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於山东滨州秦皇铜像被大风刮倒

古典詩創作發表區﹐所有作品須合於古典詩格律﹐以採用平水韻為準。

版主: 維仁, 李微謙, 逄乙先生, 卞思

有感於山东滨州秦皇铜像被大风刮倒

文章鴻賓 » 2018-04-08 11:07 AM

之一
始皇本質也空虛,
不禁狂風倒巨軀。
六噸銅材今不少,
當年二世歎多餘。
之二
大風驟起駕秦皇,
龍體傾翻莫緊張。
當責工程缺心眼,
不知嬴政愛天堂。
之三
暴君屍骨今何在?
卻造銅身天責罰!
但願帝陵兵馬俑,
安然無恙不生忽!
鴻賓
會員
 
文章: 1157
註冊時間: 2003-10-07 09:22 AM
來自: 上海

Re: 有感於山东滨州秦皇铜像被大风刮倒

文章卞思 » 2018-04-12 11:55 PM

原來還有這樣的事!

另,請教鴻賓詞長,"不生忽"是什麼意思?
微雪齋
許借冰心添綠硯,紅梅枝下荷鋤來。
卞思
會員
 
文章: 3518
註冊時間: 2002-02-26 01:18 AM

Re: 有感於山东滨州秦皇铜像被大风刮倒

文章逄乙先生 » 2018-04-19 04:37 PM

猜測應該是疏忽、意外的意思哈。不過“忽”常用詞性還是偏動詞形容詞,詞長這樣用可能比較不順。

看系統定位,詞長也來自上海嗎?
逄乙先生
會員
 
文章: 178
註冊時間: 2018-01-06 11:48 PM
來自: 河北省

Re: 有感於山东滨州秦皇铜像被大风刮倒

文章樂齋 » 2018-04-19 07:08 PM

劉向《說苑》:「福生於微,禍生於忽。」
<悅讀幽夢影十分鐘>,五南出版社,2013/05/25
樂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2113
註冊時間: 2004-01-17 08:54 PM
來自: 樂齋

Re: 有感於山东滨州秦皇铜像被大风刮倒

文章逄乙先生 » 2018-04-19 08:20 PM

樂齋版主的例子非常有趣!看來還有可細究之處哈哈。

「福生於微,禍生於忽」一句中「忽」用作名詞,「忽」、「微」對舉,皆是度量單位,形容極小。該句是互文手法,是說「福與禍皆生於細小之處」。歐陽修《伶官傳序》「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即用其意。但是這個用作名詞的「忽」並不是「疏忽」的意思,而是度量單位,可以理解為「細微」。「生於忽(生於細微)」與鴻賓詞長原詩中「生忽」還是差了一字。
「忽」用作「疏忽」義的,《說苑》尚有一例與此類似:「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但此「忽」字是個動詞,與施動標記「所」共同構成一個名詞結構,並且常常省略施動者。所以這種情況古漢語里可以說「生於所忽」,但不能省作「生忽」。

這也就是我剛剛留言說忽字常用詞性還是偏動詞形容詞,詞長這樣用可能比較不順的原因。
以上完全基於我猜測詞長將「忽」用作名詞「疏忽」,如果猜錯的話就忽略這段哈哈,希望各前輩勿怪。
逄乙先生
會員
 
文章: 178
註冊時間: 2018-01-06 11:48 PM
來自: 河北省

Re: 有感於山东滨州秦皇铜像被大风刮倒

文章樂齋 » 2018-04-20 12:40 PM

解作「生忽」則澀,解作「生禍」可通,然「忽」字可否借代為「禍」,可以討論。
至如劉向之句,或與歐陽脩有別,
原文作「福生於微,禍生於忽。日夜恐懼,唯恐不卒。」
若以「忽」字為「微」字,固然可解,而與「日夜恐懼」不甚呼應。
《莊子.應帝王》中,「儵」與「忽」對舉,指時間之無常,意近白話文之「一下子」。
福生於微,言其難也;禍生於忽,言其易也。如是,則「日夜恐懼」二句則有著落。
<悅讀幽夢影十分鐘>,五南出版社,2013/05/25
樂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2113
註冊時間: 2004-01-17 08:54 PM
來自: 樂齋

Re: 有感於山东滨州秦皇铜像被大风刮倒

文章逄乙先生 » 2018-04-20 02:32 PM

謝謝樂齋詞長再次指正,拋開本帖歪個樓哈。我還是認為您引的那句《說苑》,以「儵」解「忽」不妥。理由如下:

