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近體詩,不必搞得那麼複雜。
幾個建議:
(一)盡量不要自創「詞語」,或隨意亂用「成語」,然後再加上「自己的解釋」。
(二)近體詩中的「律詩」有很重要的一個格律叫作「對仗」,即三四句、五六句中相對位置的「字詞」,詞性要對稱、意義要對偶。
(三)請用心去讀懂【笠翁對韻】,那是清代大戲曲家李漁編寫的,雖是給入小學的蒙童所讀,但對學詩者搞懂「對仗」有很大的幫助。也是學習「語音、修辭的訓練,是掌握對偶技巧、聲韻格律的啟蒙讀物」。
【笠翁對韻】:
http://web2.tcssh.tc.edu.tw/school/guowenke/books/dlwang/new_page_19.htm(四)近體詩最重要的是文字要曉暢通達,最起碼的要做到通順、明白;這一點在你的文字裡看不到。
(五)寫詩、組字詞,不是「自圓其說」就可「自欺欺人」;這一點即便自詡無敵天下,實際上是寸步難行。
思禹 寫:春吟小龍癸巳
龍馭壬辰循甲子 , 蛇弓癸巳顯華乾。
春彤攜福臨雙喜 , 太旦煙篁舊歲零。
蟠昊會仙朝又至 , 人間廟事拜新年。
鄉閭豐慶家家足 , 宗稷安平兆兆圓。
思禹 筆
首句「馭壬辰循甲子」六字完全是浪費字,不用亦無害。「辰年」那年不屬「龍」?那一個「紀年」不是按天干、地支順序排的?
次句「蛇弓」自創詞語+「癸巳」,生澀不通;勉強解作「蛇蟠身(在癸巳年)」等同贅語。「華乾」又是自創的詞語,費解、不知所云。
頷聯又犯了同樣老毛病!
「春彤」、「太旦」又是自創的詞語;不知所云。
「煙篁」又是隨興組合文字,只要是冒煙的鞭炮都叫做「煙篁」?現在的鞭炮長得也不像竹子。只是因為此處要用到平聲的字詞,所以鞭炮會冒「煙」、發火,「篁」就是「竹」,所以將仄聲「爆竹」改成平聲「煙篁」;中文修辭不是這樣隨自己喜好就可以改所欲為。
唐‧皇甫松〈大隱賦〉:「移風桂於嶺頭,種煙篁於澗裏。」總不能解釋成唐代人便懂得在田裏、水澗邊「種爆竹」來賣、貼補家用?
《平水韻》收「零」字入【下平一先】韻,不代表那個「零」字就是人們平常習慣用的數字「零」或其相關意義(如:零落、凋零)。《廣韻》釋「零」字作「落賢切」時,讀作「憐」;《廣韻》:「先零,西羌也。」《漢書‧趙充國傳》:「先零豪言,願時渡湟水北。」《註》零,音「憐」。
這種「撿到籃子裏的就是菜」的押韻方法,就叫作「
湊韻」。
三句「攜」、「臨」兩字是動詞,對句相對應的兩個字「煙」、「舊」完全不對;這是徹底根本不懂「對仗」,也不願去弄懂《笠翁對韻》在講什麼。
頸聯亦同。
「蟠昊」又是自創詞語,「會仙」不對「廟事」,「朝又至」與「拜新年」是牛頭不對馬嘴。「至」是動詞,「年」是「名詞」。
末句「兆兆圓」不知強作何解?
誠懇建議:
若對近體詩有興趣,閉門造車從網路上學不到正確的東西。
學了若干年,寫了很多,與其在「不通、不通」的苦海裏打轉而不得出,不如移駕至【新秀鍛鍊場】去試試身手,那邊有得獎名師與國學高手,且態度和藹願意循循善誘給予建議,不出幾月,當可寫出通暢典雅的文章。
叫網上讀者要讀懂你寫出來的文字,還得備妥字典或隨時得用Google去查東西,不是一件很累人的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