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行吟

古典詩創作發表區﹐所有作品須合於古典詩格律﹐以採用平水韻為準。

版主: 維仁, 李微謙, 逄乙先生, 卞思

台灣行吟

文章孔捷生 » 2015-01-01 11:09 PM

有感
眾庶烏知前世代,百年豈復舊籬藩。
蒼冥龍戰殘鱗遍,白馬盟空斷契存。
漢賊相疇惟隔海。青紅並蒂本同根。
為公自失黨天下,鄉國原來即井垣。
孔捷生的个人空间
http://www.jintian.net/today/?11088
孔捷生
會員
 
文章: 465
註冊時間: 2012-05-01 01:03 AM
來自: 美國

Re: 台灣行吟

文章孔捷生 » 2015-01-01 11:55 PM

陽明山
中原一髮接幽寥,彼岸幾多魂未招。
南國荒雞驚鶴夢,北朝金角挾鯨潮。
衣冠渡後鼎彝冷,陵谷易時祠墓遙。
扼此襟喉臨淡水,別廬何奈不禁燒。
孔捷生的个人空间
http://www.jintian.net/today/?11088
孔捷生
會員
 
文章: 465
註冊時間: 2012-05-01 01:03 AM
來自: 美國

Re: 台灣行吟

文章孔捷生 » 2015-01-02 12:27 AM

慈湖陵寢
還都化鶴便銘勳,早蔭封枝醮塚墳。
洪祚憾隨征虜盡,赤眉焉肯劃江分。
幾何煙嶼白駒日。一片金陵蒼狗雲。
莫問項劉誰入土,相望龍槨弔斜曛。
孔捷生的个人空间
http://www.jintian.net/today/?11088
孔捷生
會員
 
文章: 465
註冊時間: 2012-05-01 01:03 AM
來自: 美國

Re: 台灣行吟

文章孔捷生 » 2015-01-02 12:29 AM

讀史偶拾
不向蓬萊開海禁,翻從彝典說茅封。
降幡豎日天恩遠,遺碣頹餘薜荔重。
祠廟寡聞劉永福,初民或識鄭芝龍。
投鞭報可斷淝水,未若曹瞞鎖巨艟。
孔捷生的个人空间
http://www.jintian.net/today/?11088
孔捷生
會員
 
文章: 465
註冊時間: 2012-05-01 01:03 AM
來自: 美國

Re: 台灣行吟

文章孔捷生 » 2015-01-02 12:30 AM

古寧頭
折戟金門白浪橫,天兵至此偃旃旌。
堤楊堪繫尋墳馬,舟子猶矜背水營。
越甲吞吳成故事,秦王鞭石亦虛聲。
北人今日能飛渡,掠得高粱滿酒埕。
孔捷生的个人空间
http://www.jintian.net/today/?11088
孔捷生
會員
 
文章: 465
註冊時間: 2012-05-01 01:03 AM
來自: 美國

Re: 台灣行吟

文章楚狂 » 2015-01-02 08:49 AM

拜讀宏篇佳構,頂上來欣賞!

〈讀史偶拾〉一篇,末韻用「艟」字,韻書多收在【上平一東】韻,蓋部首用「舟」、从「童」聲;从童聲字多收在「一東」韻部,如童、僮、瞳、潼等(也有例外,無法一概而論,如「鐘」字在二冬韻)。
不過,字典裏收有另一音讀如「充」,《廣韻》作「尺容切」,同收在【上平三鍾】韻;若按《平水韻》併韻規則,則「三鍾」韻字當收在《平水韻‧上平二冬》。→按宋代《廣韻》,「艟」字收在【上平三鍾】韻部。
若按清代官韻──士子考試帖詩用韻準則的《佩文詩韻》來看這個「艟」字,《佩文韻府》收「艟」字在【上平一東】部,有兩音,分別是「徒東切」讀如「同」,另一讀「昌中切」讀如「充」,若按反切韻母「東、中」兩字理當都收在【上平一東】韻。
但《康熙字典》注解這個字就好玩了,另收一音「尺容切」(廣韻)或「昌容切」(集韻),但卻又說「竝音充」,韻母「容」的字當收在平水韻二冬,讀音如「充」時,「充」字在一東韻。
至於其他韻書,如《詩韻合璧》收「艟」字在【上平一東】(戰艦)與【去聲三絳】(短船名,與東韻異),解釋與《佩文韻府》同。
至於仄聲用法(短船),不在此論。

