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川詩話》

古典詩詞相關論述專用。

版主: 五葉, 壯齋

四聲八病之「平頭」

文章楚狂 » 2017-10-09 11:34 AM

樂齋 寫:
二難 寫:三平頭可能是指連續三句的首字皆平,四聲八病有「平頭」,三平頭之名,可能由此出。三仄頭自然就相對而生。

《文鏡秘府論》:「平頭詩者,五言詩第一字不得與第六字同聲,第二字不得與第七字同聲。同聲者,不得同平上去入四聲,犯者名為犯平頭。平頭詩曰:「芳時淑氣清,提壺臺上傾。」〈如此之類,是其病也。〉又詩曰:「山方翻類矩,波圓更若規,樹表看猿掛,林側望熊馳。」又詩曰:「朝雲晦初景,丹池晚飛雪,飄枝聚還散,吹楊凝且滅。」」

依照《文鏡秘府論》的說法,平頭和句子開頭的兩個字有關,而不只是首字,是我誤解了嗎?


二難 寫:我也不知道「三平頭」成為詩病的理由,只是猜測這個名稱的來源。
文鏡祕府論於平頭下還有一段話,「上句第一字與下句第一字,同平聲不為病;同上去入聲一字即病。若上句第二字與下句第二字同聲,無問平上去入,皆是巨病。」
一、六皆平,不為病,說三平頭者,也許是認為一、六、十一皆平是病。


小發 寫: 我初聞三平頭、三仄頭是從台灣傳統詩社的詞長聽聞的。
是指七言詩的前三字盡量避免連三平或連三仄,當然不是所有人都持此論,
我猜測此事,或許是與傳統詩會徵詩或擊鉢等活動的評詩有關。
傳統詩會的徵詩活動,皆限題限韻為主,
幾百首作品中,詩意難免多有重複,為評定甲乙,比到最後沒得比時,
只好從聲調上來比,而實際來看,連三平或連三仄在聲調上確實較缺變化。
在評比時,若詩意相當,這也不失為參考面向,
一旦有詞宗以此為選詩標準,旁人不知其意,就誤以為三平頭、三仄頭應避,
傳統詩社中頗尊師重道,多有以師長之言為圭臬者,故有此一說似也就不難理解了。


諸位先輩引《文鏡秘府論》:「平頭詩者,五言詩第一字不得與第六字同聲,第二字不得與第七字同聲。同聲者,不得同平上去入四聲,犯者名為犯平頭。」
此書論「詩文聲病」,所引詩例,如:
平頭詩曰:「芳時淑氣清,提壺臺上傾。」〈如此之類,是其病也。〉
又詩曰:「山方翻類矩,波圓更若規,樹表看猿掛,林側望熊馳。」
又詩曰:「朝雲晦初景,丹池晚飛雪,飄枝聚還散,吹楊凝且滅。」

按《文鏡秘府論》:「平頭詩者,五言詩第一字不得與第六字同聲,第二字不得與第七字同聲。同聲者,不得同平上去入四聲,犯者名為犯平頭。」→若用近現代的近體詩格律言,會犯「平頭」聲病者只有在兩種條件下會出現,亦即這些犯平頭「詩例」有幾個共同特點:
一、 五言詩
二、 各句皆為律句、或拗句(如「朝雲晦初景」、「飄枝聚還散」)
三、首聯「拗對」(或稱「失對」)

抄抄書有何不好?至少讀到腦袋裏的東西,沒有忘掉;回頭可以檢視一下筆記,讓我們來看看一些名家的論述:
這些被《文鏡秘府論‧西卷》收錄的「文二十八種病」,若按「近體詩」黏對的關係來看,都屬於「體拗」中的「拗對」(「拗黏拗對」,或稱「失黏失對」);
按王力《漢語聲律學》的見解:「『對』和『黏』的格律在盛唐以前並不十分講究;二者比較起來,『黏』更居於不甚重要的地位。直至中唐以後,還偶然有不對不黏的例子。『失對』和『失黏』的『失』字是後代的詩人說出來的。」(見該書第114頁)
再依照同書第120頁:近代(也許是自宋以後)科場中不准有失對失黏的詩,於是黏對幾乎成為金科玉律。

