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自況

古典詩創作發表區﹐所有作品須合於古典詩格律﹐以採用平水韻為準。

版主: 維仁, 李微謙, 逄乙先生, 卞思

Re: 蛇年自況

文章楚狂 » 2013-03-06 12:48 PM

唐‧白居易〈欲與元八卜鄰先有是贈〉句:「明月好同三徑夜,綠楊宜作兩家春。」
「三徑」用晉‧陶淵明〈歸去來辭〉句「三徑就荒,松菊猶存。」典出漢‧蔣詡(字元卿)故事,見唐‧李善注〈歸去來辭〉引東漢‧趙岐《三輔決錄》曰:「蔣詡,字元卿,舍中三逕,唯羊仲、求仲從之遊,皆挫廉逃名不出。」
「兩家春」見詩題:「欲與元八卜鄰先有是贈」,故自成一「典」;白後皆可用。
「綠楊」已如 樂齋詞長說明。


唐‧白居易〈端居詠懷〉句:「胸襟曾貯匡時策,懷袖猶殘諫獵書。」
「匡時」,亦當有典;用《後漢書‧荀淑傳》:「平運則弘道以求志,陵夷則濡跡以匡時。」
《顏氏家訓》:「文義習吏,匡時富國,以取卿相者有矣。」
若要求古往今來,那位臣子真上了一本題名為〈匡時策〉,或舉子殿試考策論曰〈匡時策〉,可能早被貶斥不知何處瘴煙中了。故用「匡時」對「諫獵」是可以的;
〈諫獵書〉,用漢‧司馬相如〈諫獵賦〉。

稼軒詞尚有用「平戎策」對「種樹書」(〈鷓鴣天‧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最末兩句)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祿,漢箭朝飛金僕姑。
追往事,歎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鬚。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註:三句末字原為「左革右彔」,箭室之意;《新唐書‧兵志》用「胡祿」二字。)
「平戎」用《左傳》管夷吾事,「種樹書」用秦火焚餘典,見《史記‧李斯列傳》;唐代還真有號曰「郭橐駝」者著《種樹書》三卷。


至於王安石〈金陵懷古〉四首其一詩首聯;「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孫多以百城降。」諷六朝事。孫策渡江取江六郡,東吳孫皓以東南半壁諸城之富庶而亡國;(另,陳朝以陳霸先開國,廟號「高祖」,故詩曰「霸祖」自無不可。子孫陳後主避胭脂井亡於隋。)
近體律詩首聯,本就可以不用對仗(要對亦可,有所謂「偷春格」,頷聯不對者),故此例無須以對仗是否「用典」視之。
一如 辛公稼軒詞末兩句(本就可以不用對仗),以「平戎策」對「種樹書」,不必「典實」。(典字,動詞用)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Re: 蛇年自況

文章楚狂 » 2013-03-06 01:00 PM

樂齋 寫:
李凡 寫:用典一句有故實,一句無故實者.白居易有不少.
白居易:明月好同〔三徑〕夜,綠楊宜作兩家春.
    胸襟曾贮匡时策,怀袖犹残〔谏猎书〕.
王安石 《金陵懷古》:〔霸祖〕孤身取二江 ,子孫多以百城降.

“綠楊”一句,借南朝陸慧曉與張融比鄰舊事,表示欲與元氏卜鄰之意。
"匡時策"指的可能是賈誼的萬言書。
"子孫多以百城降"指的是孫皓出降之事。
不是沒有故實,讀者未必知悉而已。

非東吳事,霸祖指陳霸先,故該句指「陳叔寶」事。

原詩如後;
宋‧王安石〈金陵懷古〉四首其一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孫多以百城降。豪華盡出成功後,逸樂安知與禍雙?
東府舊基留佛剎,後庭餘唱落船窗。黍離麥秀從來事,且置興亡近酒缸。

第六句見分明:「後庭餘唱」。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Re: 蛇年自況

文章樂齋 » 2013-03-06 01:07 PM

多謝楚狂詞長斧正。
<悅讀幽夢影十分鐘>,五南出版社,2013/05/25
樂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2113
註冊時間: 2004-01-17 08:54 PM
來自: 樂齋

Re: 蛇年自況

文章楚狂 » 2013-03-06 01:25 PM

樂齋 寫:多謝楚狂詞長斧正。

啊!我這是強解。
因為第五句「東府」指建康「東府城」我便攀不到陳朝事了。
《輿地誌》曰:「金陵有東府城,晉安帝時築。其城西,本簡文為會稽第。其東則丞相、會稽王道子府。謝安石薨,以道子代領揚州,州在第,故時人號為東府西州。
南京玄武湖南畔的「臺城」為六朝宮廷及禁省所在,其東南為「東府城」,今南京「白鷺洲」公園所在;臺城西側即為「石頭城」(六朝時下臨長江,後江水西徙),遺址在今清涼山。兩者皆為「臺城」屏障。

所以整首詩應該是王安石這「半山老人」寓居金陵有感於金陵六朝故事而發此興。

若「百城」一語仍以孫策率部將、門客渡江取江東六郡事,而子孫(皓)竟以三分天下之「百城」一片降幡出石頭事為正確解。(孫策號曰「小霸王」)
陳霸先帝業,是梁敬帝蕭方智「禪位」而來的,較孫策輕鬆了點,雖亦擁有東南半壁百座城池。

樂齋詞長大度,抱歉,抱歉。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Re: 蛇年自況

文章樂齋 » 2013-03-06 03:13 PM

楚狂詞長客氣了。
我於往代典實,所知甚稀,見詞長考據細密,惟望洋而歎耳。
<悅讀幽夢影十分鐘>,五南出版社,2013/05/25
樂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2113
註冊時間: 2004-01-17 08:54 PM
來自: 樂齋

Re: 蛇年自況

文章萩荻 » 2013-03-06 03:42 PM

眾版主飽讀詩書,學習了!

