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頭店人 寫:霧裹桐廬,芭蕉滴翠,鳥聲頻喚花搖曳,絲絲細柳橈春意,攜筇獨自尋芳跡。
枇杷黃時,漏聲迢遞,舉頭九九山嵐起,炊煙散入小樓西,詩書山水欣常倚。
詞牌名曰〈踏莎行〉,按《湘山野綠》云寇萊公(準)早春宴客,自撰樂府詞。另按《藝林伐山》曰:「韓翃詩『踏莎行草過春溪』,詞名踏莎行,本此。」
詞牌〈踏莎行〉雙調58字,前後段各五句、三仄韻,有很多別名,如 喜朝天、柳長春、踏雪行 等。
另有 陳亮 所填雙調六十四字,前後段各六句,四仄韻,名曰〈轉調踏莎行〉。
其原因在於宋人精於音律,凡遇舊腔,往往隨意增損,自成新聲。
故詞牌名〈
踏莎行〉美矣,易為〈踏
沙行〉,不免金鼓張伐,轉趨蒼涼。
另,
〈踏莎行〉上片起句兩「四字句」,「
例」用對仗;換頭兩四字句亦然。
如 晏殊 句「小徑紅稀,芳郊綠遍」、「翠葉藏鶯,珠簾隔燕」,是也。
再如 秦觀 句「霧失樓臺,月迷津渡」、「驛寄梅花,魚傳尺素」,亦然。
宋人「例」作如是填,請參考!
另「跡」字入聲,向不與上去通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