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一
始皇本質也空虛,
不禁狂風倒巨軀。
六噸銅材今不少,
當年二世歎多餘。
之二
大風驟起駕秦皇,
龍體傾翻莫緊張。
當責工程缺心眼,
不知嬴政愛天堂。
之三
暴君屍骨今何在?
卻造銅身天責罰!
但願帝陵兵馬俑,
安然無恙不生忽!
逄乙先生 寫:謝謝樂齋詞長再次指正,拋開本帖歪個樓哈。我還是認為您引的那句《說苑》,以「儵」解「忽」不妥。理由如下:
古語「忽」、「微」互言是常例。俞樾治經曾舉《大戴禮記·文王官人》「微忽之言,久而可復」,《廣雅·釋詁》「 (纟忽),微也」。又舉《漢書·律曆志》「無有忽微」,盧注曰:「謂微細及忽然之語」 。則盧注中「微忽」二字不倫,可知也。以上諸例及歐陽修「微忽」句,都是二詞同義,表示細小。
「忽」確實可作「倏忽」解,但我觀察秦漢時作此解的「忽」字都是單用作副詞(《莊子》以倏、忽寓名,是特例),或再加連詞構成「忽+連詞+VP」句式,如《論語》的「忽焉」、《莊子》的「忽乎」、《楚辭》的「忽而」。從未見過用作介詞賓語的例子。
按古人語言習慣,似乎不太可能捨棄常用的同義二字,而另作不常用之解。況《說苑》中已有「祸起于细微」、「一有一亡忽微哉」的用法。
從意義上,「福禍產生於細微之處」,所以需要「日夜恐懼」,亦無不可。
(纟忽)這個字打出來的話會導致頁面無法提交,也不知為何……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Google [Bot] 和 20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