問題在於這兩種條件同時出現在一首五言近體詩裏,用近現代觀點來看,恐怕不會被視為一首「稱得上好」的近體詩。
若按照唐、宋、後人引用沈約論述並加以闡衍,再觀察五、七言詩的發展以及近體詩的演變,「四聲八病」做為南朝齊、梁時五言詩的聲調之「律」,可為當代一時風髦。但到了唐代近體詩的發展,是否仍適宜做為聲調之拘束或「枷鎖」,按王力關於「拗黏、拗對」的見解,是存疑的。
若有人認為上舉詩例為古體,不妨仔細了解一下南朝沈約、謝脁等人「永明體」詩作的特色、與對唐代近體詩出現的影響。尤其是「五言詩.........第二字不得與第七字同聲」的禁忌(犯此病忌即稱「平頭」)可能即為後世唐代五言近體詩有關「黏對」的濫觴,特別是在平聲韻的五言詩。畢竟,仄聲字尚分上、去、入,「平頭」之病不過嚴分上、去、入而已。

唐代詩僧皎然在《詩式》中論及「明四聲」時即闡述到:「樂章有宮商五音之說,不聞四聲。近自周顒、劉繪流出,宮商暢於詩體,輕重低昂之節,韻合情高,此未損文格。沈休文酷裁八病,碎用四聲,故風雅殆盡。後之才子,天機不高,為沈生弊法所媚,懵然隨流,溺而不返。」

至於原首創者沈約所論聲調「四聲八病」,在宋代嚴羽的《滄浪詩話》裏認為是:「八病謂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之辨。作詩正不必拘此,弊法不足據也。」
個人覺得「八病」並不是近體詩的「格律」,嚴格講只不過是近體詩遣詞用字聲調上的「技巧」。

聲調,在近體詩中重不重要?
讀到、寫到某一個地步,自有體會。


後記:我不在 樂齋版主【淺談孤平】中跟帖的原因,畢竟 樂齋版主的那篇「主題」是:「淺談孤平」,總不宜偏離「主題」太遠;所以在個人的筆記式詩話中另闢篇章談談自己的看法。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四平頭」是詩律之避忌否?

文章楚狂 » 2017-10-23 09:37 AM

【網路古典詩詞雅集】站中,有人曾經於2008、2009年提出「四平頭、四仄頭」避忌之論,提出此論之網友卻又未有任何前人論述依據,僅限於「耳聞」一語。
請參照:
〔2008年〕
想詩 寫:四仄頭未之聞,想請問無為詞長的是那四平頭可以不可以呢?


〔2009年〕
卞思 寫:覆假面兄:四仄頭似曾聽說,但卞思憊懶,疏於計較。


這些資訊,需賴人腦曾有之「閱讀記憶」,再憑藉雅集網站所提供之「搜索」功能找回舊帖。
至於所謂「四平頭、四仄頭」是不是近體詩之「忌諱」,就如同參與討論的 卞思女史、風雲詞長等人客氣委婉的見解:「疏於計較、未曾聽聞」。
若要從卷帙浩瀚的唐、宋詩人詩集中,透過大量閱讀來做判斷,看來所謂的「四仄頭、四平頭」並未成為近體詩「詩律」或「忌諱」。
例如:
唐‧駱賓王〈在獄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沈。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案:此詩八句的每一句句首用字除了第五句用「去聲7遇‧露」外,其餘七個句首用字都是平聲字,而且起首四句連用四個平聲字(四平頭)起句:「西、南、那、來」;若有人用今音讀第三句的句首「那」字來當做仄聲字,那不妨翻翻《廣韻》對「那」字的解釋:
下平七歌:何也、都也、於也、盡也。
上聲33哿:俗言那事,本音儺。
去聲38箇:語助。

唐‧宋之問〈題大庾嶺北驛〉
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
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
案:此詩八句的每一句句首用字除了第三句用「上聲20哿‧我」外,其餘七個句首用字都是平聲字,而自第四句後連續用「何、江、林、明、應」五個平聲字做句首用字。

再來看詩仙李白:
唐‧李白〈夜泊牛渚懷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雲。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
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
案:八句句首俱用平聲字:「牛、青、登、空、余、斯、明、楓」;如果「三平頭、四平頭」是某些人、某些幫派的忌諱,看來詩仙是「債多不愁」。

