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日月潭畔

古典詩創作發表區﹐所有作品須合於古典詩格律﹐以採用平水韻為準。

版主: 維仁, 李微謙, 逄乙先生, 卞思

Re: 夜宿日月潭畔

文章葉大照 » 2013-02-18 09:06 PM

楚狂你錯了。今人仍然用蠟燭,但看時地。生日要用蠟燭,劇場要用蠟燭,電視劇要用蠟燭,電影要用蠟燭,你高興時也可以點根蠟燭,你要搞浪漫時也可以點那上千上百根蠟燭,誰跟你說今人不用蠟燭。只有你自己在說今人不用蠟燭。
我沒說泥古,你幹麻說泥古。「何不秉燭遊」哪個年代的詩你不清楚嗎?那個年代哪裡有手電呢?胡亂比擬牽扯,居然還有人說你有所憑據。
以此詩詩意來看,在那個時間點上還有哪位紹族人發杵歌聲呢?吵死人嗎?
再說,這個年代要帶劍去日月潭邊遊興,還不得見。
葉大照
 

Re: 夜宿日月潭畔

文章楚狂 » 2013-02-18 09:49 PM

「剪燭」合不合時宜,不從字面讀詩解意。
有人認為從字面解「剪燭」,不合「時宜」或「非時」、「不宜」,或不合「時」與「宜」,那是個人領略意境與悟詩層次的問題。
關於「網上評詩有多人認為『蠟燭」』今人已不用,若在近體詩中寫入有關『蠟燭』的詞句,便是泥古,不合時宜。」乙句,讀文句要讀通透,自行竄入「我沒說泥古,你幹麻說泥古。」我沒賣票,毋須對號。
我沒說「今人不用蠟燭」乙語,更不用信口栽贓。

至於「杵歌」合不合「時」與「宜」,本非作者,我固不知,已敘明。關於此句,待作者來吧。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Re: 夜宿日月潭畔

文章葉大照 » 2013-02-18 10:03 PM

挑燈看劍興猶在,據案高談酒未酲。
剪燭方驚時已晚,忽聞斷續杵歌聲。

以古喻今
不像

再看一次你的確沒說
是我看太快看錯了
海涵

不合時宜乃在人事時地物之一
葉大照
 

Re: 夜宿日月潭畔

文章李凡 » 2013-02-18 10:51 PM

夜宿日月潭畔
輕車遊罷宿山城。潭影分來一屋清。鷗鷺凌波銜晚月,船帆隔岸捲殘櫻。
挑燈看劍興猶在,據案高談酒未酲。剪燭方驚時已晚,忽聞斷續杵歌聲。
-----
評詩若不意氣,於作者讀者都有益.我一直說了,讀詩是另一類創作.特別是讀出與作者不同意思而又被作者認同時,更是快意.
故紙兄此首除了晚重字之外,應屬佳作.〔但一屋清,我明此景/但覺得與前四字隔了.〕挑燈看劍若無〔興〕字是泥古了,興字一點又入氣場了.剪燭而晚亦如是觀,何況此已成典故.
〔燭淚誰見成灰了?只是意境罷了.白髮三千丈若說是杜甫寫的,準找了抦.〕
我亦曾在日月潭過夜,感覺不是太好.一是陰天,又是病了,再遇到個庸醫.還有買的那些鹿茸鹿胎粉應亦被騙了...哈.
還有我亦喜步韻,正如楚詞長所說,省了找韻的煩惱.但我總是玩玩,倒不在乎孰優孰劣.何況一步就是多篇,更顯詞窮.〔填字遊戲罷了,前年發起了絕句和韻:我來網上問詩家...誰知個個都步了:家,沙,花.三韻了.收集了三百多首,我亦步了一百多首.〔又要韻前字不超三次重字.每韻前最少要配四十字.只好上天下地,花鳥感事的亂吹...〕合共五百首以上.無論如何,各人都有花樣,千奇百怪,別類分門...倒沒見相同的.中國文字還真博大精深.
平凡丹藥維他命;
薄命紅顏怨李凡.
李凡
會員
 
