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大娘劍器舞

古典詩詞相關論述專用。

版主: 五葉, 壯齋

文章樂齋 » 2004-11-04 09:36 AM

補充一下,儒儒詞長提到的桂馥,是清代說文四大家之一。應該也算是南山子詞長所言「學問之道為尊」的人之一吧。(雖然我並不知道還有哪些人。:P)

「姜君元吉言在甘肅見女子以丈餘彩帛結兩頭,雙手持之而舞,有如流星,問何名,曰劍器也。乃知公孫大娘所舞即此。」

姜元吉不知道是誰,不過既然認識桂馥,應該不會是唐代人吧!
<悅讀幽夢影十分鐘>,五南出版社,2013/05/25
樂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2113
註冊時間: 2004-01-17 08:54 PM
來自: 樂齋

文章南山子 » 2004-11-04 07:42 PM

儒儒 寫:受南山子詞長之託,代貼桂馥的原文:
桂馥《札樸.劍器》:
姜君元吉言在甘肅見女子以丈餘彩帛結兩頭,雙手持之而舞,有如流星,問何名,曰劍器也。乃知公孫大娘所舞即此。

感謝儒儒,幫忙查到這一則資料。

先釐清劍器舞非持劍之說:
1.杜詩及序,有「舞」與「曲」之說,無持劍之說。
2.舞劍自是舞劍,逐字檢校杜詩形容,並不類舞劍。
3.劍器一詞,易致人望文生義。
4.劍器舞,出自唐教坊樂舞。
5.宋相史浩《鄮峰漫隱真錄》…(誰再查一下)。
6.《宋史》樂志:教坊,稱宋初循唐武德〝舊制〞:(循舊制三字,史筆法所異必記,應不至有誤。)
 甲、「劍器」,曲為「中呂」及「黃鍾」。
 乙、劍器有「隊舞」,且「帶器仗」,非帶劍。
7.設:引明人張自烈《正字通》之「空手而舞」可能有誤,仍非持劍而舞。
8.桂未谷所記劍器,乃彩帶,即宋史之「器仗」,依宋史推定延唐制。
9.往時電視劇常見宮廷舞,舞彩帶是也。
發揚光大,今為奧運(帶較窄)項目之一。(如果沒記錯,出賽應拜公孫大娘神主,......大娘若穫得香火,不必謝我……^^
10.下次看彩帶舞,我也好生端詳一下。

對津楊門詩之駁議………
1.脫誤:漏一字(所有學術研究,均有此一招…^^)。
2.誤據一:設公孫真有舞劍,並非劍器舞,作者誤予兜合。
3.誤據二:曲名,以至傳聞誤據。
4.附,《明皇雜錄》應予排除。

考據所依,在證據力之有無,以學問之道為尊,據法應不誤。
山子所在意「劍器舞非持劍」,故以為,所引述茍非持劍,即為得理。
當然,有利不利之證據及論辯法均可參考。
南山子
會員
 
文章: 741
註冊時間: 2002-02-24 11:59 PM
來自: 天枰座

文章一方 » 2004-11-05 09:38 AM

練是指柔軟潔白的絲絹。李白詩句中有
1. 水如一匹練,此地即平天
2. 馬如一匹練,明日過吳門
3. 誰道此水廣,狹如一匹練
4. 漢水澄如練,孤鴻迥帶霜
5. 解道澄江淨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

在四五句中,練是用來比對江水的澄,但五句中都沒有用練來表示光。

南山子詞長說﹝罷如江海凝清光﹞是取「水如一匹練」、「澄江靜如練」之意鎔鑄而成。在下有點懷疑。一來 <練> 缺光也。二來杜甫用典會否化用李白的詩句呢?三來 < 江海 > 用典的話,照理對句 < 雷霆 > 也會用典。敢問 < 雷霆 > 是引何典?

劍走輕靈,故舞動時的某些動作會與絲帶舞相似,但絲帶舞只有柔的一面,而舞劍會柔中帶剛及光。竊以為杜詩中四句舞動描述用於舞劍較貼切。

我在長城文化網 http://www.meet-greatwall.org搜尋有關 < 器杖 > 一詞的古典文章 ,似乎此詞是指兵器或僧侶的法杖居多。又該網站刋有宋史志第九十五樂十七 http://www.meet-greatwall.org/sjfz/sj/sons/sons142.htm。其中描述《劍器》曲、隊舞之制及女弟子隊等,很高參考價值。形容舞隊的器材有 “帶杖器、奉綉球、執蓮花、執旌節、鶴扇、球杖”等。可見 < 器杖 > 指絲帶類的器材可能是一個美麗的誤會,而宮廷舞亦不限於絲帶舞。