古語「忽」、「微」互言是常例。俞樾治經曾舉《大戴禮記·文王官人》「微忽之言,久而可復」,《廣雅·釋詁》「 (纟忽),微也」。又舉《漢書·律曆志》「無有忽微」,盧注曰:「謂微細及忽然之語」 。則盧注中「微忽」二字不倫,可知也。以上諸例及歐陽修「微忽」句,都是二詞同義,表示細小。

「忽」確實可作「倏忽」解,但我觀察秦漢時作此解的「忽」字都是單用作副詞(《莊子》以倏、忽寓名,是特例),或再加連詞構成「忽+連詞+VP」句式,如《論語》的「忽焉」、《莊子》的「忽乎」、《楚辭》的「忽而」。從未見過用作介詞賓語的例子。

按古人語言習慣,似乎不太可能捨棄常用的同義二字,而另作不常用之解。況《說苑》中已有「祸起于细微」、「一有一亡忽微哉」的用法。

從意義上,「福禍產生於細微之處」,所以需要「日夜恐懼」,亦無不可。


(纟忽)這個字打出來的話會導致頁面無法提交,也不知為何……
逄乙先生
會員
 
文章: 178
註冊時間: 2018-01-06 11:48 PM
來自: 河北省

Re: 有感於山东滨州秦皇铜像被大风刮倒

文章醉雨 » 2018-04-20 05:09 PM

問好鴻賓兄及兩位先生!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忽,忘也。

《康熙字典》裡的這一段話應該值得參考:
「 按:今字,皆从小篆出,止可依《說文》疏解,如忽字,借義通義甚多,而精蕰正譌必援古文大篆,以折今文,則衆義皆可廢矣。
說今文之字,惟从今文,駁正經史借用處,則字義已明,不必過爲迂論臆斷也。凡諸部字,不多引精蕰正譌辨駁者,俱倣此。」

我比較疏懶,直接將詩中忽字作忘字解讀....^^
醉雨
會員
 
文章: 1490
註冊時間: 2002-02-26 06:02 PM
來自: 台北市

Re: 有感於山东滨州秦皇铜像被大风刮倒

文章逄乙先生 » 2018-04-20 06:10 PM

感謝醉雨詞長!您說的沒錯,印象裏朱駿聲說這個借的是“風忽” 來表示迅疾。人在外面,等會去待查一下。

其實在詩中是啥意思,還得等待作者來解答。哈哈
逄乙先生
會員
 
文章: 178
註冊時間: 2018-01-06 11:48 PM
來自: 河北省

Re: 有感於山东滨州秦皇铜像被大风刮倒

文章樂齋 » 2018-04-20 09:19 PM

逄乙先生 寫:謝謝樂齋詞長再次指正,拋開本帖歪個樓哈。我還是認為您引的那句《說苑》,以「儵」解「忽」不妥。理由如下:
古語「忽」、「微」互言是常例。俞樾治經曾舉《大戴禮記·文王官人》「微忽之言,久而可復」,《廣雅·釋詁》「 (纟忽),微也」。又舉《漢書·律曆志》「無有忽微」,盧注曰:「謂微細及忽然之語」 。則盧注中「微忽」二字不倫,可知也。以上諸例及歐陽修「微忽」句,都是二詞同義,表示細小。
「忽」確實可作「倏忽」解,但我觀察秦漢時作此解的「忽」字都是單用作副詞(《莊子》以倏、忽寓名,是特例),或再加連詞構成「忽+連詞+VP」句式,如《論語》的「忽焉」、《莊子》的「忽乎」、《楚辭》的「忽而」。從未見過用作介詞賓語的例子。
按古人語言習慣,似乎不太可能捨棄常用的同義二字,而另作不常用之解。況《說苑》中已有「祸起于细微」、「一有一亡忽微哉」的用法。
從意義上,「福禍產生於細微之處」,所以需要「日夜恐懼」,亦無不可。
(纟忽)這個字打出來的話會導致頁面無法提交,也不知為何……

所言甚是,感謝指教。
<悅讀幽夢影十分鐘>,五南出版社,2013/05/25
樂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2113
註冊時間: 2004-01-17 08:54 PM
來自: 樂齋

Re: 有感於山东滨州秦皇铜像被大风刮倒

文章鴻賓 » 2018-04-21 09:22 AM

词长们对小诗之“忽”诸多解释。这里本意就是“忽视”。其实,近日美国展出兵马俑手指被人折断偷去,是我最心痛的。不是中美当局的忽视忽略,就不会有这事件。另外,“忽悠”也是本人想说的。天下苦秦久矣!我对秦雕像不会有好感。两千多年我们还没苦够么?还没被“忽悠“够么?诗不可能太具体说什么,这词我也破例了,请版主海涵!
鴻賓
會員
 
文章: 1157
註冊時間: 2003-10-07 09:22 AM
來自: 上海


回到 詩薈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Bing [Bot] 和 14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