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網有人說起詩要起承轉合.我即時鍵了如下一首:
林泉聽咽泣,花影月孤清.
枯樹枝椏亂,鳥啼三兩聲.
這只是一個場景,并無起承轉合,是詩嗎?誰可告訴我.
李凡 寫:在他網有人說起詩要起承轉合.我即時鍵了如下一首:
林泉聽咽泣,花影月孤清.
枯樹枝椏亂,鳥啼三兩聲.
這只是一個場景,并無起承轉合,是詩嗎?誰可告訴我.
楚狂 寫:李凡 寫:在他網有人說起詩要起承轉合.我即時鍵了如下一首:
林泉聽咽泣,花影月孤清.
枯樹枝椏亂,鳥啼三兩聲.
這只是一個場景,并無起承轉合,是詩嗎?誰可告訴我.
當然是詩,有冬烘教其徒只要四句平仄合律、押韻,就是詩。
雅集中很多人,寫五、七言絕句都如此。更不喜歡他人指評,隨口回一句:「那很好不用改、就如此。」
不過隨手用手機拍一個街景,上傳FB了事而已。然後就有很多人按讚,不知所以。
觸景而不生情,用再多文字,只不過鋪陳一層薄紗,揭開後無物。
自己都無動於衷了,那能「動人」?
李凡 詞長大度,我不是來瞎扯淡、抬槓,也不是譏諷你即時鍵出來的20個字。
實問實答。
若不喜歡直語,發個簡訊,回頭立刪。
(紅色字體那一段,只限絕句。律詩字多,多能兼顧。)
嗥月者 寫:凡兄好﹗起承轉合或很多人認為是一種模式﹐我卻不為然。因為當中是經過前人從千變萬化中取來的。
古人對教與學當然在心﹐但創作卻不會比明﹑清或現代的人少。不然就不會有盛唐和南北宋之出現。
對我來言﹐起承轉合是一種極能發揮及掌握的動作及空間表現。就像打藍球來譬喻﹐所謂投籃﹐可以拋球而入(謂拋大石式)﹐
可以推球而入(手持球於胸前推出)﹐可以投球而入(傳統舉球於頭上投出)﹐何以投球者眾而且是總有表現者多﹖關鍵就在這裡﹐
因為那拋物線而形成之準確及穩健。當然﹐若果能以拋大石式或平推式而成就者﹐也是大成。不過﹐到現在最出色投射者﹐
都是以傳統式而居之。起承轉合﹐就是可以掌握當中要領﹐有較大空間而又極其掌握﹐更能導讀者於其內。不過﹐總有異能之
士﹐我在美就接觸過一位以拋大石式投籃﹐要他傳統式投射就沒那麼准繩﹐但拋大石式始終不及傳統的所謂精準。
如果作品能得境界﹐讓讀者感受﹐就夠了。至於形式或表達方法﹐就是個人的取向。創作是自由的﹐但太過偏離就變得荒了些。
雖然是同一形式去走﹐但外邊是千峰萬嶺﹐我們能達一峰就不枉了。
小弟之愚見也。
李凡 寫:在他網有人說起詩要起承轉合.我即時鍵了如下一首:
林泉聽咽泣,花影月孤清.
枯樹枝椏亂,鳥啼三兩聲.
這只是一個場景,并無起承轉合,是詩嗎?誰可告訴我.
練習生 寫:李凡 寫:在他網有人說起詩要起承轉合.我即時鍵了如下一首:
林泉聽咽泣,花影月孤清.
枯樹枝椏亂,鳥啼三兩聲.
這只是一個場景,并無起承轉合,是詩嗎?誰可告訴我.
凡兄:問好>以下淺見.若有逆耳請勿怪罪.
1詩之發端有引事起,就題起,或對景興起,或比起>您認為您首句[林泉聽咽泣]是屬何?
聽咽泣>誰?飄飄?或........
2次句[花影月孤清],緊接起句之立意,或寫景,或抒情,您認為可有關乎題旨,一氣貫注?
有花有影有您有月何來孤清?是心境或........
3轉句[枯樹枝椏亂]也是描景>是進一步轉>抑或擴轉?這場景的變化引導讀者的視線急欲知結果您以為有符合[俯仰上下,照顧前後]之效應?欲表達得是....
4結句[鳥啼三兩聲]是收束?是放開一步?是宕出遠神?是就本位收住?是辭意俱盡?或是辭盡意不盡?抑或是辭意俱不盡?三兩聲是五聲?為何不敢再啼?怕被您吃掉?![]()
前賢云:起承轉合,不為無法,但不可泥...>詩之章法須嚴明合題旨>所以敢問此詩詩題為何?或曰〔無題〕誠然:詩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鏡花,勿泥其跡可也。
綜合以上這只是一個場景,并無起承轉合,晚不以為然
但是否為詩>相信自己吧>至於詩的好壞人人解讀亦不同>晚的淺見原作結語弱了些.
若對調則我喜歡>枯樹枝椏亂,鳥啼三兩聲;林泉聽咽泣,花影月孤清.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0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