以上只是在下的外行人語。期待南山子、儒儒及樂齋詞長的考證。
詩不厭多改
一方
會員
 
文章: 4233
註冊時間: 2004-02-18 10:35 AM
來自: 墨爾本

文章樂齋 » 2004-11-05 10:50 AM

一方 寫:以上只是在下的外行人語。期待南山子、儒儒及樂齋詞長的考證。


在下只是坐在家中整理一下所見的資料而已,算不上考證。真要考證的話,得跑個圖書館才行。以目前所見的資料,可以大膽推論如下:

  <劍器>,唐代教坊樂舞名。據[唐]姚合<劍器詞>可知其本為擬軍前陣仗而作,又據[唐]司空圖<劍器>詩,可知其舞由女子著軍裝演出。[唐]杜甫有<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一詩,言及公孫大娘、李十二娘妙善此舞。又,[唐]鄭處誨<明皇雜錄>、[唐]鄭嵎<津陽門詩>稱公孫大娘善舞劍,姚合<劍器詞>有「掉劍龍纏臂」之語,疑<劍器>應為劍舞之一種,以持劍而舞,故名。其舞曾傳至朝鮮,舞者改用朝鮮人習用之長刀,或承原名為<劍器>、<劍舞>,或更名為<刀舞>。宋代承其舞而有所變革,易女子獨舞為小兒隊舞,又改舞具為器杖,以降低其危險性,或有簡省,而仍襲舊名<劍器>。

  [明]張自烈<正字通>引[元]馬端臨<文獻通考>,以此舞為「雄裝女子空手而舞」,然<文獻通考>並無此說,故其說不可信。又,[清]桂馥<札樸>以友人所見<劍器>為持彩帶而舞,然不過耳食傳聞也,且去古既遠,司空圖又已言明此舞著軍裝,應無著軍裝而持彩帶之理,故其說亦不可從。


初步結論如上,如有新資料出現,再作更動。
最後由 樂齋 於 2004-11-05 01:24 P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悅讀幽夢影十分鐘>,五南出版社,2013/05/25
樂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2113
註冊時間: 2004-01-17 08:54 PM
來自: 樂齋

文章南山子 » 2004-11-05 01:24 PM

現在無新引據,不是考證,是在辯解階段。

一方所引五聯中,「解道澄江淨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您得細看前後文,瞭解這兩句詩的典故,再提疑義。基本上,所舉第四聯「漢水澄如練」也是脫胎於此典故。李白對這個謝先生,詩中再三、再四的提到,瞭解這典故及這個人對李白的關係(甚至簡單說「解道澄江淨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是何意思?翻成白話就好。),您就不會說杜甫用李白的典故了。
所以,這一來、二來、三來,不要亂猜。三來云云,詰語更失旨。
 「劍走輕靈」的話,下次您可以表演證明一下。(為了要有劍光,要提出鞘的表演喔)
 《宋史》原文似是「器仗」二字。器仗,在這段文中,套今天的話是「舞具」(或舞臺道具)。如是帶劍就直書「帶劍」。


樂齋兄的辯證法質疑:
1.杜詩及姚、司空詩,前後倒置。

2.據所引二網站,朝鮮劍舞之時間,與申論所用之時間前後不符。時間不符,前後關係就不成立了。

3.朝鮮稱劍舞或稱劍器舞,是取道具命名,且自三、四世紀即有。未必傳自中國。

4.詩句有起承轉合,所以先要把「掉劍龍纏臂」這五個字及前後關係解釋清楚,再下語。

5.司空詩「軍裝」,杜詩「絳唇珠袖」。珠袖,肯定不是形容軍裝。

剩下史浩的著作,接近尾聲了。
南山子
會員
 
文章: 741
註冊時間: 2002-02-24 11:59 PM
來自: 天枰座

文章一方 » 2004-11-06 01:06 PM

南山子 寫:李白對這個謝先生,詩中再三、再四的提到,瞭解這典故及這個人對李白的關係(甚至簡單說「解道澄江淨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是何意思?翻成白話就好。),您就不會說杜甫用李白的典故了。

 「劍走輕靈」的話,下次您可以表演證明一下。(為了要有劍光,要提出鞘的表演喔)
 《宋史》原文似是「器仗」二字。器仗,在這段文中,套今天的話是「舞具」(或舞臺道具)。如是帶劍就直書「帶劍」。

多謝南山子詞長的提點 :lol: ,使末學可以反省一下自己的見解。

末學的詩詞書籍很少,沒有李白全集,只有唐宋詩舉要較為像樣。翻查了一夜,有關謝朓與李白的只有四句:
南齊書謝朓傳:「朓字玄暉,少好學,有美名,文章清麗。」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秋登宣城謝朓北樓》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謝公亭》謝公離別處,風景每生愁

今早上網搜尋,喜讀輔大中研所傅美玲的論文《李白對謝朓清麗詩風的追尋》
http://www.chinese.fju.edu.tw/grad/doc/fu_mei_ling.doc
才了解李白對謝朓的清麗文風懷有敬慕之心,有多達十數首詩作提及這位謝先生。

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有句: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故南山子詞長所引的「澄江靜如練」應是謝朓的詩句,而「水如一匹練」則是李白的詩句。未知對否?

