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楚狂 » 2012-09-20 10:50 AM
〈東海近事〉首句:「不用兵」之「不」為句首或句中之「否定語氣」,非句末「未定語氣」,故只作仄用。今國語或普通話雖讀如二聲「鯱」(bu2, 「ㄅㄨˊ」)或四聲「部」(bu4, 「ㄅㄨˋ」),在作為否定語氣用時,近體詩韻只作「仄聲」用(有上去入三個聲調)。
如:
白居易〈紫陽花〉
何年植向仙壇上,早晚移栽到梵家。 雖在人間人不識,與君名作紫陽花。
元稹〈任醉〉
本怕酒醒渾不飲,因君相勸覺情來。殷勤滿酌從聽醉,乍可欲醒還一杯。
註:首句、末句「醒」字平讀始合律。
----------------------------------------------------------------------------------------------------------------------------------------------------
【不】字用作「平讀」時,只用在「語尾」,為「未定語氣之『語尾詞』」。既然用在「語尾」,便與其後接不接「仄聲字」無關,畢竟「語尾」已無字詞可接了。
另《康熙字典》收平聲「夫不」,䳡也。亦作鳺鴀。《爾雅‧釋鳥》;「䳡其鳺鴀。」《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䳕鳩。
【不】字作「未定之『語尾詞』」用時,《廣韻》作「甫鳩切」,《集韻》作「方鳩切」,音讀如「浮」,入【下平十一尤】韻。
詩例頗多,如:
晉‧陶潛〈遊斜川〉
開歲倏五日,吾生行歸休。念之動中懷,及辰為茲遊。
氣和天惟澄,班坐依遠流。弱湍馳文魴,閒谷矯鳴鷗。
迥擇散遊目,緬然睇曾丘。雖微九重秀,顧瞻無匹儔。
提壺接賓侶,引滿更獻酬。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
中觴縱遙情,忘彼千載憂。且極今朝樂,明日非所求。
唐代近體詩則有:
唐‧劉禹錫〈和令狐相公言懷寄河中楊少尹〉
章句慚非第一流,世間才子昔陪游。吳宮已歎芙蓉死,邊月空悲蘆管秋。
任向洛陽稱傲吏,苦教河上領諸侯。石渠甘對圖書老,關外楊公安穩不?
唐‧白居易〈夢微之〉
夜來攜手夢同遊,晨起盈巾淚莫收。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陽草樹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阿衛韓郎相次去,夜臺茫昧得知不?
宋代則有:
宋‧黃庭堅〈次韻寄藍六在廣陵〉
聖學相期滄海頭,當時各倚富春秋。班揚文字初無意,滕薛功名自不優。
焦尾朱弦非眾聽,南山白石使人愁。傳聲為向揚州問,相憶猶能把酒不?
宋‧陸游〈題湖邊旗亭〉
春色初回杜若洲,佳人又典鷫鸘裘。八千里外狂漁父,五百年前舊酒樓。
渡口遠山顰翠黛,天邊新月掛瓊鉤。回頭笑向紅塵說,也有閒愁到此不?
網上有人不識此【不】字平讀之意,以為此用法「出律」或「無意義」,少見多怪。
詩例非常多!唐、宋兩代各舉二例。
手頭上正在編寫一些一字多音、古今詩韻讀音相異的詩例,故隨手貼上。
----------------------------------------------------------------------------------------------------------------------------------------------------
另,
關於「孤平」已如二樓所述及所舉詩例,不論單偶句,只要是近體詩押用平聲韻的句子,皆避「孤平」。
五言入韻句的第二字,要計較是否犯「孤平」(如:仄平仄仄平):但七言入韻句的第二字,可不計孤平。以首字離韻腳太遠,不中用的。
七言句是五言句的擴充,在五言句的「頭節」上再加兩個字做「頂節」,故要計較的是七言入韻句的「頭節」的第二字(即七言句第四字若平聲則不可落單)。(註:兩字一個音節,至於「腳節」,當然只有一個字。)
像《唐詩三百首》裏七律押韻句,第二個字的平聲字被兩個仄聲字所夾者至少有三例,均不計入「孤平」:
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四第六句(入韻句)「歲時伏臘走村翁」。
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五第六句(入韻句)「指揮若定失蕭曹」。
李商隱〈錦瑟〉次句(入韻句):「一絃一柱思華年」。(「思」字去讀。)
故,〈東海近事〉次句若用:「老王故智◎◎◎」,「王」字在七言入韻句第二字,雖被「老」與「故」字所夾,亦不算「孤平」。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