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

古典詩創作發表區﹐所有作品須合於古典詩格律﹐以採用平水韻為準。

版主: 維仁, 李微謙, 逄乙先生, 卞思

城隍

文章思禹 » 2013-01-27 11:58 PM

城 隍

九鼎分州御兆員 , 三官八蜡祭豐田。
庸居堅壁屏城護 , 水浚濠池溝塹沿。
天子典封神主域 , 陰陽權判自隍賢。
太清昊宇頭三尺 , 善惡分明不可偏。


思禹 筆
農曆壬辰年(龍) 十二月十六日

---------------------------------------------
注釋:
格式:七律。韻:一先(員田沿賢偏)。
「城隍」一般認為是由上古皇帝所祭祀的「水庸神」演化而來,據說「水」就是隍,「庸」就是城,祭水庸即是祭城隍,是為祭城隍之始。
歷經幾千年的演變,逐漸成為各個城市的守護神。
禮記有載:「天子大蜡八,水庸居其七」,也就是說天子所舉行的大祭典有八種,其中「水庸」排第七位。
城隍的觀念源自道教,其後與儒教結合相互影響。最早記載城隍的是《周易》:「城復於隍,勿用師」。
明代,對於城隍尤為崇信,祭祀制度更加完備,可以說是祭城隍的最高潮。
明太祖朱元璋篤信城隍,認為城隍既為陰界地方官,其官等、轄境應與陽世行政官署相仿,乃以皇帝身分大加敕封天下城隍。
縣以上分級設城隍(京師、府、州、縣四級城隍),縣以下不設城隍,由土地公來管理。
城隍在明清以後,成為一個神的官職,類似於人間的知事,而不是單一的一尊神明。
各地的城隍由不同的人出任,甚至是由當地的老百姓自行選出,選擇的標準大抵是「正直聰明」的歷史人物。
城隍的職能 : 1.守護神:守護城池、國家。 2.司法神:主管生人亡靈、獎善罰惡、生死禍福和增進幸福利益等。
註:道教認為天官大帝為(堯),與地官大帝(舜)、水官大帝(禹),合稱三官大帝。

音樂:廟會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GQ8rgpxgLo
最後由 思禹 於 2013-02-01 12:33 P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思禹
會員
 
文章: 57
註冊時間: 2011-07-23 05:02 AM

Re: 城隍

文章楚狂 » 2013-01-28 08:28 AM

思禹 寫:城 隍
九鼎分州御兆員 , 三官八蠟祭豐田。
庸居堅壁屏城護 , 水浚濠池溝塹沿。
天子典封神主域 , 陰陽權判自隍賢。
太清昊宇頭三尺 , 善惡分明不可偏。

思禹 筆
農曆壬辰年(龍) 十二月十六日

---------------------------------------------
注釋:
格式:七律。韻:一先(員田沿賢偏)。
「城隍」一般認為是由上古皇帝所祭祀的「水庸神」演化而來,據說「水」就是隍,「庸」就是城,祭水庸即是祭城隍,是為祭城隍之始。
歷經幾千年的演變,逐漸成為各個城市的守護神。
禮記有載:「天子大蠟八,水庸居其七」,也就是說天子所舉行的大祭典有八種,其中「水庸」排第七位。
城隍的觀念源自道教,其後與儒教結合相互影響。最早記載城隍的是《周易》:「城復於隍,勿用師」。
明代,對於城隍尤為崇信,祭祀制度更加完備,可以說是祭城隍的最高潮。
明太祖朱元璋篤信城隍,認為城隍既為陰界地方官,其官等、轄境應與陽世行政官署相仿,乃以皇帝身分大加敕封天下城隍。
縣以上分級設城隍,縣以下不設城隍,由土地公來管理。
城隍在明清以後,成為一個神的官職,類似於人間的知事,而不是單一的一尊神明。
各地的城隍由不同的人出任,甚至是由當地的老百姓自行選出,選擇的標準大抵是「正直聰明」的歷史人物。
城隍的職能 : 1.守護神:守護城池、國家。 2.司法神:主管生人亡靈、獎善罰惡、生死禍福和增進幸福利益等。
註:道教認為天官大帝為堯,與地官大帝(舜)、水官大帝(禹),合稱三官大帝。


用再多的自我註解,也無法將自創的艱詞澀語解釋得通。
七律無須寫得如此晦澀不明,只須將蕪枝蔓節去除掉,再推敲每個字詞是否曉暢通達即可。用太多自己都覺得別人可能看不懂的自創、自組詞語,還得用更多於56個字的注釋去解說自己的「創作」希望別人能懂,那甘脆在七言56個字後再創作一篇同樣題目的「散文」不是更直接、妥當?

