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狂你錯了。今人仍然用蠟燭,但看時地。生日要用蠟燭,劇場要用蠟燭,電視劇要用蠟燭,電影要用蠟燭,你高興時也可以點根蠟燭,你要搞浪漫時也可以點那上千上百根蠟燭,誰跟你說今人不用蠟燭。只有你自己在說今人不用蠟燭。
我沒說泥古,你幹麻說泥古。「何不秉燭遊」哪個年代的詩你不清楚嗎?那個年代哪裡有手電呢?胡亂比擬牽扯,居然還有人說你有所憑據。
以此詩詩意來看,在那個時間點上還有哪位紹族人發杵歌聲呢?吵死人嗎?
再說,這個年代要帶劍去日月潭邊遊興,還不得見。
戴金生 寫:憶夜宿日月潭畔
亦曾露宿在山城,猶記星空分外清。湖上輕波搖月影,寺中經誦映蛩鳴。
夜游寒水身無褸,日走巔峰腰繫纓。最是難忘離別晚,熊熊營火競歌聲。
四十多年前,曾在日月潭露營。
楚狂 寫:戴金生 寫:憶夜宿日月潭畔
亦曾露宿在山城,猶記星空分外清。湖上輕波搖月影,寺中經誦映蛩鳴。
夜游寒水身無褸,日走巔峰腰繫纓。最是難忘離別晚,熊熊營火競歌聲。
四十多年前,曾在日月潭露營。
「曾在日月潭露營」當指救國團活動、或童軍紮營事。
歲月真不饒人。
楚狂 寫:戴金生 寫:憶夜宿日月潭畔
亦曾露宿在山城,猶記星空分外清。湖上輕波搖月影,寺中經誦映蛩鳴。
夜游寒水身無褸,日走巔峰腰繫纓。最是難忘離別晚,熊熊營火競歌聲。
四十多年前,曾在日月潭露營。
頷聯「輕波」對「經誦」,跳了一下。
把「輕波」調轉成「波輕」會佳些,若言「對仗」可能有人會苛求,「波光」又比「波輕」相稱於「經誦」些。
但「波光」用濫矣,「波輕」似佳些,可彰顯「月影」之搖,「波」若「重」那搖得動,且當句既有「影」再來「光」,費詞重也;可考慮對句改「經誦」做「經複」(重複)等字或其他由詞長搜腸所得字眼。
另,四句「經誦」如何「映」「蛩鳴」?佛光乍現?可能用「對」字妥些。
參考,文章還是自己的好。
另,五句指「裸泳」?
三句有「月影」,防走光。
「曾在日月潭露營」當指救國團活動、或童軍紮營事。
歲月真不饒人。
戴金生 寫:憶夜宿日月潭畔
亦曾露宿在山城,猶記星空分外清。湖上輕波搖月影,寺中經誦映蛩鳴。
夜游寒水身無褸,日走巔峰腰繫纓。最是難忘離別晚,熊熊營火競歌聲。
楚狂 寫:戴金生 寫:憶夜宿日月潭畔
亦曾露宿在山城,猶記星空分外清。湖上輕波搖月影,寺中經誦映蛩鳴。
夜游寒水身無褸,日走巔峰腰繫纓。最是難忘離別晚,熊熊營火競歌聲。
三個不押韻的三、五、七句句腳,分用「影」、「褸」、「晚」,均屬「上聲字」,若論音調諧暢,建議可改一下。
如第七句「晚」改「夕」字便可,「夕」有泛指「夜晚」之意,「夜」字在五句已用,故可考慮「夕」字。
另,
第五句「身無褸」即「身無寸縷」之意,用「縷」字會妥於「褸」字。
蓋,「褸」字雖可通「縷」字,但多用於「藍縷」、「襤褸」之互轉。
【褸】字原意為「衣襟」、「衽」之意,做此用時,讀如「樓」;《說文》釋【褸】字曰:「衽也。从衣婁聲。」《唐韻》做「落侯切」,歸入【下平十一尤】韻。
《廣韻》又作「力主切」,讀音「縷」,入【上聲七麌】韻。《玉篇》釋曰「衣壞也。」《揚子‧方言》:「南楚凡人貧,衣被醜弊,或謂之褸裂,或謂之襤褸。」
《小爾雅》:「布褐而紩之,謂藍縷。」如《左傳‧宣公十二年》:「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這句也被抄入《臺灣通史》序)《註》藍縷,敝衣。
至於【縷】字,原意為「絲、線」,《廣韻》做「力主切」,歸入【上聲七麌】韻。
另,《集韻》載【縷】字:「郎侯切」,音婁。但《詩韻合璧》等韻書收【縷】字只入【上聲七麌】韻。
故若從詩意,五句「身無褸」原意為「身無寸縷」之省用,原意為身無「寸絲、寸布」之意,而不是【褸】之原意「衣襟」,即便是衣襟之「褸」,本就不是用來遮「要害」。
更何況「褸」通「縷」,通在「藍縷、襤褸」。
故建議,第五句「身無褸」之「褸」字,宜改書為「縷」字,較妥。
戴金生 寫:幾個大男生半夜裸泳,誰也看不到什麼。。
戴金生 寫:對了,那經誦,可是我們在唸聖經晚課,不是佛經。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20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