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武術首重規範(守--見山是山),學成之後還須突破規範(破--見山不是山),自成一家時則形成風格(離--見山還是山)。
李凡詞長、楚狂詞長兩位都已卓然成家,所見所得各自有別,討論下去,未必有共識。兩位既已各抒己見,何不暫且打住,容我輩仔細思考咀嚼。
楚狂 寫:為什麼有人買了一兩本《漢語詩律學》之類的書,不知讀通否,就把它奉作《九陰真經》以為可以打遍天下?
要照你要求的邏輯:王力最偉大的論述、以及眾多教授、詩家引做論述有關「孤平」的見解,王力在《全唐詩》裏「只找到兩個孤平例」(按:王力指李頎的「百歲老翁不種田」、高適的「醉多適不愁」兩例),要照你的高強度要求「非在幾萬首詩中找一二個例來解釋」,那王力老先生還敢在全唐詩論述中打滾、豎纛旗?還敢在那裏大放厥詞關於「孤平」的論述?他就找到這「唯二的兩個孤例」(他還「真只找到」這兩個孤例,還有人至今仍然認為只有這兩個孤例),依你的標準,他老早該夾著尾巴滾回老家去了。李凡 寫:還是那兩句:”請拿出名家不違格律之理由.我信名家,而非如我之說三道四.”
”抄這王力先生認為不足為訓之千分一二,有意思嗎?”
把其他粗體字再抄一遍:
要點是驕女原第一句是否有近體詩七絕詩理論的支持.而非在幾萬首詩中找一二個例來解釋.
.
這帖就算一例吧.白居易有詩傳下來過三千首,為何對其千分之九百九十八詩視而不見,把這王力先生認為不足為訓之千分一二不合律者顯彰,算不算偏心?
抄這千分之一二,有意思嗎?
----
我尊重王力,不等於我完全認同王力.王力只舉出二例〔犯孤平〕,我發現的比汝早了至少七八年吧,這是汝自己看到的.〔我亦註明過,王力認為有遺漏,但總是極少數〕.而且我舉稻香電腦指出有40多例〔我忘了多少,也無謂花時間查.但稻香明白說明,因平仄通字避之,實際更多.〕,我提出〔犯孤平〕定義不嚴謹,應是最早的人.當時德國皮葉兄尚在雅集的前身理事.回了一句〔大概意思〕,必竟是理工出身的.〔據說後來王力有回應五言孤平只有一式:仄平仄仄平,但他始終沒改定義.這可能就是文理之定義認同有異.〕.而我還責疑過他在文革後說的:不是近體詩就是古風./我說若如此,為什麼前半生都在研究古風格律韻?我認為是違心之論.但我理解.我明白剛經過文革,可能驚魂未定.〔這種事,台灣人不能理解.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大陸是不提倡古體詩的,令古體詩成為潤之先生及幾個特權者的私產.有感興趣隨時成為政治問題.〕
更何況他這個資料是錯誤的!不論你通過電話的那個廈門稻香老農用電腦程式找出來的42個「孤平」例(尚包含誤植字無法戡錯的詩例),都不是正確的數字。整套《全唐詩》裏有關「孤平」的統計數目,多得嚇人!
--------
上面已述者,不贅.
「非在幾萬首詩中找一二個例來解釋」/汝不會傻到我是說全唐詩只有一二例嗎?我是說:汝,只在全四萬多首中找了一二首.因我依稀記得汝是用笨法查的,不是電腦.這只能說,我看輕汝笨法的能力.我一直以王力的千分之一二作為按鍵的字句,心裡的我,實際上百分之一都是極少數.不足為訓,但可聊備一格.〔說清楚些,免得汝又向上面那樣顛倒發揮了.我說的千分之一二,百分之一,只在詩中,不涉函其他.不然按汝前面發揮的本色,又或會說,李凡認為百分之一都不重要,要是沙士死了百分之一都不重要嗎?那我可得吃不了兜着走.〕
〔犯孤平〕多得嚇人,還好汝算不了名人,不然真可以把所有大詩家都嚇壞的.多得嚇人也要給個數字.是否又認為多得嚇人,可以任意〔犯孤平〕了?
另稻香雖說是網上朋友,有交流,是通過電郵或留言.當時他在深圳,但我始終沒去找他.我從沒說過他在廈門,因他在那段時間一直在深圳和北京.不知如何浮了電話,又浮廈門?
