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嘆

古典詩創作發表區﹐所有作品須合於古典詩格律﹐以採用平水韻為準。

版主: 維仁, 李微謙, 逄乙先生, 卞思

文章壯齋 » 2005-05-20 01:17 PM

我覺得抄寫本身也是一種教育方式,特別是小孩子.肢體的運用是我們在猿猴時期,就用來認識世界的方式,這才是教育的根本.電腦教學的最大缺點,就是讓人的感覺集中在眼耳的視覺跟聽覺,而忽略了其他感覺.這並不是一種"全人"的教育方式,而只是用"灌"的方式將知識放進小孩的腦中.寫字至少讓我們保有較多的觸覺.抄寫文字本身就是種體驗,重點是那個過程,而非成果的多寡.(曾聞生理心理學學者說,小朋友指尖的刺激,可以提升智能,聊備一說.電腦鍵盤的刺激恐怕稍微輕了點)

再者,我想小朋友最多只碰到基本代數而已,何必用到電腦呢?而且基本代數以下的東西,大部分都是日常生活所需.若事事倚靠電腦,恐怕以後每個人上街,都得帶一隻附有計算功能的電子寵物狗了.

不過最重要的還是老師心態的問題.要學生上網找資料,而不要求學生吸收資料,終究還是沒辦法變成學生本身的體驗,也沒辦法產生獨立思考與批判意識.這些學生未來可能會變成很會找資料的好員工,但永遠沒辦法變成有前瞻性.開創性的先驅者或企業家.
壯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1374
註冊時間: 2002-03-04 11:50 PM
來自: 臺灣嘉義

文章思虹 » 2005-05-20 03:23 PM

余家,大家族也,父母手足各七人,先室與我手足亦皆七人
子弟之學習概況或可參考
其中有自幼好學不倦、五育均衡而為大學醫科榜首者,亦有小時了了至中學而輾轉數校,服役後始發奮進學者
凡學習成就愈傑出者,浪費於電視、電腦之時間愈少,父母相陪時間愈多
壯齋詞長所慮,愚深以為然

日前微軟發表新世代電腦軟體將如電視般使用簡易
不必浪費太多時間、金錢亟亟驅學童浸淫電腦之勢可知矣!
思虹
會員
 
文章: 393
註冊時間: 2002-06-12 10:39 AM
來自: 南陔

文章水村 » 2005-05-20 06:00 PM

深有同感。
不读孔孟之书,而任凶杀打閗....之影剧书报,充塞青少年头脑,
已非一傅十咻。从此以往将何以堪,不知上头识否?
醉吟久矣安悬瓠,
任诞常如不系舟。
水村
會員
 
文章: 552
註冊時間: 2005-03-12 05:23 PM
來自: 广西

文章李德儒 » 2005-05-20 08:59 PM

時代不同,需求也不同。

像從前學武
先要紮馬三年
從基本功開始
現在教武功
如要學生先紮馬三年
肯定師父要關門不吉
現在要快見成果

現代人讀書
已不像從前一樣的幾個科目
太多元化了
如要學生浪費時間在抄寫上
某種的基本功可能會好
但他可能趕不上其他的

我入學讀書的年代
除了課室中所學之外
少有其他的學習
到我子女讀書時
已發現其功課很繁
還有要求其他的課外學習
現在又看到友人的孫輩入學
他們差不多每天都要用十六小時以上的時間去學習與溫習
所以要他們像老一輩的用手去抄筆記
是一種很重的負擔

還有一些望子成龍
望其兒女揚名聲顯父母的家長
孩子更是慘不堪然

現今世上
孩子要在電腦學習
已屬必要的

請問網上諸君
有誰強逼其該子不用電腦學習的?
或者說
現在還未結婚者
或快成父毋者
會不會在其兒子入學前
先在家教其學習電腦?

請用良心回答以上的問題。
李德儒
版面管理員
 
文章: 14428
註冊時間: 2002-02-25 11:34 AM
來自: 紐約

文章壯齋 » 2005-05-20 09:30 PM

我在心裡不斷反思,我的結論是.....
六歲以前不讓小孩碰電腦,十二歲以前不讓他碰網路.....
畢竟他們除了這個小框框,還有很多東西要讓他們感受.....

再說,讓他們學電腦要學什麼呢?
開機?我想小嬰兒不小心按到都會開機.
執行程式?現在都是圖形介面,點按一下就行,遲些學無所謂.
繪圖?美感都還沒培養,亂塗鴉也是殺時間.(而且我們家有美術老師了)
聽音樂?CD放下去也能聽.
學習語言?跟父母學習就好,還可以增進感情.還可以學寫古典詩.
寫程式?沒有基本邏輯跟實際需求,也不曉得要寫什麼.
學動畫?繪圖都不太會還動畫.
盜版影音資料?嗯.....臺灣這裡六歲以下不罰.....
當駭客(黑客)?ㄟ.....我還不想讓我的小孩名列金氏世界記錄"史上最小的駭客"

總結來說,電腦網路的運用,應該是先有本業或興趣,然後依本業或興趣的需要,才使用電腦上網.就像我們都喜歡古典詩,再上網互相交流,這樣才可以相得益彰.小朋友應該先讓他們培養一個興趣,這才是成長最重要的事情.

