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臺上憶吹簫 贈錫伯族友人

古典詞創作發表區﹐須合於詞牌格律﹐發表請於標題填寫詞牌和作品名。

版主: 樂齋, 碧雲天, 醉雨, 故紙堆中人

鳳凰臺上憶吹簫 贈錫伯族友人

文章天沐 » 2021-03-31 05:43 PM

烏魯木齊的夜晚少了幾分寒意,與自治區音樂界高層以及歌唱家、小提琴演奏家等,共享少數民族特色美食。其中有前自治區音協佟主席(佟麗婭父親),前新疆僑聯主席王永剛(早年任新疆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還有我的朋友托德小徐。居然歡聚聊天到子夜。尤其,歌唱家陳參兩首美聲歌曲,《在那遙遠的地方》和《我的太陽》,即興演唱,都是我最喜歡的,如此近距離欣賞,實屬第壹次,天沐甚幸。而且陳參老師也熟知《在那遙遠的地方》早期民歌版本,那是我母親小時候就教會我的曲調(王洛賓版本來源於此曲),重溫舊曲,令人傷感不已。
最勾起我的好奇心,是佟主席和另一位伊犁州非遺保護中心文會長都是錫伯族,錫伯(bei),鮮卑,還有西伯(鮮卑)利亞,佟主席給我們仔細講解了錫伯族的語言如何描述歐亞各國的名稱,天沐大開眼界,尤其西伯利亞居然是鮮卑利亞的諧音,太合適不過了。還有利亞,斯坦,原來在突厥語或歐亞語系列都是——居住的地方的含義。
佟主席知識淵博,英語流利,還是作曲家,文會長也是著書立說,兩位都是錫伯族的精英,仰望啊!可惜小徐沒帶琴,否則就可以欣賞年輕帥氣的薛老師的小提琴獨奏啦。好惋惜呀。
匈奴、鮮卑,名震北方中國歷史少數民族,現在只有鮮卑(錫伯族,DNA測試早已確定)僅存。令人感慨,我們陜北壹帶曾是南匈奴的最後居住地,靖邊縣還有最後壹個匈奴貴族赫連勃勃建立的胡夏王朝和都城,也是被鮮卑大軍所滅,我始終懷疑自己是匈奴後代,有機會也做壹個DNA測試吧。
其實,我們長安人引以為榮的大唐王朝,母系血統基因都來自於鮮卑貴族獨孤氏,隋朝也是如此。
鮮卑,這樣壹個叱咤風雲幾百年的民族起源於哪裏?據有專文記載如下:最開始的時候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人們已經遺忘了。後來在史料中發現了這樣的記載。烏洛侯國世祖真君四年來朝,“稱其國西北有國家先帝舊墟,石室南北九十步,東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派中書侍郎李敞去祭祀,並“刊祝文於室之壁而還”。也就是說鮮卑族起源於壹個石室,在烏洛侯國的北側而且根據描述石室的面積還非常大還有後來刻的祝文。烏洛侯國就在今天的嫩江流域,但是嫩江流域以北的山脈多如牛毛更何況深山老林裏的壹個山洞。
專家米文平(為《石刻祝文》發現者)前後往返三次都沒有收獲,只發現了壹些陶片確定這裏確實是壹處遺址,但是這樣的遺址在大興安嶺多如牛毛。事情的轉機出現在第四次,在1980年7月30日當時氣溫已經很高了但是,大興安嶺依然涼颼颼的,搜尋了一天仍然壹無所獲。眾人準備撤退,下午太陽西下和煦的陽光撒入嘎仙洞,整個洞被照耀的金燦燦的這時米文平看到在洞上方苔蘚覆蓋的地方有些凹凸不平,由於位置很高前幾次探查都沒有註意到這裏。這次米文平爬了上去用手摸了一下苔蘚掉落幾個字顯現出來,米文平按耐住內心的狂喜叫同同伴上把苔蘚揭掉,這樣消失了1500年的祝文顯現了出來,如下:
維太平真君四年,癸未歲七月廿五日,天子臣燾使謁者仆射庫六官中書侍郎李敞、傅用駿足,一元大武,柔毛之牲,敢昭告於皇天之神:
啟辟之初,佑我皇祖,於彼土田,歷載億年。聿來南遷,應受多福。光宅中原,惟祖惟父。拓定四邊、慶流後胤。延及沖人,闡揚玄風。增構崇堂、克揃兇醜,威暨四荒,幽人忘遐。稽首來往,始聞舊墟,爰在彼方。悠悠之懷,希仰余光。王業之興,起自皇祖。綿綿瓜跌,時惟多祜。歸以謝施,推以配天,子子孫孫,福祿永延。
薦於:皇皇帝天、皇皇後土。以皇祖先可寒配,皇妣先可敦配。尚饗!東作帥使念鑿。

