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詩、寫詩,只在興趣,科班與否無甚緊要。小頑童芬陀利是理工出身,在下原是商專畢業,皆算不得科班,只為興趣使然,而耽吟其中。寫詩可自得其樂,亦可與人同樂,然樂從何來?在字句、詩意之推敲與切磋罷了。詩藝或有巧拙,其樂卻無分別。
在下換一說法,期能解詞長之惑。
詞長是否認為物是人非之詞語結構與荷盡藕花非相似?
荷盡,是一完整語意,不論解釋為:荷花開盡、荷葉凋盡或夏季結束,皆是表達一完整語意之詞。
物是、人非、藕花非,這三組語詞則不然。「物是」之後若無補述語則不知該物所指涉對象為何,其餘二詞亦然。物是人非之所以語意明白,是兩者對舉並列之後可看出所省略補語。完整來說應是:物仍是舊物,人已非故人。此處非字作不同解釋,其不在之意,是由所見不同於故人,衍生而來,不是非字有不在之意。荷盡既是完整語意之詞,本無須補述,與藕花非自不能視為對舉並列,則非字之後無所補述,藕花有何指涉便難以明白。此中分別,詞長然否?
詞長以非作不是、不在解釋。套入句中來看:
荷盡藕花不在。─此為贅語。荷盡則藕花自然不在,何復言之。
荷盡藕花不是,倒裝回去成,荷盡不是藕花。─此為不通之語。蓋荷即便凋謝仍是荷。
此兩者皆不能有詞長所欲呈現「花已非花」之詩意。更何況其語意本就不清。
就詞語結構而言,詞長之句若寫成「荷是藕花非」,始與「物是人非」相似。然,詞長應知此語不通之至。
文字之博大精深,豈能一言以盡,況我未曾修習相關課程,更難以專業角度為詞長解說,盡一己之所知以相告耳。若惑上加惑,則予之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