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母

古典詩創作發表區﹐所有作品須合於古典詩格律﹐以採用平水韻為準。

版主: 維仁, 李微謙, 逄乙先生, 卞思

蚌母

文章卞思 » 2011-08-13 03:05 AM

蚌母

百年滄海慣無情,淡看風潮送往迎,
世罟爭羅波上月,龍船猶搏浪間鯨,
一朝名總逐時盡,幾縷痕因刻骨成,
懷抱明珠須淚洗,何人歌至夜叉驚?
微雪齋
許借冰心添綠硯,紅梅枝下荷鋤來。
卞思
會員
 
文章: 3518
註冊時間: 2002-02-26 01:18 AM

Re: 蚌母

文章芬陀利 » 2011-08-14 11:47 AM

卞思 寫:蚌母

百年滄海慣無情,淡看風潮送往迎,
世罟爭羅波上月,龍船猶搏浪間鯨,
一朝名總逐時盡,幾縷痕因刻骨成,
懷抱明珠須淚洗,何人歌至夜叉驚?


讀來感覺情韻深刻而迷離
不禁想起李義山錦瑟詩中的"滄海月明珠有
芬陀利
會員
 
文章: 2263
註冊時間: 2002-07-20 09:12 PM

文章卞思 » 2011-08-16 02:46 AM

謝謝芬兄!
確實有些想偷義山這句的詩意,
不過義山詩美多了!
微雪齋
許借冰心添綠硯,紅梅枝下荷鋤來。
卞思
會員
 
文章: 3518
註冊時間: 2002-02-26 01:18 AM

文章楚狂 » 2011-08-17 08:18 AM

問安 卞思 女史!

末學有個疑問,關於頸聯拗救。
讀唐、宋詩,有數例亦作如是,惑矣。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文章嗥月者 » 2011-08-17 06:08 PM

問好姊姊﹗尊作真別出心裁﹗
嗥出天邊月﹐又何如
嗥月者
會員
 
文章: 1619
註冊時間: 2003-07-06 10:14 AM
來自: 美國

文章卞思 » 2011-08-18 07:38 PM

不知楚狂兄所惑為何?

謝謝嗥月兄評點^_^
微雪齋
許借冰心添綠硯,紅梅枝下荷鋤來。
卞思
會員
 
文章: 3518
註冊時間: 2002-02-26 01:18 AM

文章楚狂 » 2011-08-19 08:41 AM

藥樓 先生在《古典詩的形式結構》有關〈聲律的拗與救〉中,第130頁寫道:
七言平起出句的定式當作「平平仄仄平平仄」(娟娟戲蝶過閑幔),對句應為「仄仄平平仄仄平」(片片輕鷗下急湍)。如果出句第五字該平而用仄為拗,那麼對句第五字必須改平聲以為補救,其拗救的結果是: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杜甫〈蜀相〉頷聯)
「自」字該平而仄,為拗字;「空」字平聲,所以救上句第五字之仄。


藥樓先生另舉了數例,七律如:
腐儒衰晚通籍,退食遲回寸心。(杜甫〈題省中院壁〉頸聯)
酒闌卻憶年事,腸斷驪山路塵。(杜甫〈九日〉尾聯;藥樓書中誤植三字)
另有黃山谷等四例,不一。

七絕如:
孤帆遠影空盡,惟見長江際流。(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一聲玉笛空盡,月滿驪山漏長。(張祜〈華清宮〉)


但,個人讀唐、宋詩,發現幾例:
「晚節漸於詩律細」的老杜在〈恨別〉一詩的首聯即寫到:
洛城一別千里,胡騎長驅六年。草木變衰行劍外,兵戈阻絕老江邊。
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雲白日眠。聞道河陽近乘勝,司徒急為破幽燕。

另,
柳宗元在〈別舍弟宗一〉的頷聯也是如此:
零落殘紅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一身去國千里,萬死投荒二年。
桂嶺瘴來雲似墨,洞庭春盡水如天。欲知此後相思夢,長在荊門]郢樹煙。


