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登山。見一白鷺。欲近。驚飛枝頭。後遠觀。
歸後...指鷺為鶴.試作一首..
白鶴
孤寒如隱者,山水避凡人。
衣羽多風雨,生平無貴貧。
卻看潭底影,猶思鏡前塵。
天地三千闊,了然一色身。
楚狂 寫:(一)末句「了然一色身」,「然」字犯孤平。
在近體詩用《平水韻》裏,「一」字不會因為古代、現代讀音不同,而因「現代讀作第一聲」便可假借成「平聲」的用法及論述。
而且,河洛話「了然」,呵,有夠「了然」!
改「飄然」可好?
借用老杜「飄飄何所似」詩意。
(二)「思」字在《平水韻》裏有分動靜。
近體詩同一字有平仄兩讀用法,詩家有所謂「假音借義」用法。即平仄用法其義各異,但詩家借其音使合律,意義仍為原用法。
如唐‧李商隱〈錦瑟〉首聯:錦瑟無端五十絃,一絃一柱思華年。
故大作第六句「猶思鏡前塵」,可否仿名家如此用?個人是保留、存疑。
不知此間版主肯否賜教?
若不能借,改「憶」等同義字,即可。
(三)初讀時讀太快,把詩題誤作「白鵝」,還以為桌上的燒鵝飛了。一笑。
六連、七巧、八仙............。
一善 寫: 關於了然..我有個疑問..河洛話.了然..是罵人..沒救了..沉迷沒路用..死性不改.之類..
我在猜想是不是源出於..被東坡判死刑的那個..了然和尚....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Google [Bot] 和 8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