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金陵圖───讀史三首之三

古典詩創作發表區﹐所有作品須合於古典詩格律﹐以採用平水韻為準。

版主: 維仁, 李微謙, 逄乙先生, 卞思

文章楚狂 » 2012-02-10 10:45 AM

風雲 寫:先向楚狂詞長拜個晚年!
淺見以為頷聯的新舊二字重出相對效果似乎不大。


風雲 寫:多謝詞長解說,敝人的確不知「舊院」也可當專有名詞,思考多日,或是敝人駑鈍,仍覺第二個「舊」字略微累贅。



關於拙作〈金陵圖〉頷聯:「從來舊院追歡舊,每到新亭對泣新。」
用金陵(南京)兩個地名:「舊院」對「新亭」,是個人特意對仗,寫得不甚俐落,乃生疑義。

至於拙作的第二個「」是「依舊」之意,第二個「」乃「翻新」之解。
在唐、宋詩人的創作裏,以「新」對「舊」這種鮮明的反差對仗,尚蠻多見的。
(當然,鄙人舉這幾例不是在論辯說「舊」字可不可以對「新」字。)
例如:

例一(出現在首聯):
卷200_76唐‧岑參〈故河南尹岐國公贈工部尚書蘇公挽歌〉二首其一
河尹恩榮,尚書寵贈。一門傳畫戟,幾世駕朱輪。
夜色何時曉,泉台不復春。唯余朝服在,金印已生塵。
【註】次句「尚書寵贈新」之「書」,「疑」犯孤平。
說「疑」的原因,「尚」字收入「去聲23漾」;但《全唐詩》中有許多例「尚書」似乎讀作「常書」,其中包含許多名人、大家的詩作。
故:存疑。
因為「孤平」不是此篇討論中心議題,故不佔篇幅;有空、有興趣,改天再聊。

例二(出現在頷聯):
卷543_2唐‧喻鳧〈元日即事〉
斂板賀交親,稱觴詎有巡。年光悲擲,景色喜呈
水柳煙中重,山梅雪後真。不知將白髮,何以度青春。

例三(出現在頷聯):
宋‧梅堯臣〈和范景仁王景彝殿中雜題三十八首並次韻其十二詩癖〉
人間詩癖勝錢癖,搜索肝脾過幾春。囊橐無嫌貧似,風騷有喜句多
但將苦意摩層宙,莫計終窮涉暮津。試看一生銅臭者,羨他登第亦何頻。

例四(出現在頸聯):
宋‧劉克莊〈再次竹溪韻〉三首其一
小詞落拓逼希真,未典春衣未是貧。窮肯磷緇久幽操,老猶熏沐不貲身。
營巢燕熟飛來,脫褲禽癡喚著。蜀口塵清江浪白,息頭重作太平人。

例五(出現在末聯):
宋‧方回〈晚雜書〉三十首 其二
三月三十日,唐有窮詩人。惜春不肯舍,共坐夜達晨。
此得守風意,事愚意已神。寸陰以分計,一分直千囷。
竊慮假寐頃,倏忽失我春。今此九月晦,虛叟尤酸辛。
搖落始云悲,回首忽復陳。詎忍棄菊,遽喜迎梅


拙作用「從來舊院追歡舊」對「每到新亭對泣新」,除了以特有的「地名」對「地名」,亦藉前朝(或現世)耽於歡樂昧於局勢(君臣民渾噩依舊),對比於坐致陸沉之悲(歷史重演、翻新)。
因為頷聯有了第三四字的「地名」特意對仗,方有第七字的重出對仗。


筆力未到,請海涵!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文章李凡 » 2012-02-10 12:54 PM

從來舊院追歡舊,每到新亭對泣新.
自覺此聯頗好.在下不以專用名詞或地名視之,而以樓主之前朝解之.
另,在下亦以倒裝觀之:舊歡對新泣.亦妙.
平凡丹藥維他命;
薄命紅顏怨李凡.
李凡
會員
 
文章: 5043
註冊時間: 2002-02-26 01:58 PM

文章風雲 » 2012-02-11 08:43 AM

敬邀楚狂詞長.四年級詞長和李凡詞長參加雅集十週年慶:

http://www.poetrys.org/phpbb/viewtopic. ... 440#144440
莫道螢光小,猶懷照夜心。
白雲齋
風雲
版面管理員
 
文章: 8225
註冊時間: 2002-03-02 11:10 AM
來自: 紫諠谷

文章李凡 » 2012-02-11 04:06 PM

謝謝風雲兄.
前些日子我已回覆驕女未能赴會,甚是遺憾.
但我已請一方兄代轉本人對雅集各位的問候.
平凡丹藥維他命;
薄命紅顏怨李凡.
李凡
會員
 
文章: 5043
註冊時間: 2002-02-26 01:58 PM

文章四年級 » 2012-02-12 08:02 AM

歹勢-----
11日有兄弟會聚餐---跑不開---- :oops:
四年級
會員
 
文章: 1926
註冊時間: 2008-09-25 09:54 PM

文章楚狂 » 2012-02-12 08:22 PM

抱歉!
與家族成員出遊、餐聚,無法參加。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Re: 關於【舊院】

文章南郭友 » 2012-02-16 02:04 PM

 
 
