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儒 寫:風雲 寫:孔捷生 寫:自來名士出江左,復見不臣生嶺南。
歲蝕髭髯無骨換,義存里巷有肩擔。
得浮大白休長嘯,待草狂蛇代闊談。
誰報新符開舜曆,翻彈夢絮續沉酣。
「得浮大白休長嘯,待草狂蛇代闊談。」極賞此二句!
問好孔詞長。
也有同感,這兩句極佳,但國語我不太靈光,用廣東話讀“待”和“代”都是同音。所以我讀到這句時覺得有些不順。
「待」、「代」兩字在國語(普通話)裏都作四聲「ㄉㄞˋ」;但在《平水韻)裏卻分屬【上聲10賄‧待】、【去聲11隊‧代】,且都是獨用字無其他韻部,聲調上稍有不同。
不改已行,要改也可以,將「待」字換成【入聲2沃】的「欲」字即可,意思近同。
另外,【上聲4紙‧擬】也是意思近同的字。
在用字感覺上,「欲」字和「擬」字都是「主動、動態」觀點,「欲」字語氣強於「擬」字;「待」字則是「被動、靜態」觀點語氣。
清‧董文煥《聲調四譜》提到一個觀點:
唐律高處在句中四聲遞用。朱彝尊氏謂老杜律詩單句,句腳必上、去、入皆全,今考盛唐初諸家皆然,不獨少陵且不獨句腳為然。即
本句亦無三聲複用者。故能氣象雄闊,俯視一世,高下咸宜,令人讀之音節鏗鏘,有抑揚頓挫之妙,間有末句三聲偶不具者,而
上去、去入、入上句必相間,乃為入式。否則犯上尾矣。
這個論述與方法是相當嚴謹。
若七言句求「四聲俱全」(非僅韻腳四聲遞用),「上去、去入、入上句必相間」,孔詞長句「待草狂蛇代闊談」聲調作「上上平平去入平」,當可求完備易「待」字為「欲」使聲調作「
入上平平
去入平」,讓仄聲調「上去入」三聲不複用(即同聲相連或相同組合在句中重複使用)。
唐人不僅是七律四聲遞用,連七絕亦有求上去入三仄聲在同一句中俱全且不複用者,平聲韻腳亦陰陽相間(這一論述,明末清初的屈大均便作此主張);
最佳的例子如:
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
上平平
去入平(韻腳:陽平)。
平明送客楚山孤。→平平
去入上平平(韻腳:陰平)。
洛陽親友如相問,→
入平平
上平平
去(三句不押韻),
一片冰心在玉壺。→
入去平平
上入平(韻腳:陽平)。
【註】
「在」字,分別歸入【上聲10賄」和【去聲11隊】。
【上聲10賄】之「在」為「存也、居也、察也」之意;如唐‧徐振〈雷塘〉七律第五句「詩名佔得風流在」、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七絕第四句「一片冰心在玉壺」之「在」為「存也、居也」之意,作【上聲10賄】用。
【去聲11隊】之「在」為「所在」之意;老杜〈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七律第三句「卻看妻子愁何在」、唐‧劉禹錫〈再經故元九相公宅池上作〉五律第七句「六尺孤安在」之「在」為「所在」之意,作【去聲11隊】用。(何在、安在,即「在何處」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