兩宋的詩人如此拗而不救的例子極多,過於唐;例:
蘇軾的七絕〈待月臺〉:
月與高人本有期。挂簷低戶映蛾眉。只從昨夜分滿,漸覺冰輪海遲。

黃庭堅的七絕〈寄賀方回〉:
少游醉臥藤下,誰與愁眉一杯。解作江南斷腸句,只今唯有賀方回。

南宋如:
蕭德藻〈次韻傅惟肖〉的頸聯:
竹根蟋蟀太多事,喚得秋來籬落間。又過暑天如許久,未償詩債若為顏。
肝腸與世相反,巖壑嗔人早還。八月放船飛樣去,蘆花叢外數青山。

陸游〈晚泊〉的頷聯:
半世無歸似轉蓬,今年作夢到巴東。身游萬死生地,路入千峰嶂中。
鄰舫有時來乞火,叢祠無處不祈風。晚潮又泊淮南岸,落日啼鴉戍堞空。

等等,都是「七言平起出句拗第五字,對句第五字不救」的例子。
因此,對於 卞思 詞長〈蚌母〉一律中,頸聯「一朝名總逐時盡,幾縷痕因刻骨成」,「逐」與「刻」各為「入聲1屋」與「入聲13職」,亦為「拗而不救」,似從宋人體例。

此為末學困惑所在:
七言平起出句拗第五字,是應如 藥樓先生「肯定」的語氣所言:「對句第五字必須改平聲以為補救」?或「可救可不救」?
最後由 楚狂 於 2011-11-20 10:19 P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文章風雲 » 2011-08-19 10:16 AM

若七言出句第五字該平而用仄,則宜於對句第五字改平聲以救之,然亦有不救者。

王力《漢語詩律學》稱此為「乙種拗」,云:「盡可能避免,否則盡可能補救。」,然「到了宋人,雖然對於乙種拗,漸多拗而不救,但仍有些詩人承受了唐人的衣缽,盡可能用救。」
由此可知,唐人對乙種拗是盡量避免或於下句救之,而宋人對此則較為寬鬆。

個人認同乙種拗盡量避免或盡可能補救,但若顧及詩意,找不到更適合的字替代,閒詠詩作亦可不救。(若是比賽作品則不妥)
莫道螢光小,猶懷照夜心。
白雲齋
風雲
版面管理員
 
文章: 8225
註冊時間: 2002-03-02 11:10 AM
來自: 紫諠谷

文章卞思 » 2011-08-19 08:05 PM

原來楚狂兄是指我未按唐律拗救一事。
確實因閒詠的關係,加上多有前例,所以作得隨意了,謝謝指出!

也謝謝風雲兄說明!
微雪齋
許借冰心添綠硯,紅梅枝下荷鋤來。
卞思
會員
 
文章: 3518
註冊時間: 2002-02-26 01:18 AM

文章楚狂 » 2011-08-19 08:56 PM

卞思 詞長誤會了!

楚狂 寫:此為末學困惑所在:
七言平起出句拗第五字,是應如 藥樓先生「肯定」的語氣所言:「對句第五字必須改平聲以為補救」?或「可救可不救」?


我的困惑在於 藥樓的書中是寫「必須救」,但連老杜自己和前舉數例是可救可不救,讀越多越困惑;末學想  詞長精嫻詩律,〈蚌母〉一律亦類宋人體例,是以一直想解開自己心中的疑惑,所以有此一問。
未得  風雲詞長傳掌借功,末學仍困五里霧中,無從指天觸地。


感謝  風雲 詞長精闢且「一刀見血」的快招,令人如食老山人葠,神目清明,豁然開朗!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文章風雲 » 2011-08-20 09:46 AM

楚狂詞長太客氣了,詞長學養豐厚才真是令人敬佩!
詞長將弟名前空一格,令弟不勝惶恐。
莫道螢光小,猶懷照夜心。
白雲齋
風雲
版面管理員
 
文章: 8225
註冊時間: 2002-03-02 11:10 AM
來自: 紫諠谷


回到 詩薈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Google [Bot] 和 34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