:-)
三秋絮宜詠
一幅水堪居
萩荻
會員
 
文章: 119
註冊時間: 2007-01-18 10:18 AM
來自: 綠塘

Re: 蛇年自況

文章菉竹猗猗 » 2013-03-06 04:34 PM

感謝先

愚性也疏懶不愛讀書
看各位詞長引經據典也稍長見識了


亂花 不夠格為典嗎
淺草 都被拿去當地名了呢(這是玩笑也無從考據,
又或哪個前輩真個知道願意指教則幸甚)

再次感謝
菉竹猗猗
會員
 
文章: 1868
註冊時間: 2013-02-16 09:51 PM

Re: 蛇年自況

文章李凡 » 2013-03-06 08:23 PM

樂齋 寫:
李凡 寫:用典一句有故實,一句無故實者.白居易有不少.
白居易:明月好同〔三徑〕夜,綠楊宜作兩家春.
    胸襟曾贮匡时策,怀袖犹残〔谏猎书〕.
王安石 《金陵懷古》:〔霸祖〕孤身取二江 ,子孫多以百城降.

“綠楊”一句,借南朝陸慧曉與張融比鄰舊事,表示欲與元氏卜鄰之意。
"匡時策"指的可能是賈誼的萬言書。
"子孫多以百城降"指的是孫皓出降之事。
不是沒有故實,讀者未必知悉而已。


謝謝指教.
〔霸祖〕孤身取二江 ,子孫多以百城降./此是我引例之錯.因此兩句是第一聯,無須對仗.但因曾記得潤之先生引其聯說事,而錯以為是對仗聯.
今網絡百帖如是以為霸祖是孫策,并述之於孫皓之降,卻是未必.蓋孫策只是小霸王,斷不能稱霸祖〔輪到楚霸王都未輪到他〕.此是古人與今人之分.古人是不輕易冠名易名的.既非孫策,便無從孫皓.
歷史上的〔霸祖〕指南朝陳的開國君主陳霸先. 正像〔昭烈〕之於劉備,無可替代.〔突然說劉備,是因為我前幾年在鄉下見到祠堂有匾”昭烈”,而記得我族以前有個關於劉備轉世及其明皇的傳說.并經過多方查證,認為有所本.即傳說并非孤證.此是題外話,不贅.〕
而詩中〔多〕字更引證此點.這是王安石對金陵〔南京〕的一個歷史總結,不局限於本事.
至於兩江,網上更以長江錢塘江說事.長江尚可,錢塘江關金陵啥事? 
白居易之”綠楊宜作兩家春”.則是我一廂情願.以為《欲與元八卜鄰先有是赠》,即是願與元八如同門前楊柳兩家春.這點樂版是對的.我一是自以為是,二是犯了低級錯誤:解錯了,以為是柳楊〔兩株〕.
老實說,我自己是非典派,間中用了,也只是想到了,并不刻意〔初學詩時倒是很多刻意用典.因那時剛讀章貽和的”往事并不如煙”,提到了中國第一收藏家張伯駒說的一句話,大意是寫律詩不難,多讀些典故,在中二聯安上類似典故就是了.張還真是那一代人中有名的詩家〕.
平凡丹藥維他命;
薄命紅顏怨李凡.
李凡
會員
 
文章: 5043
註冊時間: 2002-02-26 01:58 PM

Re: 蛇年自況

文章李凡 » 2013-03-06 08:32 PM

呵呵,今日出去了,回來看到早上此網尚留有此帖,也沒再按帖,便回了〔今早是想回的,因有事出去了〕.沒想到楚詞長在我之先已發了帖〔我在回上帖之時未見到,因我未再重按鍵〕.而更高興的是與我霸祖之議相同.至於孫皓事我亦乃己見.所以我至今還是認為此聯是王安石對金陵的歷史總結,而由總結後再展開篇章.

東府,我一直以為是虛寫.蓋東府向有丞相之居.既然我認為第一聯是總結,東府成佛剎便不必實指了.在網上找了一下,原來還真有典.但此典是王安石自己的,所以其時還不算典.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d9ddf00102e1qh.html
後庭餘唱之典則人盡皆知了.
至於楚詞長之〔匡時〕典云,則天下無字不為典了.
平凡丹藥維他命;
薄命紅顏怨李凡.
李凡
會員
 
文章: 5043
註冊時間: 2002-02-26 01:58 PM

Re: 蛇年自況

文章冬夏 » 2013-03-07 06:27 AM

貴在詩好,則蠟炬亦能成灰。。
翻手作雲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君不見管鮑貧時交,此道今人棄如土。
冬夏
會員
 
文章: 1762
註冊時間: 2012-03-12 04:32 PM

Re: 蛇年自況

文章樂齋 » 2013-03-07 07:33 AM

菉竹猗猗 寫:
亂花 不夠格為典嗎
淺草 都被拿去當地名了呢(這是玩笑也無從考據,
又或哪個前輩真個知道願意指教則幸甚)
再次感謝

"亂花"一詞乃日常語,猶"雜草"一詞之非典實。
<悅讀幽夢影十分鐘>,五南出版社,2013/05/25
樂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2113
註冊時間: 2004-01-17 08:54 PM
來自: 樂齋

上一頁下一頁

回到 詩薈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Google [Bot] 和 18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