此外,傅小姐的文中亦提到用 <練 > 字的意義:「絲織品具有柔細滑膩的質感和光澤,且有不同的花紋與顏色,帶給人一種優美柔和的聯想。」這裡可能是我錯了,因我覺得絲織品是有光面和啞面的。

我再檢查李白及杜甫詩中含有 < 清光 > 的句子。但就不能將 <練 > 與 < 清光 >聯繫上來。我仍然覺得﹝罷如江海凝清光﹞是用天然景像對劍光的直接比擬,而不是化用其他句子。這會是我蠢及沒有眼光的原故 :cry:

器杖如解舞具是合理的。它可指真劍、木劍、竹劍、絲帶或其他器材。留待考證了。

至於提到舞劍,如有機會出席雅集聚餐自當獻醜三腳貓功夫,會有微弱劍光 :oops: 。因不能攜劍乘飛機,到時要向風雲詞長借虎頭劍一用了。
詩不厭多改
一方
會員
 
文章: 4233
註冊時間: 2004-02-18 10:35 AM
來自: 墨爾本

文章風雲 » 2004-11-06 04:10 PM

一方 寫:我仍然覺得﹝罷如江海凝清光﹞是用天然景像對劍光的直接比擬,而不是化用其他句子。這會是我蠢及沒有眼光的原故 :cry:

一點也不蠢,在下淺見亦同詞長之見。

一方 寫:至於提到舞劍,如有機會出席雅集聚餐自當獻醜三腳貓功夫,會有微弱劍光 :oops: 。因不能攜劍乘飛機,到時要向風雲詞長借虎頭劍一用了。

劍本來就會發出劍光,不需與劍鞘配合,只要附近有光源便會反射,以我的虎頭劍為例,不用搖動它,便可見劍光,如果搖動後,可想而知。
一方詞長要借,當然沒有問題,期待您與樂齋兄的表演。
8-)
莫道螢光小,猶懷照夜心。
白雲齋
風雲
版面管理員
 
文章: 8225
註冊時間: 2002-03-02 11:10 AM
來自: 紫諠谷

文章南山子 » 2004-11-06 07:46 PM

一方 寫:傅小姐的文中亦提到用 <練 > 字的意義:「絲織品具有柔細滑膩的質感和光澤,且有不同的花紋與顏色,帶給人一種優美柔和的聯想。」這裡可能是我錯了,因我覺得絲織品是有光面和啞面的。

光是兜我開心!答案,您不是找到了嗎?

一方 寫:我再檢查李白及杜甫詩中含有 < 清光 > 的句子。但就不能將 <練 > 與 < 清光 >聯繫上來。

單截「清光」二字作文章,已是一失,更論其餘。
閱讀理解有落差,擬疑本身成不成題,就是一疑。
何不試解「解道澄江靜如練」全詩,貼留言版。幫閣下看著。
或者單解「掉劍龍纏臂」這一句。
不要查資料,直接解。
南山子
會員
 
文章: 741
註冊時間: 2002-02-24 11:59 PM
來自: 天枰座

文章芬陀利 » 2004-11-06 08:34 PM

哇~~~真精彩,長了不少見識ㄟ! :lol:

在網上搜尋,發現發表在2000年的一個網頁蠻有意思

http://uh1.sh.163.com/cgi/readelite?i=21810

小頑童看著看著有幾個問題搞不明白,有誰能清楚明白的為我解答?

一、 到底是“斐將軍〈滿堂勢〉”還是〈斐將軍滿堂勢〉?前者是否有點不合習慣稱謂及文法?若是後者,那麼是否可以論據為脫胎自斐昊知名劍術所編的劍舞?

二、 〈劍器舞〉是舞曲之名好像已無問題,但為何偏要說它是空手之舞而令“劍器”名相無依?有人這麼無聊嗎?再請問“劍器”名相何說?

三、 “空叫女子愛軍裝”中的“軍裝”只是類似時下流行穿迷彩軍服之類嗎?還是類似“全副武裝”有配刀配劍或其它器仗呢?能率爾下定論嗎?

