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大照 寫:楚狂客板既然說了
那我當點出問題所在
這詩問題不在第五句的點化
而在
剪燭
杵歌聲上
不合時宜罷了
網上評詩有多人認為「蠟燭」今人已不用,若在近體詩中寫入有關「蠟燭」的詞句,便是泥古,不合時宜。
若「何不秉燭遊」句,要切合時宜與事實,當書作用手電筒;至於「手電筒」河洛話省作「手電」,故原詞語應改作「當持手電遊」既符事實又具現代時髦感,可惜與「硬底鞋」一樣,無詩味。
詩取其「意」,讀今人創作類「何不秉『燭』遊」句,知其重點在「夜遊」探趣,不在「秉燭」二字上。
讀「滅燭、剪燭」知「熄燈」,閱「秉燭遊」不費唇舌於日夜之爭,咸取其意,而不以字面害詩,孜孜矻矻於「燭火」之辯。
若天乾物燥,勸人注意星火燎原,故書「小心火燭」,聞者皆知。若謂現代社會倘遇劉文聰輩,書「小心汽油」或「小心番仔火」,恐是瞠目不知所云。
若必謂「今人不用蠟燭」不當書「燭」,不免失之過苛,亦流於濠上子魚之辯而已。
IKEA賣場各種大大小小、形形色色蠟燭,堆如小丘;相關用品如燭臺、風燭燈罩亦琳瑯滿目。深夜於陽明山公園中見青年男女持IKEA風燭燈罩燃燭夜遊賞櫻,無須大驚小怪,疑遇狐仙。
我便看過。
至於「杵歌」存不存在於現代?合不合時宜?
當然存在。邵族婦女歌舞「杵歌」,是日月潭表演項目。
至於是否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如清晨搗麻糬販售?或原作「杵歌」所涵意義?
這我不知,清晨三四點守在藍紫色的湖畔等待光影變化,沒注意。
若今日台灣各風景區,最惱人的聲音莫過於卡拉OK噪音或騎馬舞,即便躲到杉林溪內亦無所遁逃。
若將「卡拉」、「電音」等書入詩中以符時代潮流,呃,不讀也罷。
今人讀詩,若如此不求甚解,見影開槍,則早執第五句向警察機關告發作者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