文章: 5043
註冊時間: 2002-02-26 01:58 PM

Re: 夜宿日月潭畔

文章戴金生 » 2013-02-19 09:25 AM

憶夜宿日月潭畔
亦曾露宿在山城,猶記星空分外清。湖上波輕搖月影,寺中經誦對蛩鳴。
夜游寒水身無縷,日走巔峰腰繫纓。最是難忘離別夕,熊熊營火競歌聲。

四十多年前,曾在日月潭露營。
最後由 戴金生 於 2013-02-20 11:41 AM 編輯,總共編輯了 3 次。
戴金生
會員
 
文章: 3180
註冊時間: 2007-01-01 12:42 AM
來自: 波多馬克

Re: 夜宿日月潭畔

文章楚狂 » 2013-02-20 10:43 AM

戴金生 寫:憶夜宿日月潭畔
亦曾露宿在山城,猶記星空分外清。湖上輕波搖月影,寺中經誦映蛩鳴。
夜游寒水身無褸,日走巔峰腰繫纓。最是難忘離別晚,熊熊營火競歌聲。

四十多年前,曾在日月潭露營。

頷聯「輕波」對「經誦」,跳了一下。
把「輕波」調轉成「波輕」會佳些,若言「對仗」可能有人會苛求,「波光」又比「波輕」相稱於「經誦」些。
但「波光」用濫矣,「波輕」似佳些,可彰顯「月影」之搖,「波」若「重」那搖得動,且當句既有「影」再來「光」,費詞重也;可考慮對句改「經誦」做「經複」(重複)等字或其他由詞長搜腸所得字眼。
另,四句「經誦」如何「」「蛩鳴」?佛光乍現?可能用「對」字妥些。
參考,文章還是自己的好。

另,五句指「裸泳」?
三句有「月影」,防走光。

「曾在日月潭露營」當指救國團活動、或童軍紮營事。
歲月真不饒人。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Re: 夜宿日月潭畔

文章戴金生 » 2013-02-20 11:10 AM

楚狂 寫:
戴金生 寫:憶夜宿日月潭畔
亦曾露宿在山城,猶記星空分外清。湖上輕波搖月影,寺中經誦映蛩鳴。
夜游寒水身無褸,日走巔峰腰繫纓。最是難忘離別晚,熊熊營火競歌聲。

四十多年前,曾在日月潭露營。

「曾在日月潭露營」當指救國團活動、或童軍紮營事。
歲月真不饒人。

倒不是救國團活動,也不是童軍活動,而是台中天主敎中學同學會辦的暑期活動,,
帶著一群髙初中的學生去那露營,在那敎堂邊空地搭營帳。夜深時,黑漆漆的,
幾個大男生在潭中裸泳。遠遠看得到那原住民的村,涵碧樓的燈。那時沒環湖公路。
我們收營後,還是走山路小徑下山到輔里。後來地震受損,前幾年回去,又完全不同了,涵碧樓已是更髙檔的豪華旅館了。記得那次也在涵碧樓下水游過,不過那是白天,可不能像半夜那般,本想游到光華島,不過只游一半就回來了,年輕時也真敢。
戴金生
會員
 
文章: 3180
註冊時間: 2007-01-01 12:42 AM
來自: 波多馬克

Re: 夜宿日月潭畔

文章戴金生 » 2013-02-20 11:33 AM

楚狂 寫:
戴金生 寫:憶夜宿日月潭畔
亦曾露宿在山城,猶記星空分外清。湖上輕波搖月影,寺中經誦映蛩鳴。
夜游寒水身無褸,日走巔峰腰繫纓。最是難忘離別晚,熊熊營火競歌聲。

四十多年前,曾在日月潭露營。

頷聯「輕波」對「經誦」,跳了一下。
把「輕波」調轉成「波輕」會佳些,若言「對仗」可能有人會苛求,「波光」又比「波輕」相稱於「經誦」些。
但「波光」用濫矣,「波輕」似佳些,可彰顯「月影」之搖,「波」若「重」那搖得動,且當句既有「影」再來「光」,費詞重也;可考慮對句改「經誦」做「經複」(重複)等字或其他由詞長搜腸所得字眼。
另,四句「經誦」如何「」「蛩鳴」?佛光乍現?可能用「對」字妥些。
參考,文章還是自己的好。

另,五句指「裸泳」?
三句有「月影」,防走光。

「曾在日月潭露營」當指救國團活動、或童軍紮營事。
歲月真不饒人。

多謝指導,本來要改成"對蛩鳴",不過已被您點出。輕波轉成波輕是較佳,可讀得有點不順,不過還是改之!幾個大男生半夜裸泳,誰也看不到什麼。對了,那經誦,可是我們在唸聖經晚課,不是佛經。
最後由 戴金生 於 2013-02-20 11:39 A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戴金生
會員
 
文章: 3180
註冊時間: 2007-01-01 12:42 AM
來自: 波多馬克

Re: 夜宿日月潭畔

文章楚狂 » 2013-02-20 11:38 AM

戴金生 寫:憶夜宿日月潭畔
亦曾露宿在山城,猶記星空分外清。湖上輕波搖月影,寺中經誦映蛩鳴。
夜游寒水身無,日走巔峰腰繫纓。最是難忘離別晚,熊熊營火競歌聲。

三個不押韻的三、五、七句句腳,分用「影」、「褸」、「晚」,均屬「上聲字」,若論音調諧暢,建議可改一下。
如第七句「晚」改「夕」字便可,「夕」有泛指「夜晚」之意,「夜」字在五句已用,故可考慮「夕」字。

