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發 寫:嗥月者 寫:
久不見楊兄,甚念。
〈踏莎行〉上下片的四字句,例來作成對句,少有例外,楊兄可再斟酌。
中秋一轉又重陽。時光飛逝,一別竟也十年了。
感謝小發兄!我再想想。
已經十年了嗎?這樣,就再敘敘,來個以茗小唱吧。
回覆李凡兄,年底吧。再聯絡。
小發 寫:嗥月者 寫:
久不見楊兄,甚念。
〈踏莎行〉上下片的四字句,例來作成對句,少有例外,楊兄可再斟酌。
中秋一轉又重陽。時光飛逝,一別竟也十年了。
小發 寫:五葉 寫:《欽定詞譜》有「以入代平」之說,小發兄此句或可援引此例。
多謝五葉兄的提醒。
初學詞時便知有以入代平之法,但是不能掌握使用規則,所以填詞至今不曾用過此法。
我想數千平聲字,總能找到貼切的字來。
楚狂 寫:小發 寫:五葉 寫:《欽定詞譜》有「以入代平」之說,小發兄此句或可援引此例。
多謝五葉兄的提醒。
初學詞時便知有以入代平之法,但是不能掌握使用規則,所以填詞至今不曾用過此法。
我想數千平聲字,總能找到貼切的字來。
詞,「以入代平」的原則有二:
(一)該「入聲字」仍是「入聲」,不作「平聲」讀。也就是「以」入聲字「代替」平聲字用。原因在於宋代,「詞」是可以倚聲而歌的,所以用「字」須符合「節拍」,這是「聲律」的要求。
這個論述在大陸久有爭辯,可以已故學者吳丈蜀先生在《詞學概說》一書的論述為準。
而且,此一用法有個重要規律:於節拍處無「適當」平聲字可用時,可用「以入代平」。
因此,要在《詞林正韻》裏第三部平聲韻(類似平水韻的「四支」)可以在「入聲作平聲」欄目裏,找到「息」,但它還是個「入聲字」。
所以不敏在原帖裏提到:「(小發詞長第三字用『息』),有可議空間。」(若我說「違律」,那是我武斷,邏輯不一、沒學好。)
吳丈蜀先生在書中提到,宋人張炎《詞源》對宋人此法是肯定的。
今日,「詞」不能倚聲而歌,成為文學體裁,「以入代平」宜用於古人詞作。(若小鄧唱「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那是流行歌曲。就跟陳女士將「月朦朧、烏朦朧」搞成「鳥」朦朧一樣。)
(二)「以入代平」之法,不用於「詞」之「平聲韻腳」。
(三)《欽定詞譜》可以找到「以入代平」的解說,見於〈探芳信〉蔣捷詞例、〈法曲獻仙音〉姜夔詞例、〈新荷葉〉辛公稼軒詞例說明。
另,清人另舉宋人詞例一例,不贅引。
請參考。
基本上,我不堅持「固陋」。
若【詞萃】諸位版主,有更好論述或見解,當不吝有以教我,必掏空自我虛心學習。
先致上誠摯謝意。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3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