他的那個,在當時是先進的.現在在台灣有很好的電腦查閱,比過去強多了,手工可廢了的.
(尚包含誤植字無法戡錯的詩例)/這句,我肯定他沒說,我也不會說.倒是他說了含”尚”有幾例,姚合有幾例.〔會記得是因為姚合,我後來應朋友買了些姚合書.〕我尚記得此事維仁回了帖,我補充說:稻香說因多音字沒處理,實際會多些,而非以上所說包含.好像例反而少了.這種事我的記憶大還可以,不會差別太大.汝可自行查去,孰是孰非,自然明白.不要說我冤枉汝,也不要說看不懂.
只信「名家」之言?
董文渙、王佐邦,不知符不符合「名家」定義?
關於學術界有關唐人近體詩中「七言詩起句一二句(律詩稱「首聯」)格律較自由」及「體拗」論述,這不是我發明的,如果覺得這種論述與詩例都是「無聊語」,那也只能表示無耐!徒然列了幾位教授名字上去,也未徵得同意是否可以名列「名家」之林,何須去比拼你供奉的王力的神主牌位?
----
董...等很多人當然是名家.董提出的夾平說,在近半世紀〔以前不了解,不敢信口開河〕華人世界雖然一直不佔主導地位,但在台灣一段時間是認為正統的.但我一向只作寬嚴之分,不類是非.但願汝能找到他為汝取證.
年輕人接受、吸收新知快,在於心中本無成見、偏執,故可如海納百川。
人活到一個年紀,要他承認所犯錯誤或認知不足,影響到他自以為在網路虛擬浮妄的地位,事關面子,比要命更甚。
大話不宜說滿,說滿了就找不到臺階下。
找不到臺階,就只好硬撐在臺上。
樂齋 寫:學習武術首重規範(守--見山是山),學成之後還須突破規範(破--見山不是山),自成一家時則形成風格(離--見山還是山)。
李凡詞長、楚狂詞長兩位都已卓然成家,所見所得各自有別,討論下去,未必有共識。兩位既已各抒己見,何不暫且打住,容我輩仔細思考咀嚼。
李凡 寫:請拿出名家不違格律之理由.我信名家,而非如我之說三道四.
----
我還是這一句:要點是驕女原第一句是否有近體詩七絕詩理論的支持.而非在幾萬首詩中找一二個例來解釋.---
首先,用體拗之例,無論是「拗對」、「拗黏」,不是只有初唐才有,前引數例,還包括首句入韻例,王勃、盧照鄰、李白、王維、杜甫、白居易、殷堯藩、施肩吾、李群玉、李郢、李商隱、皎然,這些人生活的年代是貫穿整個唐代,不局限於初唐。李凡 寫:近體詩確有留有古風的痕跡,因那是過渡時期.若現在還用此規矩,大概只有李白崔顥的才華才成.而崔顥恐怕還要有謫仙的捧場和唐詩三百首的權威認證才不貽笑大方.今人即是權威恐亦不敢越此雷池.有勇氣者亦不能成氣候,聰明恐被聰明誤.
但因近體詩首句是可以不用韻的,因此有成就的詩人認為有不可易改的好句,還是有意會模仿古風,此亦是在規則中尋求自由〔有些人是畫虎類犬了/嬌女知我,不會認為是說您,而您亦說是沒注意.〕.應了紅樓夢黛玉對香菱說的那句:...平仄都可不要了...〔但曹雪芹好像都沒讓黛玉自以為師,寫不合格的詩.〕
詩研究者,對仄收句一般持開放態度,所以才對五連仄的句子尋求拗救解釋.但無論如何,七言即是出句,五連仄,第一二字亦必用平聲字,四連仄可以是前三字仄平平.
但嬌女這句是入平聲韻句,而且非拗救,恐怕無此特權.古往今來,即是最好的詩人,也有不合格的詩流出.可能他自己已改,但流出就流出了,人們對大詩人還是偏心的.學詩者千萬不要有大詩人的心態.如黛玉,曹雪芹說說可以,做就慎重了.
法律上有〔但是〕書,詩的拗救即是詩的〔但是〕書.〔但是〕書是法律一部份,詩亦是.
