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楚狂 » 2011-08-19 08:41 AM
藥樓 先生在《古典詩的形式結構》有關〈聲律的拗與救〉中,第130頁寫道:
七言平起出句的定式當作「平平仄仄平平仄」(娟娟戲蝶過閑幔),對句應為「仄仄平平仄仄平」(片片輕鷗下急湍)。如果出句第五字該平而用仄為拗,那麼對句第五字必須改平聲以為補救,其拗救的結果是: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杜甫〈蜀相〉頷聯)
「自」字該平而仄,為拗字;「空」字平聲,所以救上句第五字之仄。
藥樓先生另舉了數例,七律如:
腐儒衰晚謬通籍,退食遲回違寸心。(杜甫〈題省中院壁〉頸聯)
酒闌卻憶十年事,腸斷驪山清路塵。(杜甫〈九日〉尾聯;藥樓書中誤植三字)
另有黃山谷等四例,不一。
七絕如: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一聲玉笛向空盡,月滿驪山宮漏長。(張祜〈華清宮〉)
但,個人讀唐、宋詩,發現幾例:
「晚節漸於詩律細」的老杜在〈恨別〉一詩的首聯即寫到:
洛城一別四千里,胡騎長驅五六年。草木變衰行劍外,兵戈阻絕老江邊。
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雲白日眠。聞道河陽近乘勝,司徒急為破幽燕。
另,
柳宗元在〈別舍弟宗一〉的頷聯也是如此:
零落殘紅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
桂嶺瘴來雲似墨,洞庭春盡水如天。欲知此後相思夢,長在荊門]郢樹煙。
兩宋的詩人如此拗而不救的例子極多,過於唐;例:
蘇軾的七絕〈待月臺〉:
月與高人本有期。挂簷低戶映蛾眉。只從昨夜十分滿,漸覺冰輪出海遲。
黃庭堅的七絕〈寄賀方回〉:
少游醉臥古藤下,誰與愁眉唱一杯。解作江南斷腸句,只今唯有賀方回。
南宋如:
蕭德藻〈次韻傅惟肖〉的頸聯:
竹根蟋蟀太多事,喚得秋來籬落間。又過暑天如許久,未償詩債若為顏。
肝腸與世苦相反,巖壑嗔人不早還。八月放船飛樣去,蘆花叢外數青山。
陸游〈晚泊〉的頷聯:
半世無歸似轉蓬,今年作夢到巴東。身游萬死一生地,路入千峰百嶂中。
鄰舫有時來乞火,叢祠無處不祈風。晚潮又泊淮南岸,落日啼鴉戍堞空。
等等,都是「七言平起出句拗第五字,對句第五字不救」的例子。
因此,對於 卞思 詞長〈蚌母〉一律中,頸聯「一朝名總逐時盡,幾縷痕因刻骨成」,「逐」與「刻」各為「入聲1屋」與「入聲13職」,亦為「拗而不救」,似從宋人體例。
此為末學困惑所在:
七言平起出句拗第五字,是應如 藥樓先生「肯定」的語氣所言:「對句第五字必須改平聲以為補救」?或「可救可不救」?
最後由
楚狂 於 2011-11-20 10:19 P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