唐‧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乾。
案:此詩八句的每一句句首用字除了第四句用「去聲5未‧未」外,其餘七個句首用字都是平聲字;前三句是「三平頭:今、閨、遙」,而自第五句後是「四平頭:香、清、何、雙」。

唐‧杜甫〈天末懷李白〉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案:此詩八句句首俱用平聲字:「涼、君、鴻、江、文、魑、應、投」,老杜一生窮困潦倒,看來與李白同屬「債多不愁」。

老杜這種每句起首用字「不忌連用同聲調平仄用字」的,還挺多的,不用舉《全唐詩》裏有些人可能不會也懶得翻閱,也無法用古勾、詩詞搜尋等搜索大神器用「關鍵字」找來炫耀的。我們就舉一首大家都讀過的五絕來做個小結:
唐‧杜甫〈八陣圖〉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案:這首五言絕句,四句二十個字兩個韻腳,每句句首都用平聲字:「功、名、江、遺」,正好是「四平頭」起句。
老杜自己在〈遣悶戲呈路十九曹長〉中寫到:「晚節漸於詩律細」,倘若「四平頭」是個「詩律」、「忌諱」,他自己全無自覺?
「晚節漸於詩律細」定非浪語。


後記:這篇筆記所舉詩例,全收在《唐詩三百首》裏,不是偏僻艱澀的詩例,亦非名不見經傳、姓字罕見的古人詩作或釋家禪偈。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另一種清人評詩的「四平頭」

文章楚狂 » 2018-01-08 11:05 AM

另有一種「四平頭」說法,見於清人詩評;
但清人詩評裏所謂「四平頭」非干近體詩用字聲調,而是借用了南朝沈約「四聲八病」中的「平頭」一詞,用來指陳近體詩中「遣詞造句」的毛病。(個人感覺:評詩人要對某種詩病評議宜「自創新詞」,不宜搭順風車借用古人已創而廣傳久遠的專有名詞,如「孤平」等語,反使評議時易肇生「治絲益棼」之亂。人,總該有個自己的創見。)

這些清人所謂「四平頭」詩評,看來是有點「類似」近體詩對仗裏的「合掌」,只是「合掌」講的是一聯上下句「文義相同、近似」,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清人評詩所謂「四平頭」是指「相鄰四句起頭遣詞造句近似」,與沈約聲調之病「平頭」無關。

因為這不是我的「首先發現」,詩例與「四平頭」說法,請參照古勾大神關鍵字「四平頭」:
https://read01.com/zh-tw/E8aBJyG.html#.WlLczqiWY2w
http://www.ifuun.com/a20178314868386/
我還是忠實的指出「出處」,不能裝甲,呃?又打錯字,是「假裝」博學。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Re: 另一種清人評詩的「四平頭」

文章樂齋 » 2018-01-21 10:12 AM

楚狂 寫:另有一種「四平頭」說法,見於清人詩評;
但清人詩評裏所謂「四平頭」非干近體詩用字聲調,而是借用了南朝沈約「四聲八病」中的「平頭」一詞,用來指陳近體詩中「遣詞造句」的毛病。(個人感覺:評詩人要對某種詩病評議宜「自創新詞」,不宜搭順風車借用古人已創而廣傳久遠的專有名詞,如「孤平」等語,反使評議時易肇生「治絲益棼」之亂。人,總該有個自己的創見。)

這些清人所謂「四平頭」詩評,看來是有點「類似」近體詩對仗裏的「合掌」,只是「合掌」講的是一聯上下句「文義相同、近似」,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清人評詩所謂「四平頭」是指「相鄰四句起頭遣詞造句近似」,與沈約聲調之病「平頭」無關。

因為這不是我的「首先發現」,詩例與「四平頭」說法,請參照古勾大神關鍵字「四平頭」:
https://read01.com/zh-tw/E8aBJyG.html#.WlLczqiWY2w
http://www.ifuun.com/a20178314868386/
我還是忠實的指出「出處」,不能裝甲,呃?又打錯字,是「假裝」博學。