首句:「御兆員」便不知所云,統御上兆的人員?

次句:網路上找來的東西,無法分辨對錯,又自己隨興亂改,那就慘不忍睹。什麼叫做「八蠟」?八種「蠟」燭?還是「蜂蠟」?更與「臘八」無關。
「八蜡」就是「八蜡」,還以為是搞完文革之後,簡單的字就得多添幾個筆劃改寫成「繁體」字,才顯得博學。而且「蜡」本音「ㄓㄚˋ」(zha4,乍),不讀作「ㄌㄚˋ」(la4,臘),指八種周代田事完畢後官方祀典所祭拜的「八種神明」:先嗇、司嗇、農、郵表畷、貓虎、坊、水庸、昆蟲。《禮記‧郊特牲》:「八蜡以祀四方。四方年不順成,八蜡不通,以謹民財也。」中國各地方志,縣治所在多設有「八蜡廟」,即祀典之所在。京劇亦有同名劇目,敘清代《施公案》黃天霸、竇虎故事。

頷聯:「屏城護」不是很通順,對仗「溝塹沿」更是不通。這兩句因為你沒用「白話文」解釋,所以看不懂;不過應該是我太駑鈍的關係。

頸聯:「天子典封神主域 , 陰陽權判自隍賢。」更是不管對仗,一個「天子」不對兩個「陰陽」,「神主域」完全不對「自隍賢」,「自隍賢」三字更是不通。因此「賢」字可能是湊韻腳,臨時拉來與「域」字作對的。

七句「太清昊宇頭三尺」大概是從從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改來的,但改成這樣便是簡單的變複雜了。「太清」當然是指天空或天理,如按道家說法為道德天尊所居,其境在玉清﹑上清之上。晉‧葛洪《抱朴子》:「上昇四十里,名為太清,太清之中,其氣甚剛,能勝人也。」「頭三尺」便有太清,真僊人也;那「後三尺」呢?

結句「善惡分明不可偏」,這篇創作應當是在稱頌城隍老爺,但這一句讀來像是在告誡他「不可偏」?

近體詩,最重要的先寫「通順」;做到這一地步,再去逞技炫能。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Re: 城隍

文章思禹 » 2013-02-01 12:29 PM

回覆 楚狂 詞長的問題 :
御兆員 : 兆員 即兆民 ...此即百姓 引證參考 漢典
古稱天子之民,後泛指眾民,百姓。
《書·呂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禮記·月令》:“﹝孟春之月﹞命相布德和令,行慶施惠,下及兆民。” 鄭玄注: 天子曰兆民。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祝盟》:兆民所仰,美報興焉。
宋范仲淹《堯舜率天下以仁賦》:故得兆民就日,萬國慕羶。”《水滸傳》第七六回:“擒拿眾賊,以安兆民。
因詩詞韻聲 ,所以,改用 [兆員] , 應可達意 , 亦不違 老祖宗的六書 用字法吧 ?
蜡與蠟 為通用字, 敝人不察疏忽了! 漢典及教育部字典 此字 ㄓㄚˋ 音時 , 只能用 蜡 , 的確 ! 網路有些文章都用了 蠟 字 , 謝謝詞長的指正!
庸居堅壁屏城護 ,水浚濠池溝塹沿。頷聯對句 主要在解釋 城隍由來之用意(水庸神) , 因詞句對仗關係 用 庸 與 水 !
庸居堅壁 用 屏城護 形容 , 水浚濠池 用 溝塹沿 描述, 屏城 / 溝塹 均有護城之意 , 但如此用 似乎 有重構 [護] 之意, 修辭 不是完美!
加上 偶句押韻的問題 ,在不影響對仗及詞意 ,所以用 沿字 。 應無不妥吧? --- 如果詞兄之意 只在解釋 屏城護 ,那只能說 屏 是 形容詞 / 護 是 動詞
同理 溝塹沿 。
天子典封神主域 , 陰陽權判自隍賢。頸聯之意! 不知 詞兄 可否看下文(注釋)解釋? 中國到了宋代,祭祀城隍列入國家祀典 ..到了明朝 更達高潮, 明太祖更冊封京師、府、州、縣四級城隍!
天子典封 在於人間(皇帝權責) 神主域 -> 京師、府、州、縣四級城隍 。
陰陽權判 在於冥界(神明) 自隍賢 -> 各地的城隍由不同的人出任,甚至是由當地的老百姓自行選出,選擇的標準大抵是「正直聰明」的歷史人物。
天子典封 對仗 陰陽權判 應無不可! 神主域 是職位 自隍賢 是 人選(已逝的賢德)。