這如何不是厚誣古人?李凡 寫:古往今來,即是最好的詩人,也有不合格的詩流出.可能他自己已改,但流出就流出了,人們對大詩人還是偏心的.學詩者千萬不要有大詩人的心態.
李凡 寫:但嬌女這句是入平聲韻句,而且非拗救,恐怕無此特權.
楚狂 寫:嬌女詩一、二句用拗對。唐人體拗詩例亦有,如:
唐‧宋之問〈過函谷關〉首聯:「二百四十載,海內何紛紛。」
基本上不是大問題,唐詩裏首聯格律本就比較自由。(不過今人學詩,不要把這一句當做「鐵律」恣意妄行;要這樣等你練就獨孤求敗九式再說。)
楚狂 寫:唐人真的沒把這種「出句」與「對句」平仄對應的事看得那麼嚴重(不過唐人也是能避則避);只是到了後世,近體詩格律愈來愈嚴。而且這首小品,本就不是在比拼文學獎;更何況「拗對」的句子,是放在首句、次句,這個本就是唐人看待首聯最自由的地方。
所以不會去說「出律」。(首聯自由的例子超多的)
例如:
唐‧王維〈闕題〉二首其一
荊谿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溼人衣。
一、二句失對,三句失黏,三、四句又失對。
楚狂 寫:只是,此處既為【新秀鍛鍊場】,初入詩壇者在豐其羽翼以求摶搖九天之前,仍宜依照〈平仄譜〉規範寫詩。
若唐人近體詩之「體拗」(拗黏、拗對)或「句拗」諸式,知其存在即可,亦不宜以違律視之。
天之驕女,既號「天驕」,豪邁放曠一下,無妨!(加註一二句拗對即可,本就不違律)
不過,既為【新秀鍛鍊場】版主,「不可教歹囝仔大細」。
李凡 寫:但此事非關拗.拗既被允許〔有可救,有不必救〕,即無妨.
此是前帖已述,何須再爭?爭來何益?不過抄書罷了.
我特別用粗體字標出:要點是嬌女原第一句是否有近體詩七絕詩理論的支持.而非在幾萬首詩中找一二個例來解釋.
前面我已提出平收仄收有不同,再舉仄收例浪費些吧.
我指出任何人都會有不如意者流出,如何就是厚誣古人!李白之舉頭望明月,清之前,多用舉頭望山月.此明,山,雖同平音,但必竟不同字,孰是孰非?大家都喜明,我獨喜山月,因山月才與床可對照.在詩詞小講堂以前有專門一帖.
因嬌女之名,而可驕之.〔此驕非彼嬌〕問問嬌女會同意嗎?是否君名狂就可狂?不過我名凡就確是凡夫俗子.
李凡 寫:相信王力就好,有共同點:王力說宋以後,不能失粘失對幾乎是金科玉律,不用解釋了吧.
就不算是你厚誣古人,而是我亂講。李凡 寫: 古往今來,即是最好的詩人,也有不合格的詩流出.可能他自己已改,但流出就流出了,人們對大詩人還是偏心的.
李凡 寫:請拿出名家不違格律之理由.我信名家,而非如我之說三道四.
----我還是這一句:要點是驕女原第一句是否有近體詩七絕詩理論的支持.而非在幾萬首詩中找一二個例來解釋.---
楚狂 寫:唐人真的沒把這種「出句」與「對句」平仄對應的事看得那麼嚴重(不過唐人也是能避則避);只是到了後世,近體詩格律愈來愈嚴。
楚狂 寫:唐人真的沒把這種「出句」與「對句」平仄對應的事看得那麼嚴重(不過唐人也是能避則避);只是到了後世,近體詩格律愈來愈嚴。
天之驕女 寫:【虎門春晚】
風煙入眼絕埃塵,霞渡春江薦酒醇。
醉裡雲身同是客,今年不似去年人。
天之驕女 寫:天之驕女 寫:【虎門春晚】
風煙入眼絕埃塵,霞渡春江薦酒醇。
醉裡雲身同是客,今年不似去年人。
很多時候,我們好像不知何時會失去一個朋友?何時會得罪一個人?
無意中,一個不小心,就失去了,就得罪了!
其實,"誰都不會似去年人"那就正面大步向前吧,這也是我寫這首詩時的心情。
請別再吵了吧!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34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