到明代也如是,如在明張自烈的正字通一書裏,〔論〕,龍云切(平),音倫,說也,紬繹,討論也,動詞也;又震韻,倫去聲,議也,辯也,也是動詞。(康熙字典也有類似記載。)當然語音會改變,現在已變得幾乎只有去聲一音,愚意不認為唐時“論”字名、動以去、平分讀,這太不可能,因為隋代韻書(切韻)明明是動詞平去兩讀,不可能到了唐代又名動分讀,而到明代又回到以前的讀法。
某所說的“接近晚唐以後,動詞去聲的用法較多一點”只是歸的現象,並不表示是語音變遷的結果。(語音變遷自有所變方向。)異讀有兩類,一類如“思”字,以聲調別義,(即四聲別義論)可叫破讀,另一類同義異讀,即一詞一義兩讀。我覺得“論”字屬於後者。唐詩中“論”字也有不少動詞仄讀的例子,我不認為是借讀,可能唐人格律森嚴,有所傾向,然語言之間動詞仍可仄讀。當然要證明這個觀點,還須要更多的論證,就不能再在這裏叨擾大雅了,討論到此為止。
南絃
會員
 
文章: 201
註冊時間: 2003-05-14 12:24 AM

文章南絃 » 2005-09-14 12:55 AM

人生 寫:〈有感謬次〉
六載行都載夢浮△來兮歸去倦軀憂△雲無彩幻馳中正。雨送盤珠別驛樓△湘葉舞翩添墨客。飄萍錯落望江流△渠堪不惑君虞疾。剩得餘年弄扁舟△


疊前韻答人生兄
海天遙夜半輪浮  一節將回感子憂
迢遞已難移鄴架  殷勤還幸結秦樓
鶺鴒原上驚風落  鴻雁人生嘆水流
湘女應知桃洞處  何時杯酒送蘭舟
南絃
會員
 
文章: 201
註冊時間: 2003-05-14 12:24 AM


回到 詩薈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Bing [Bot] 和 3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