這就是史料中記載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拜祖《石刻祝文》,與《魏書》記載相吻合。在當年的8月新華社報道了這個大發現。嘎仙洞《石刻祝文》被列為新中國考古學重大發現之一,然後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至此鮮卑人的起源謎底終於解開了。其實,鮮卑族文化對漢文化的影響也是不可小覷,比如,家喻戶曉的花木蘭,可能就是鮮卑人諸多北朝時代的小插曲,也是民間故事。比如,天龍八部裏的武林高手慕容氏,也是鮮卑人吧。現在許多知名復姓,如宇文,令狐等等,都與北魏漢化的貴族後裔有關。
西遷的錫伯族亦是英雄壯舉
同樣在清代,比起蒙古土爾扈特部落東歸的悲涼,錫伯族西遷,卻是另壹種英雄豪邁,一千多名錫伯族士兵攜帶三千多家眷從東北步行往西,經歷盡暴風雪,馬匹駱駝都被凍死,遭遇二十公裏寬的新疆戈壁洪水阻攔,歷時壹年零七個月,提前(乾隆給他們三年行軍時間)抵到西部邊陲,守衛國家邊界,居功甚偉!
據文主席講,錫伯族軍人直到四十年代還在守衛著當年乾隆皇帝(乾隆皇帝答應他們六十年後返回故地)給他們劃定的國境線區域,令人感動。他還說,作為馬上民族錫伯族人射箭堪稱壹流,我忽然聯想起鮮卑軍隊橫掃北方,最終在洛陽建立起明朝以前歷史最悠久的少數民族朝代,而且後來又學習漢族文化,融合於中華民族大家庭。龍門石窟就是這個王朝留給我們的最寶貴的文化遺產。佛教在北方的興盛,北魏應居首功。
當然,錫伯族人肯定是當年留守在東北蒙古草原壹帶的鮮卑人,他們一直堅守鮮卑人的傳統,而定都洛陽的鮮卑人,後來都被歷史的後浪淹沒了,融入漢族之中了。
感謝剛剛認識的錫伯族朋友,讓我大開眼界,並和歷史上中國北方偉大的鮮卑族,以及他們史詩般的傳奇,有了一次穿越時空的邂逅,五彩斑斕的華夏各民族,波瀾壯闊的五千年歷史長河,每壹個民族都有一朵屬於自己的美麗浪花,尤其,還有匈奴,迷一樣,消失在無數浪花裏,而我,卻壹直在夢中,搜尋他們的蹤跡,我一壹直猜測,我是不是屬於融入華夏的南匈奴人的後裔?我的故鄉韓城縣禹山早已紅葉爛漫,那裏距離最後壹個匈奴王朝胡夏(赫連勃勃可汗)所在地靖邊,只有兩百公裏吧。。。。。。

鳳凰臺上憶吹簫 贈錫伯族友人

北魏風雲,鮮卑氣量,隋唐仍貫千秋。看洛陽春曉,洛水東流。直是人間帝都,穿裏坊,閶闔金甌。龍門窟,永寧寺塔,教化九州。
悠悠。宋元藏雪,錫伯渡明清,嫩江難留。嘆四千部眾,一路沙丘。戈壁洪流欲阻,馳邊塞,箭雨敵酋。獨孤氏,若知此舉,長笑九幽。

2020年11月13日天沐於烏魯木齊

暗香如沁原玉: 鳳凰臺上憶吹簫·秋晨

手落青燈,身披素褸,推窗兀自凝眸。看纖雲破曉,彎月如鉤。著意三番雁字,傳一二、昨夜歸舟。終不負,人間羈旅,墨上殘秋。
幽幽。天涯路遠,千萬種傷心,何處能留。恐黃花滿地,夢老沙洲。惟願霞光知我,須照此、萬卷詩愁。憑欄久, 西風五味,吹徹層樓。
意味新丰酒,神思烽火楼。
太白一万尺,积雪过千秋。
天沐
會員
 
文章: 201
註冊時間: 2009-11-15 07:49 AM
來自: 长安

回到 詞萃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7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