不過,不必改字,用韻法則本就有「飛雁出群」──末句借用鄰韻之法。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Re: 台灣行吟

文章孔捷生 » 2015-01-02 09:10 AM

謝謝楚詞長,以我陋見,艨艟之艟字應該一東二冬均在榜。
孔捷生的个人空间
http://www.jintian.net/today/?11088
孔捷生
會員
 
文章: 465
註冊時間: 2012-05-01 01:03 AM
來自: 美國

Re: 台灣行吟

文章孔捷生 » 2015-01-02 09:11 AM

孫立人
孫臏韓侯皆逐臣,禁營左袒莫須真。
鮮聞時蹇諫豪主,每遇邦危出戰神。
黨在休談兵隸國,魂薨不見政歸民。
更憐宿敵眠何處,漠北年年塞草新。
孔捷生的个人空间
http://www.jintian.net/today/?11088
孔捷生
會員
 
文章: 465
註冊時間: 2012-05-01 01:03 AM
來自: 美國

Re: 台灣行吟

文章楚狂 » 2015-01-02 05:24 PM

孔捷生 寫:謝謝楚詞長,以我陋見,艨艟之艟字應該一東二冬均在榜。

孔兄高見為是。

我讀詩是憑直覺;
若自己寫詩當依紙本韻書。

查了自己的《全唐詩》筆記資料,唐代的詩人用「艟」字,當在三鍾;
自宋代後開始分歧,有用在一東韻者,有用在三鍾韻(平水韻併為二冬)者;這可能與金代、南宋時《平水韻》的出現有關。
至於明、清兩代,雖已習用《平水韻》(單收在一東、三絳兩部),詩人用「艟」字,仍舊是一東、二冬,兩用。

臺灣名器濫用,如「榮譽」一詞就搞得不知所云。
某爺字輩之先人所編《臺灣詩乘》裏收有《鹿鼎記》裏的某一配角靖海侯施琅,其次子施世綸(章回小說《施公案》的主角)寫有一首七律,用「艟」字在一東韻:

清‧施世綸〈克澎湖〉
獨承恩遇出征東,仰藉天威遠建功。帶甲橫波摧窟宅,懸兵渡海列艨
煙消烽火千帆月,浪捲旌旗萬里風。生奪湖山三十六,將軍仍是舊英雄。
韻腳:東、功、艟、風、雄,五字俱在《平水韻‧上平一東》。
若按王力說法,不用韻的出句句腳:宅、月、六,皆入聲字,此亦上尾。

這首詩與臺灣有關,當為警策。

另,
孔兄足跡,已到過臺中。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Re: 台灣行吟

文章孔捷生 » 2015-01-03 07:26 AM

謝楚詞長考證。
我到了嘉義及阿里山,過台中而不入。但23年前去過,印象中那時台中城市很新很乾淨,不像當時的台北。但這次覺得台北昔日的髒亂差已不復見。
孔捷生的个人空间
http://www.jintian.net/today/?11088
孔捷生
會員
 
文章: 465
註冊時間: 2012-05-01 01:03 AM
來自: 美國

Re: 台灣行吟

文章葉大照 » 2015-01-03 08:13 AM

讀先生詩,先生遊玩台灣好像還只是在一些較有名的景點上。
大屯山系一路上的慢活慢玩比較能體會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天元宮每上一層樓所看的景總有不同感覺,像那詩。。。更上一層樓。

不太設定目的地,一路玩一路看。襟懷所納盡是最美的情境。

感恩
孔捷生先生詩
葉大照
 

下一頁

回到 詩薈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38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