事實上如果未來情況許可,我會考慮小朋友小學時申請在家學習.
壯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1374
註冊時間: 2002-03-04 11:50 PM
來自: 臺灣嘉義

文章思虹 » 2005-05-20 09:59 PM

身為電腦相關從業者,日日與電腦為伍,二十年矣
尚能輕易謀生,亦拜此技藝之賜
然二十年間之技術變化,已如霄壤
今年所學,明年或已落伍,故時時刻刻皆需吸取新知
每有友朋詢及兒女學習電腦事宜
內心亦頗多掙扎

若以來日深層技藝論,若能及早紮根,實為嘉猷
此理與各種傳統學識技藝同,是為正途

若學子但滯於浮面之資料搜尋剪貼,則裨益有限

若復背離父母期望,沉迷電玩、網路聊天、交友....等
則與現實世界遊蕩之害相比,尤有甚之,以其便利然

惜乎,以余所見,學子所謂學電腦者多淪為後者
望子成龍之殷望常因此而趨成夢幻泡影
此余教子之所戒慎謹懼者,信亦為諸詞長所欲防患者也
思虹
會員
 
文章: 393
註冊時間: 2002-06-12 10:39 AM
來自: 南陔

文章葬雪 » 2005-05-21 03:21 AM

讀(有嘆)有感
吟(不雅)一首和之

不雅
徒問今夕是何年
學問問學少文言
不見採菊東籬下
把酒話桑麻也嫌
崇洋媚外膏肓重
熱血枯腸難回天
若問聖賢誰愧對
管他麻地變桑田
但將殘身葬深雪
不教春暖見花顏
葬雪
會員
 
文章: 19
註冊時間: 2005-05-14 03:57 AM
來自: taiwan

文章一方 » 2005-05-21 06:33 AM

水村 寫:深有同感。
不读孔孟之书,而任凶杀打閗....之影剧书报,充塞青少年头脑,
已非一傅十咻。从此以往将何以堪,不知上头识否?

君不見歷史上讀孔孟之書者,就算文章詩詞了得也不一定是完人。未知水村君對於王安石對待異黨者蘇軾的手段有何看法?
詩不厭多改
一方
會員
 
文章: 4234
註冊時間: 2004-02-18 10:35 AM
來自: 墨爾本

文章思虹 » 2005-05-21 07:41 AM

附帶多言幾句

一、
今日台灣電腦教育政策之擬定,實以廠商及利益團體之遊說為主流,廣大家長成為剝削對象,學子獲益者少,受害者多。
再以學子愛用之行動電話及網路為例,肥了電訊公司,於學童藝業則弊多利少。此勢雖難擋,教育人員及家長之認知與節制方能導正。

二、
一般套裝電腦軟體之應用實為皮相,關乎競爭力極少
集成數學、物理原理甚至文學與美學等質素在腦中醞釀之創意,方是競爭力之根本所在。
余分析及設計電路常用之數學工具如微積分、三角涵數、複變函數、傅立葉分析、拉普拉斯轉換.....等,在在都需扎實之數理基礎,此等訓練,則非電腦或網路所及。
思虹
會員
 
文章: 393
註冊時間: 2002-06-12 10:39 AM
來自: 南陔

文章一方 » 2005-05-21 08:26 AM

呵呵,我並沒有說不用學習抄寫。只是想說明用影印機可代替不必要的抄寫,而把更多時間用來研習。事實上,如學子每星期抄寫數則成語是好事,會減少寫白字的情況。但如要求每日用毛筆抄寫一小時則在其他功課繁重下會有一定困難。

我的看法是不要把電腦看成洪水猛獸,過早對着它便會學壞。基本上電腦如書本和電視一樣是一種學習媒體,本身是中性,好壞的問題是視乎其承載及傳遞的信息。書本可載孔孟之道及幾米漫畫,亦可刋印情色小說和暴力漫畫。電視可播送益智的科學紀錄片,也可有不堪入目的肥皂劇和九流記者訪問。電腦可提供啟發性的學習軟件,但會淪為電玩產品。

現代教育提倡的是學與教中適當地運用質訊和現代科技,拓闊學習空間,提供多元化的學習模式。電腦便是一種可提供另一類學習經驗的工具 (它不能取代教科書、錄像節目等 )。它的功能不單只是上網查資料及聊天的。透過一些良好的教育軟件和工作坊,可使學生培養想像力、創造力和批判性思考力。各位可看一看師大甚為皮相的有關動態幾何網頁 (如在 google 上搜尋 gsp lesson 會看到好的網頁 )
http://www.math.ntnu.edu.tw/gsp/gsp.html

思虹詞長提到微積分學,亦有一些軟件可幫助學生能從多方面的分割嘗試來體驗極限及定積分的概念。這是傳統書本不能提供的。當然學了概念後還是要用紙筆計算一定的習題才有扎實的基礎。量子力學亦是因為可用電腦作模擬實驗,透過反覆試驗及反向證明等有長足的發展。

我相信碧雲天、思虹及壯齋詞長的兒女必學有所成。這不關乎用什麼教學法的問題,而是家庭環境及他們對兒女付出的愛心。這是無價的,亦無可取代的。
詩不厭多改
一方
會員
 
文章: 4234
註冊時間: 2004-02-18 10:35 AM
來自: 墨爾本

文章思虹 » 2005-05-21 09:00 AM

一方詞長提供另種深入而切實之專業觀點,余亦同感
正面良性之電腦教學若能有效植根,實為家長與學子之福、國家之福
電腦改變人類生活形態,已是不爭之實,亦不可逆矣
電腦無善惡,善惡在人心
然也

小犬學校輔導主任曾面告余,曾對學習障礙學生實施電腦輔助教學,成效卓著云云
思虹
會員
 
文章: 393
註冊時間: 2002-06-12 10:39 AM
來自: 南陔

上一頁下一頁

回到 詩薈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38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