另,
第五句「身無褸」即「身無寸縷」之意,用「縷」字會妥於「褸」字。
蓋,「褸」字雖可通「縷」字,但多用於「藍縷」、「襤褸」之互轉。
【褸】字原意為「衣襟」、「衽」之意,做此用時,讀如「樓」;《說文》釋【褸】字曰:「衽也。从衣婁聲。」《唐韻》做「落侯切」,歸入【下平十一尤】韻。
《廣韻》又作「力主切」,讀音「縷」,入【上聲七麌】韻。《玉篇》釋曰「衣壞也。」《揚子‧方言》:「南楚凡人貧,衣被醜弊,或謂之褸裂,或謂之襤褸。」
《小爾雅》:「布褐而紩之,謂藍縷。」如《左傳‧宣公十二年》:「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這句也被抄入《臺灣通史》序)《註》藍縷,敝衣。

至於【縷】字,原意為「絲、線」,《廣韻》做「力主切」,歸入【上聲七麌】韻。
另,《集韻》載【縷】字:「郎侯切」,音婁。但《詩韻合璧》等韻書收【縷】字只入【上聲七麌】韻。

故若從詩意,五句「身無褸」原意為「身無寸縷」之省用,原意為身無「寸絲、寸布」之意,而不是【褸】之原意「衣襟」,即便是衣襟之「褸」,本就不是用來遮「要害」。
更何況「褸」通「縷」,通在「藍縷、襤褸」。

故建議,第五句「身無褸」之「褸」字,宜改書為「縷」字,較妥。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Re: 夜宿日月潭畔

文章戴金生 » 2013-02-20 11:44 AM

楚狂 寫:
戴金生 寫:憶夜宿日月潭畔
亦曾露宿在山城,猶記星空分外清。湖上輕波搖月影,寺中經誦映蛩鳴。
夜游寒水身無,日走巔峰腰繫纓。最是難忘離別晚,熊熊營火競歌聲。

三個不押韻的三、五、七句句腳,分用「影」、「褸」、「晚」,均屬「上聲字」,若論音調諧暢,建議可改一下。
如第七句「晚」改「夕」字便可,「夕」有泛指「夜晚」之意,「夜」字在五句已用,故可考慮「夕」字。

另,
第五句「身無褸」即「身無寸縷」之意,用「縷」字會妥於「褸」字。
蓋,「褸」字雖可通「縷」字,但多用於「藍縷」、「襤褸」之互轉。
【褸】字原意為「衣襟」、「衽」之意,做此用時,讀如「樓」;《說文》釋【褸】字曰:「衽也。从衣婁聲。」《唐韻》做「落侯切」,歸入【下平十一尤】韻。
《廣韻》又作「力主切」,讀音「縷」,入【上聲七麌】韻。《玉篇》釋曰「衣壞也。」《揚子‧方言》:「南楚凡人貧,衣被醜弊,或謂之褸裂,或謂之襤褸。」
《小爾雅》:「布褐而紩之,謂藍縷。」如《左傳‧宣公十二年》:「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這句也被抄入《臺灣通史》序)《註》藍縷,敝衣。

至於【縷】字,原意為「絲、線」,《廣韻》做「力主切」,歸入【上聲七麌】韻。
另,《集韻》載【縷】字:「郎侯切」,音婁。但《詩韻合璧》等韻書收【縷】字只入【上聲七麌】韻。

故若從詩意,五句「身無褸」原意為「身無寸縷」之省用,原意為身無「寸絲、寸布」之意,而不是【褸】之原意「衣襟」,即便是衣襟之「褸」,本就不是用來遮「要害」。
更何況「褸」通「縷」,通在「藍縷、襤褸」。

故建議,第五句「身無褸」之「褸」字,宜改書為「縷」字,較妥。

學了不少,清水已成雞湯了。 :-D
戴金生
會員
 
文章: 3180
註冊時間: 2007-01-01 12:42 AM
來自: 波多馬克

Re: 夜宿日月潭畔

文章楚狂 » 2013-02-20 11:52 AM

戴金生 寫:幾個大男生半夜裸泳,誰也看不到什麼。。

也對,月光再明亮,湖水再澄清,當無人用「仰式」。

戴金生 寫:對了,那經誦,可是我們在唸聖經晚課,不是佛經。

聖經?
現代天主教、基督教的教徒,稱其教堂或禮拜處所,是否有類似伊斯蘭教「禮拜寺」之用法?
好奇一問。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上一頁下一頁

回到 詩薈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12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