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白居易〈欲與元八卜鄰先有是贈〉句:「明月好同三徑夜,綠楊宜作兩家春。」
「三徑」用晉‧陶淵明〈歸去來辭〉句「三徑就荒,松菊猶存。」典出漢‧蔣詡(字元卿)故事,見唐‧李善注〈歸去來辭〉引東漢‧趙岐《三輔決錄》曰:「蔣詡,字元卿,舍中三逕,唯羊仲、求仲從之遊,皆挫廉逃名不出。」
「兩家春」見詩題:「欲與元八卜鄰先有是贈」,故自成一「典」;白後皆可用。
「綠楊」已如 樂齋詞長說明。
唐‧白居易〈端居詠懷〉句:「胸襟曾貯匡時策,懷袖猶殘諫獵書。」
「匡時」,亦當有典;用《後漢書‧荀淑傳》:「平運則弘道以求志,陵夷則濡跡以匡時。」
《顏氏家訓》:「文義習吏,匡時富國,以取卿相者有矣。」
若要求古往今來,那位臣子真上了一本題名為〈匡時策〉,或舉子殿試考策論曰〈匡時策〉,可能早被貶斥不知何處瘴煙中了。故用「匡時」對「諫獵」是可以的;
〈諫獵書〉,用漢‧司馬相如〈諫獵賦〉。
稼軒詞尚有用「平戎策」對「種樹書」(〈鷓鴣天‧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最末兩句)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祿,漢箭朝飛金僕姑。
追往事,歎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鬚。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註:三句末字原為「左革右彔」,箭室之意;《新唐書‧兵志》用「胡祿」二字。)
「平戎」用《左傳》管夷吾事,「種樹書」用秦火焚餘典,見《史記‧李斯列傳》;唐代還真有號曰「郭橐駝」者著《種樹書》三卷。
至於王安石〈金陵懷古〉四首其一詩首聯;「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孫多以百城降。」諷六朝事。孫策渡江取江六郡,東吳孫皓以東南半壁諸城之富庶而亡國;(另,陳朝以陳霸先開國,廟號「高祖」,故詩曰「霸祖」自無不可。子孫陳後主避胭脂井亡於隋。)
近體律詩首聯,本就可以不用對仗(要對亦可,有所謂「偷春格」,頷聯不對者),故此例無須以對仗是否「用典」視之。
一如 辛公稼軒詞末兩句(本就可以不用對仗),以「平戎策」對「種樹書」,不必「典實」。(典字,動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