創作的基本原則之一在於「變化」二字,遣詞造句若有慣性則不可。
此種「四平頭」說法本於上述理由,與黏對、孤平等格律基本要求不同,應落實在個別作家及作品來談。
一如楊炯好用古人姓名,時人譏之「點鬼簿」;駱賓王好用數目作對,時人嘲為「算博士」。
然而,以二人為例,認為詩中不可用古人姓名或或數目作數,則過正矣!
<悅讀幽夢影十分鐘>,五南出版社,2013/05/25
樂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2113
註冊時間: 2004-01-17 08:54 PM
來自: 樂齋

清人評詩「四平頭」詩例

文章楚狂 » 2018-02-06 09:59 AM

樂齋 寫:
楚狂 寫:另有一種「四平頭」說法,見於清人詩評;
但清人詩評裏所謂「四平頭」非干近體詩用字聲調,而是借用了南朝沈約「四聲八病」中的「平頭」一詞,用來指陳近體詩中「遣詞造句」的毛病。(個人感覺:評詩人要對某種詩病評議宜「自創新詞」,不宜搭順風車借用古人已創而廣傳久遠的專有名詞,如「孤平」等語,反使評議時易肇生「治絲益棼」之亂。人,總該有個自己的創見。)

這些清人所謂「四平頭」詩評,看來是有點「類似」近體詩對仗裏的「合掌」,只是「合掌」講的是一聯上下句「文義相同、近似」,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清人評詩所謂「四平頭」是指「相鄰四句起頭遣詞造句近似」,與沈約聲調之病「平頭」無關。

因為這不是我的「首先發現」,詩例與「四平頭」說法,請參照古勾大神關鍵字「四平頭」:
https://read01.com/zh-tw/E8aBJyG.html#.WlLczqiWY2w
http://www.ifuun.com/a20178314868386/
我還是忠實的指出「出處」,不能裝甲,呃?又打錯字,是「假裝」博學。

創作的基本原則之一在於「變化」二字,遣詞造句若有慣性則不可。
此種「四平頭」說法本於上述理由,與黏對、孤平等格律基本要求不同,應落實在個別作家及作品來談。
一如楊炯好用古人姓名,時人譏之「點鬼簿」;駱賓王好用數目作對,時人嘲為「算博士」。
然而,以二人為例,認為詩中不可用古人姓名或或數目作數,則過正矣!


近來旅行,天寒地凍;航班誤點、列車停駛,十分困擾,行程大亂。
日文有個漢字語詞「立往生」(たちおうじょう),字面十分驚聳,乍看以為是不幸事故,然其意乃「進退不得、進退維谷」,遇到了便深體其意。
邇來疏於問候

樂齋、風雲諸位詞長近來安好!
完全同意樂版所言近體詩創作遣詞造句「句形、句式」講究變化多姿,避免單調。

清人、近人所論「四平頭」之病,其中有一首收錄在《唐詩三百首》裏,前人評詩摘錄以供參考:
唐.高適〈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
嗟君此別意何如,駐馬銜杯問謫居。
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
青楓江上秋帆遠,白帝城邊古木疏。
聖代即今多雨露,暫時分手莫躊躇。

下列三人評語,一正二負,顯然見解各異;
明.李攀龍《唐詩選》:「中聯以二人謫地分說,恰好切峽中、長沙事,何等工確,目就中便含別態。末復收拾,以應起句。」
清.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裏對高適這首詩指出:「連用四地名(如紅字標示,可一目瞭然),究非律詩所宜。五六渾言之,斯善矣。」
中國大陸李慶甲所編《瀛奎律髓彙評》收錄了紀曉嵐同樣評論說:「平列四地名,究為礙格,前人已議之。」
註:以上詩評都是「抄」來的,絕對不是我的創意。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Re: 清人評詩「四平頭」詩例

文章樂齋 » 2018-02-08 07:25 PM

楚狂 寫:近來旅行,天寒地凍;航班誤點、列車停駛,十分困擾,行程大亂。
日文有個漢字語詞「立往生」(たちおうじょう),字面十分驚聳,乍看以為是不幸事故,然其意乃「進退不得、進退維谷」,遇到了便深體其意。
邇來疏於問候