太清昊宇頭三尺 , 善惡分明不可偏。 尾聯 詞兄所言沒錯! 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改來的 , 中國自古 天地人 三才即天道、人道、地道。
人為天地所生! 腳踩地 , 頭頂天 。 太清昊宇 代表 天 , 用太字 即 大之極(最重要之意)! 例 太極 .太息(生命的呼吸) ...等。
太清 有 青天 之意! 此句用來 強調下一句 善惡分明不可偏(不知怎麼形容? 較貼切為 城隍爺說:善惡分明不可偏! ) .. 用來警世之用!非對城隍不敬!
詩歌最大用意是通俗又不失文雅即可! 我想這首[城隍]應為通俗! 並無艱詞澀語 , 所謂 [艱詞澀語 ] 只是多了去了解城隍的由來及歷代城隍的演變!,讀者可能要做點功課!google 一下 城隍 !
吟詩 不是只有歌賦語詞!更高的修養透過詩歌(就像民謠!)寓教,讓文化傳承下去! -- 不過! 詩的格律限縮了語詞的靈活度! 不是每首都可讓人滿意及親和! 還需更多的粹煉!
雖然,詞長語詞犀利!毫不留情! Anyway! 還是謝謝指教!
註: 中國自古以農立國 , 禮記有載:「天子大蜡八,水庸居其七」 八蜡 主要祭祀 為農事-種田(稻,麥,玉米,高粱...等)。
思禹
會員
 
文章: 57
註冊時間: 2011-07-23 05:02 AM

Re: 城隍

文章楚狂 » 2013-02-01 01:30 PM

請你用網路查查,【笠翁對韻】在講什麼。
不過這也不是今年才叫你去讀、看的;看了你就會知道什麼叫「對仗」。

不懂「對仗」,用大堆贅詞廢語堆砌成句56個字,那不叫七言「律詩」。
如果不肯死心,還要繼續寫你自己所謂的「詩」,那下回貼作品時,請只貼【題目】+56個字就好了。不用再寫近千上萬字的注釋。
讀起來很累!

不想弄懂什麼叫「對仗」,寫一大堆自己還得用上百近千的白話文解說前面的韻文,那不叫詩。
學詩,如果沒有天分,又不肯下苦功去學,更把別人指點的「明路」視作耳邊風,建議趁早改行,這是一條苦路。

唐‧盧延讓〈苦吟〉前四句:「莫話詩中事,詩中難更無。吟安一箇字,撚斷數莖鬚。 」
回頭是岸!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Re: 城隍

文章樂齋 » 2013-02-01 01:35 PM

思禹 寫:詩的格律限縮了語詞的靈活度!

別的先不提。詞長這句話恕我無法認同。
我自知我的詩作用詞並不靈活,但我不以為這是詩的格律使然,
而是因為我的才學不足,否則世間怎會有這麼多合乎格律的好詩?
<悅讀幽夢影十分鐘>,五南出版社,2013/05/25
樂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2114
註冊時間: 2004-01-17 08:54 PM
來自: 樂齋


回到 詩薈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Bing [Bot] 和 17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