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炸彈

古典詩創作發表區﹐所有作品須合於古典詩格律﹐以採用平水韻為準。

版主: 維仁, 李微謙, 逄乙先生, 卞思

文章林剛合 » 2004-06-05 03:27 PM

[quote="梅齋"]舉世嗟巢覆, 何嘗肯臥薪? 拼將齏骨士, 枉作擊衣人。 易水歌誠壯, 秦庭舞更新。 芷蘭芟且盡, 故沼已游燐!..
‧「易水歌誠壯」試留意「誠」字之反意,齏骨士其行止乍看近秦庭烈士,實則非,此似為詩本意。..
[/quote]
---
  劣者拙見以為”易水歌誠壯”乃直述句,誠者實也!
為引人體炸彈之舉;而”秦庭舞更新”才是梅詞長所謂反
諷處也!此聯大有”死則死矣,暴政猶在”之嘆!不知作
者詞長原意為何? :oops:
林剛合
會員
 
文章: 152
註冊時間: 2003-08-01 04:52 PM
來自: 屏東

文章哀駘它 » 2004-06-05 03:57 PM

忱謝
各位吟長垂注!
梅齋吟長評詩每能鞭辟入裡,除了佩服,我無話說。
李吟長所言有理。但我對荊軻,素持己意。所謂“春秋無義戰”,何況戰國?其實弱肉強食,蠶食鯨吞,早已無“義”可言。請為
吟長試言之:燕王喜四年,秦昭王卒。燕國乘機攻打趙國,王命相栗腹約歡趙,以五百金爲趙王酒。還報燕王曰:“趙王壯者皆死長平,其孤未壯,可伐也。”王召昌國君樂間問之。對曰:“趙四戰之國,其民習兵,不可伐。”王曰:“吾以五而伐一。”對曰:“不可。”燕王怒,群臣皆以爲可。卒起二軍,車二千乘,栗腹將而攻鄗。乘人之危,其義何在?嬴政此時意未滿,心未侈,不似後來之暴政也。燕太子激于私憤,非義憤也。太史公明言之:“秦王政生於趙,其少時與丹驩。及政立爲秦王,而丹質於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歸。歸而求爲報秦王者。”又不知養力修政,積蓄待時。圖一時之快,逞一己之憤,此豎子之智、孤注之謀也。荊卿昧于俠氣,非服膺義氣也。“太子前頓首,固請毋讓,然後許諾。於是尊荊卿爲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門下,供太牢具,異物間進,車騎美女恣荊軻所欲,以順適其意。”此豈是激于義憤者所為?試想其時,強秦之勢自穆公立襄公,西並巴蜀,南取漢中,厚積必須薄發,非一日也。而以一匕首欲成救危存亡大計,不亦愚乎!此所謂“以鴻毛燎於爐炭之上”,成敗可知也。即使荊軻力過賁育,術精專聶,五步而手刃秦王,其國勢猶遒,焉知一秦王死而不得二秦王、三秦王脫穎而出邪?此非釜底抽薪之計必矣。
世所以壯荊軻者,以其視死如歸,一無返顧,非所以慷慨赴“義”也。所謂“義”者,乃經緯天地之正氣,利國利家,順乎天而應乎人,為萬世人倫立極也。試想荊軻之舉,人人仿而效之,國將何為?人將何為?此所以天地之正氣與戾氣之有別也。世重荊軻,重其決絕之意概,故有“早知匕首難成事,只重荊軻一片心”之說。如此,則田光、樊于期屈死之魂何處訴怨哉!此撩虎須之計,太子丹卒為之滅國亡身,后之人嗟嘆之而不及,又複效之,不亦愚乎!是故太史公以之為“刺客”而非“俠義”也。
最後由 哀駘它 於 2004-06-05 04:25 P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哀駘它
會員
 
文章: 466
註冊時間: 2003-12-16 10:33 AM

文章哀駘它 » 2004-06-05 04:15 PM

林吟長鑒:
所言亦大有理。然非某之本意。歌詩之體格萬千變化,切不可拘于一律。某之本意吟詠此事,就事論事,雖因中東、車臣等地實例而感,然究非詠其具體事件也。
吟長必欲教以歸結至中東,愚意以為過于局促,不敢以猶疑而辱明教也。至于“易水歌誠壯”一聯,或是某之表達含混,隱微之處,實是
梅齋吟長揭櫫之意。徒作孤注,于世無補,正含譏彈意味。
林吟長所謂“暴政”之說,上文已申命之。嬴政此時繼位不久,銳意外拓,尚未行暴政也。
哀駘它
會員
 
文章: 466
註冊時間: 2003-12-16 10:33 AM

拙見如斯

文章林剛合 » 2004-06-06 09:19 AM

‧「易水歌誠壯」試留意「誠」字之反意,齏骨士其行止乍看近秦庭烈士,實則非,此似為詩本意。 ..
---
  
  請問梅詞長,若從上來至”易水歌誠壯”這句,如何看
出誠字之反意?
  故劣者才謂反意在下句對照出上句之徒勞也!劣者暴政
之說不過是代指秦庭猶在之意,可能誤用了,謝詞長提點!
林剛合
會員
 
文章: 152
註冊時間: 2003-08-01 04:52 PM
來自: 屏東

文章笠雲生 » 2004-06-07 05:05 AM

作詩著點賞詩從面
只要事理圓融便是好詩
無須談是論非
向 上 學 , 向 內 觀 .
笠雲生
會員
 
文章: 1461
註冊時間: 2003-03-11 12:58 AM

有感

文章林剛合 » 2004-06-07 09:22 AM

[quote="笠雲生"]作詩著點賞詩從面
只要事理圓融便是好詩
無須談是論非[/quote]
----
  佛說一法,眾類隨心得解!眾類若錯會,佛之咎乎?
劣者本無褒貶、是非之心,是誰加之?自心不平,所見乃
高低也!為詩大家若自為金玉,他為瓦缶,則只見他非不
見己過,余又奈之何?為人但問心無愧耳!
  不知詞長以為如何? :oops:
林剛合
會員
 
文章: 152
註冊時間: 2003-08-01 04:52 PM
來自: 屏東

文章笠雲生 » 2004-06-07 11:16 AM

哈!哈!
抄詩去.
向 上 學 , 向 內 觀 .
笠雲生
會員
 
文章: 1461
註冊時間: 2003-03-11 12:58 AM

文章笠雲生 » 2004-06-12 05:45 PM

古德云: [六經皆可注 , 唯詩不可言.]
向 上 學 , 向 內 觀 .
笠雲生
會員
 
文章: 1461
註冊時間: 2003-03-11 12:58 AM

上一頁

回到 詩薈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Google [Bot] 和 84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