樂齋、風雲諸位詞長近來安好!
完全同意樂版所言近體詩創作遣詞造句「句形、句式」講究變化多姿,避免單調。

清人、近人所論「四平頭」之病,其中有一首收錄在《唐詩三百首》裏,前人評詩摘錄以供參考:
唐.高適〈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
嗟君此別意何如,駐馬銜杯問謫居。
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
青楓江上秋帆遠,白帝城邊古木疏。
聖代即今多雨露,暫時分手莫躊躇。

下列三人評語,一正二負,顯然見解各異;
明.李攀龍《唐詩選》:「中聯以二人謫地分說,恰好切峽中、長沙事,何等工確,目就中便含別態。末復收拾,以應起句。」
清.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裏對高適這首詩指出:「連用四地名(如紅字標示,可一目瞭然),究非律詩所宜。五六渾言之,斯善矣。」
中國大陸李慶甲所編《瀛奎律髓彙評》收錄了紀曉嵐同樣評論說:「平列四地名,究為礙格,前人已議之。」
註:以上詩評都是「抄」來的,絕對不是我的創意。


楚狂詞長好:
  李攀龍、沈德潛派別各異,見解不同,理固宜然。惟連用四地名之名作,首推老杜《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或謂老杜可而吾人不可,或謂老杜此作有疵,我皆不以為然,固知沈氏、紀氏之論,未必定論也。
<悅讀幽夢影十分鐘>,五南出版社,2013/05/25
樂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2113
註冊時間: 2004-01-17 08:54 PM
來自: 樂齋

明人評詩「五平頭」詩例

文章楚狂 » 2018-04-15 09:11 PM

樂齋 寫:楚狂詞長好:
  李攀龍、沈德潛派別各異,見解不同,理固宜然。惟連用四地名之名作,首推老杜《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或謂老杜可而吾人不可,或謂老杜此作有疵,我皆不以為然,固知沈氏、紀氏之論,未必定論也。

邇來罕至雅集,未及覆語,失禮也。
完全同意 樂齋版主所言。
明、清人評唐詩,過於碎瑣。
有時讀唐、宋詩,隨手記下筆記,聊作消遣而已。
如明人桂天祥批點同代人高廷禮編選的《唐詩正聲》,命曰《批點唐詩正聲》,中就收載了一首唐人李頻的七律〈樂遊原春望〉(收在《全唐詩.卷587》)
五陵佳氣晚氛氳,霸業雄圖勢自分。秦地山河連楚塞,漢家宮殿入青雲。
未央樹色春中見,長樂鐘聲月下聞。無那楊華起愁思,滿天飄落雪紛紛。
----------------------------------------------------------------------------------------------------------
桂天祥的批點曰:
「五陵佳氣」、「秦地山河」、「漢家宮殿」、「未央樹色」、「長樂鐘聲」,五平頭下,律格不宜如此,豈可為法?大方自能知之。
----------------------------------------------------------------------------------------------------------
一首律詩共四聯八句,同樣的語法重覆出現,不免過於「單調」;
雖不干詩律,但不免有些「礙眼」。
添此筆記,聊供參考。

補記:
讀古人詩,比較不喜歡舉明代人的詩作。
朱元璋開科取士改試八股文,雖於洪武八年、十二年分別頒佈76韻、80韻的《洪武正韻》,終明一朝雖未開試「試帖詩」,但時人有用《洪武正韻》作近體詩的,諸韻混雜,讀來蹙眉。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Re: 《網川詩話》

文章樂齋 » 2018-04-16 06:55 PM

以書法為喻,
詩律者,點畫也;
至如「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後平齊」,雖「得其點畫」,亦非佳構。
<悅讀幽夢影十分鐘>,五南出版社,2013/05/25
樂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2113
註冊時間: 2004-01-17 08:54 PM
來自: 樂齋

Re: 《網川詩話》

文章樂齋 » 2018-04-16 06:59 PM

又,嘗聞「明詩至高啟而絕」,雖非定論,亦可見明詩之普遍評價也。
<悅讀幽夢影十分鐘>,五南出版社,2013/05/25
樂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2113
註冊時間: 2004-01-17 08:54 PM
來自: 樂齋

上一頁

回到 詩詞小講堂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29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