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楚狂 » 2012-11-20 08:19 AM
〈改元〉原詩可不用改,若有聲調上的小瑕,不掩瑛瑜之輝。
清人有更上一層樓的見解:
清‧董文渙《聲調四譜》有謂「四聲遞用」:
「唐律高處在句中四聲遞用。朱彝尊氏謂老杜律詩單句,句腳必上、去、入皆全,今考盛唐初諸家皆然,不獨少陵且不獨句腳為然。即本句亦無三聲複用者。故能氣象雄闊,俯視一世,高下咸宜,令人讀之音節鏗鏘,有抑揚頓挫之妙,間有末句三聲偶不具者,而上去、去入、入上句必相間,乃為入式。」
網路上可查考到有關「四聲遞用」一詞,可參考。
七律若首句入韻,則單數句末字「平上去入」四聲俱全;如《唐詩三百首》中收:
唐‧崔曙〈九月登望仙臺呈劉明府〉
漢文皇帝有高臺(平),此日登臨曙色開。
三晉雲山皆北向(去),二陵風雨自東來。
關門令尹誰能識(入),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尋彭澤宰(上),陶然共醉菊花杯。
唐‧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平)?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入),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去),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上),長使英雄淚滿襟。
單舉兩首,請參考。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