四、<明皇雜錄>我沒看過,也不知道為何有人說它不可信!是否有誰能告知有那為位學者曾做了詳細的研究比對,證明書內所載多舛誤?根據何在?
芬陀利
會員
 
文章: 2263
註冊時間: 2002-07-20 09:12 PM

文章南山子 » 2004-11-07 09:50 AM

芬兄質疑,先解第四題:

1.雜錄:
《明皇雜錄》:類《漢武故事》(其實用意是一樣的)。未必受學者注目,如果有,應該是屬於隋唐小說研究之類。

2.斷句:
「時公孫大娘能為〈鄰里曲〉及裴將軍〈滿堂勢〉、西河〈劍器〉、〈渾脫舞〉…。」如此句讀,較合文意。若然,是大娘兼能裴旻及西河地方兩種舞藝。如此則「劍器舞」與「裴旻舞劍」之關係,愈說愈遠了。

3.名相:
劍器二字名相質疑:劍器有舞和曲,兩事。自外傳入,可能諧音而譯,後人忽其音譯本末,望文生義,故有持劍舞之說。《樂府雜錄》:「健舞舞曲有稜大、阿連、柘枝、劍器、胡旋、胡騰;軟舞曲有涼州、綠腰、蘇合香、屈柘、團圓旋、甘州等。」諸舞曲名可參。其事如今之「華爾茲」、「曼波」、「迪士可」。故難責以名相,即今「探戈」舞步,非探索戈矛之舞,古「渾脫」亦非脫衣而舞。事本古今同理。
空手而舞,山子曾疑是水袖之類,以此說空手,也是合理。後世以舞衣袖長,煩於裁製,又促於表演,因此改如今之彩帶,說法亦通。(不過,這點只是推翻持劍說,詳情仍得再求證)

4.軍裝:
司空圖詩「空教女子愛軍裝」,杜詩是「絳唇珠袖」(也沒提到劍),「軍裝」與「珠袖」差距很大。司空詩亦只道「軍裝」,不謂帶劍而舞。此事前已說破。
舞蹈自是舞蹈,操兵是操兵。(難不成,牽到北一女操槍表演….^^)

其次,司空圖(837-908)一直到唐亡,朱全忠稱帝,絕食而死。他處的年代,與老杜(712-770)相差很遠。老杜開元三載(715)看過劍器舞,大曆二年(767)復見一次,司空表聖出生,距老杜成詩年代有70年之久。他的出生,就在鄭嵎寫〈津陽門詩〉的「開成中」(836-840),後面接著是會昌毀佛。

桂未谷所記,疑後世以舞曲名其舞具,「雙手持之而舞,有如流星」,且莫當做臺俗出殯夜弄鐃,弄鐃,雜耍自非舞藝。
弄鐃,臺語,或須五年及以上方知。

名相之說,適以補前論之不足。
南山子
會員
 
文章: 741
註冊時間: 2002-02-24 11:59 PM
來自: 天枰座

文章芬陀利 » 2004-11-07 12:15 PM

多謝南山兄細心解惑 :lol:

小頑童細閱後確實明白不少,些許心得如下,請方家指正

一、.....劍器、胡旋、胡騰等為西域樂舞名。至於是否像“芬陀利”一樣純屬音譯並有多種音譯名相,或者像“三籓市”及“舊金山”另外帶有含意,真希望能見到更完備的佐證資料。(唐代佛典翻譯體例,有音譯、義譯、簡稱...)

二、公孫大娘似乎是個神乎其技的全能舞者,不但能表演通俗的〈鄰里曲〉,也善舞斐將軍(旻)著名的〈滿堂勢〉劍舞,又精通西域的〈劍器舞〉,〈渾脫舞〉更是名動天下(李白的草書歌行有“古來萬事貴天生,何必要公孫大娘渾脫舞”)…..嗯~~這麼說來,〈斐將軍滿堂勢〉也並無不可呀!

至於〈劍器舞〉到底有沒有用到舞具?若有,用了甚麼舞具?會是劍具嗎?似乎都還看不到決定性的佐證,期待中…..
(若以相關劍器舞的作品中未提到“劍”字,就要用來定調舞中沒用刀劍做舞具的話,不就與詩家“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境界矛盾了嗎?)

哦~~對了,有一點似乎可以確定的,〈劍器舞〉既是西域的舞碼,那麼就不太可能是舞弄中土之劍囉!然而,既是西域樂舞,想必也如〈渾脫舞〉般是穿著特定胡服吧(勁裝有漂亮的珠袖),“水袖”之說成立嗎?(呵呵~~或許熟悉服飾史的人可以提供寶貴的資料吧!) ;-)
芬陀利
會員
 
文章: 2263
註冊時間: 2002-07-20 09:12 PM

上一頁下一頁

回到 詩詞小講堂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7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