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捷生 寫:謝謝楚詞長,以我陋見,艨艟之艟字應該一東二冬均在榜。
孔兄高見為是。我讀詩是憑直覺;
若自己寫詩當依紙本韻書。
查了自己的《全唐詩》筆記資料,唐代的詩人用「艟」字,當在三鍾;
自宋代後開始分歧,有用在一東韻者,有用在三鍾韻(平水韻併為二冬)者;這可能與金代、南宋時《平水韻》的出現有關。
至於明、清兩代,雖已習用《平水韻》(單收在一東、三絳兩部),詩人用「艟」字,仍舊是一東、二冬,兩用。
臺灣名器濫用,如「榮譽」一詞就搞得不知所云。
某爺字輩之先人所編《臺灣詩乘》裏收有《鹿鼎記》裏的某一配角靖海侯施琅,其次子施世綸(章回小說《施公案》的主角)寫有一首七律,用「艟」字在一東韻:
清‧施世綸〈克澎湖〉
獨承恩遇出征東,仰藉天威遠建功。帶甲橫波摧窟宅,懸兵渡海列艨
艟。
煙消烽火千帆月,浪捲旌旗萬里風。生奪湖山三十六,將軍仍是舊英雄。
韻腳:東、功、艟、風、雄,五字俱在《平水韻‧上平一東》。
若按王力說法,不用韻的出句句腳:宅、月、六,皆入聲字,此亦上尾。
這首詩與臺灣有關,當為警策。
另,
孔兄足跡,已到過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