增長見識,謝謝。

岔開一筆 ──

楚狂 寫:
手中正好有一本三民書局出版的(清)孔尚任《桃花扇》,可供參考。
 
如:

清‧孔尚任《桃花扇‧第23齣‧寄扇》中寫到:
(旦扮李香君)唱段〈碧玉簫〉:「揮灑銀毫,舊句他知道;點染紅,新畫你收著。便面小,血心腸一萬條;手帕兒包,頭繩兒繞,抵過錦字書多少。」



網上資料:

〈碧玉簫〉
雙調曲牌,小令兼用。首四句作兩排。定格句式為四五、四五、三五、三三、一五,九句九韻。第九句一字偶有減去者。

若據此說,「麼」字應是誤植:

揮灑銀 (四豪)
舊句他知 (十九皓)
點染紅 ( ,屬【二簫】,紅么,骰子紅色那一點,此處借指桃花;屬【五歌】,或涉出韻;應是出版者 手「痕」之誤)
新畫你收 (?)
便面 (十七篠)
血心腸一萬 (二簫)
手帕兒 (三肴)
頭繩兒 (十七篠)
抵過錦字書多 (十七篠)

剩下的問題是第六句的「着」(著)字,似乎與上列各韻部並不通押,懇請諸位詞長賜教。 
 

 
南郭友
會員
 
文章: 56
註冊時間: 2004-11-16 06:10 PM

文章楚狂 » 2012-02-16 06:07 PM

汗顏!

書本上寫的是:「揮灑銀毫,舊句他知道;點染紅,新畫你收著。便面小,血心腸一萬條;手帕兒包,頭繩兒繞,抵過錦字書多少。」


紅么」指的是香君血濺扇面如桃花花瓣的「紅點」),楊文驄(龍友)就著血跡點染添色枝葉成 「桃花扇」(得名)而來的。(枝葉的綠色係用草汁;因此楊文驄(末)、蘇崑生(淨)一搭一唱道:「葉分芳草綠,花借美人紅。」)

只怪末學太過懶慢,有書拿著懶得抄寫,直接上網抓資料貼上去,那個「麼」字就是「么」字「簡繁亂轉」的結果。

至於「便面」係指團扇,「便」於遮「面」,故云「便面」。

韻腳為:毫、道、么、著(ㄓㄠˊ)、小、條、包、繞、少,等九字,合於元‧周德清《中原音韻》十九部的第十一部(蕭、豪)要求。押韻分平、上、去,「入聲」派入平、上、去三聲。用韻特點為:平仄通押,不避重韻,一韻到底。(「蕭、豪」聲韻的分部,另有他本歸入第八部)

」字,便是「入聲作平聲用」。
「著」字作「副詞」用,意為「適好、妥當」,唸「ㄓㄠˊ」。

見笑!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文章南郭友 » 2012-02-17 01:47 AM

 
 
謝謝詞長解說。

最初在下也考慮過「著」是以入代平,但認為 一樣,未可應用在韻腳,故有以上提問。

惟經閣下一說,再查看資料,原來是可以通融,再謝~~


 
明‧王驥德 《曲律》  
論曲禁第二十三

※ 韻腳多以入代平。(此類不免,但不許多用。如純用入聲韻,及用在句中者,俱不禁)

http://home.educities.edu.tw/f5101231/f71.html

 
 
南郭友
會員
 
文章: 56
註冊時間: 2004-11-16 06:10 PM

文章楚狂 » 2012-02-20 06:37 PM

李凡 寫:從來舊院追歡舊,每到新亭對泣新.
自覺此聯頗好.在下不以專用名詞或地名視之,而以樓主之前朝解之.
另,在下亦以倒裝觀之:舊歡對新泣.亦妙.


多謝 詞長雅賞!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文章楚狂 » 2012-02-20 07:05 PM

南郭友 寫: 
 
謝謝詞長解說。

最初在下也考慮過「著」是以入代平,但認為 一樣,未可應用在韻腳,故有以上提問。

惟經閣下一說,再查看資料,原來是可以通融,再謝~~


 
明‧王驥德 《曲律》  
論曲禁第二十三

※ 韻腳多以入代平。(此類不免,但不許多用。如純用入聲韻,及用在句中者,俱不禁)

http://home.educities.edu.tw/f5101231/f71.html

 
 


遼、金、元三代,都是北方民族入主中原、主宰天下。
這些北方民族的音樂流傳到內地,便成為當時的主流「流行歌曲」。
當時漢人(狹義)認為這些北方民族音樂為「北鄙殺伐之音」、「武夫馬上之歌」,與漢人原有的燕樂歌詞不叶,因此更為新詞來配合胡樂,便是「曲」。相傳元遺山即為最早「填曲」的人。

遼、金、元三朝,政治活動中心都在北方;元朝時,北方的口語已經沒有「入聲」的聲調,入聲已經派入平、上、去三聲,而平聲尚分「陰、陽」。

北方音樂,既然不叶東南之聲,因此便有「正聲」所依之《中原音韻》制訂。(「正」與「不正」,當然很「政治」。)

北京話做為官話、國語、普通話,為普天下溝通之工具,當然也是「政治」。市場「大小」,就決定「主流」。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上一頁下一頁

回到 詩薈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29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