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燕子

古典詩創作發表區﹐所有作品須合於古典詩格律﹐以採用平水韻為準。

版主: 維仁, 李微謙, 逄乙先生, 卞思

Re: 寄燕子

文章一方 » 2009-09-28 07:35 AM

二難 寫:
卞思 寫:寄燕子

曾愛纖纖倩影雙,逐風穿雨翦雲裳,
春前銜著桃花嫩,柳後捎來月色涼,
道是情深一似我,奈何翼薄不禁霜,
明朝縱有呢喃意,已閉柴扉莫扣窗。


江陽古通,此詩可以轆轤體視之。
柳後,我覺得是指深秋殘柳之時。
此處一字,語音為平,以平讀之無礙。


按《詩人玉屑》進退格一段所載:
鄭谷與僧齊己、黃損等,共定今體詩格云:凡詩用韻有數格,一曰葫蘆,一曰轆轤,一曰進退。葫蘆韻者,先二後四;轆轤韻者,雙出雙入;進退韻者,一進一退,失此則繆矣!

並舉例李師中《送唐介》詩:
孤忠自許衆不與,獨立敢言人所難。
去國一身輕似燕,高名千古重於山。
並遊英俊顔何厚,未死奸諛骨已寒。
天爲吾君扶社稷,肯教夫子不生還。
說明所謂進退韻格。二、六句‘難、寒’二字屬寒韻,而四、八句‘山、還’二字屬删韻,一進一退為之進退格。

書中並沒有例子說明轆轤格。但末學照字面理解,轆轤格應是指一首詩中二、四句用一韻,而六、八句用該韻的鄰韻,構成雙出雙入。

不知二難詞長何否介紹其轆轤格的定義?
詩不厭多改
一方
會員
 
文章: 4234
註冊時間: 2004-02-18 10:35 AM
來自: 墨爾本

文章李雨 » 2009-09-28 09:52 AM

綜觀古人詩詞,淺見以為“柳後” 要讀者理解為深秋殘柳並不費力.
"垂柳"則通常用於春夏.
李雨
會員
 
文章: 2343
註冊時間: 2007-01-17 02:56 PM

文章二難 » 2009-09-28 04:02 PM

多謝一方詞長指教。


先前在詩薈,我曾就記憶所及,提過宋人的轆轤體。

http://www.poetrys.org/phpbb/viewtopic. ... b779cd5350

茲先舉楊萬里的幾首詩,簡單觀察。

霜寒,轆轤體

今曉難離火,平生不擁爐,
只緣青女降,便與管城疏。
淡日明還暗,微暄有似無。
誰能忍寒得,苦死去看書。
《誠齋集卷11》

中秋病中不飲,用轆轤體

無風無雨並無雲,今歲中秋儘十分。
畢竟冰輪誰為轉?碾穿玉宇不生痕。
坐看兒輩紛然飲,也遣先生半欲醺。
自是清樽負明月,不關明月負清樽。
《誠齋集卷14》

重九日雨仍,菊花未開,用轆轤體

良辰巧與賞心違,四者能並自古稀。
恰則今年重九日,也無黃菊兩三枝。
閉門幸免吹烏帽,有酒何須望白衣。
政坐滿城風雨句,平生不喜老潘詩。
《誠齋集卷14》

以上三首都是「間用古韻相通的鄰韻」,與《詩人玉屑》所說的「進退格」相同。

但我們再看楊萬里的另一首,

寄題劉疑之墳山壯節亭,用轆轤體

見了廬山想此賢,此賢見了失廬山。
胸中書卷雲凌亂,身外功名夢等閒。
一點目光牛背上,五絃心在鴈行間。
欲吟壯節題崖石,筆挾風霜齒頰寒。
《誠齋集卷23》

山間閒同一韻,賢,先韻;寒,寒韻。
這與卞思這首詩的用韻方式相當接近,所以說可以轆轤體視之。
二難
會員
 
文章: 1636
註冊時間: 2006-08-24 08:40 PM

文章古董 » 2009-09-28 06:29 PM

問候 張大春 詞長,詞長所示,已如 風雲 詞長對解之,敝人不另述。
手中金錫 振開地獄之門

掌上明珠 光攝大千世界
古董
會員
 
文章: 1110
註冊時間: 2008-06-27 02:43 PM
來自: 嘉義

文章卞思 » 2009-09-28 09:08 PM

一首錯誤示範,沒想到還得許多關注,真是感謝!

“柳後”確是以植物喻時節,改為垂柳,恐主詞無法銜接,這點我與風雲兄同。

出句下三仄問題,卞思偷懶,一向不避,謝謝指出。

因這貼討論倒多了解了轆轤體,感謝!感謝!
微雪齋
許借冰心添綠硯,紅梅枝下荷鋤來。
卞思
會員
 
文章: 3518
註冊時間: 2002-02-26 01:18 AM

文章一方 » 2009-09-29 06:46 AM

多謝二難詞長提供的例子。

並多謝李雨和卞思詞長的解說,學習了 :lol:
詩不厭多改
一方
會員
 
文章: 4234
註冊時間: 2004-02-18 10:35 AM
來自: 墨爾本

文章風雲 » 2009-09-29 10:53 PM

「柳後」在下真的誤解了,多謝二難詞長和一方兄指教!也藉此帖更了解了轆轤體,多謝!
莫道螢光小,猶懷照夜心。
白雲齋
風雲
版面管理員
 
文章: 8225
註冊時間: 2002-03-02 11:10 AM
來自: 紫諠谷

文章二難 » 2009-09-30 09:19 AM

我也要來謝謝大春的七條「三仄尾」,以及風雲的「竊以為不妥」。 :-D :-D
二難
會員
 
文章: 1636
註冊時間: 2006-08-24 08:40 PM

文章古董 » 2009-09-30 07:13 PM

出句三仄尾雖可不救,然研究唐詩亦多見于對句相救之例 ~

http://www.poetrys.org/phpbb/viewtopic. ... sc&start=0
手中金錫 振開地獄之門

掌上明珠 光攝大千世界
古董
會員
 
文章: 1110
註冊時間: 2008-06-27 02:43 PM
來自: 嘉義

文章假面兔 » 2009-10-01 09:10 AM

古董 寫:出句三仄尾雖可不救,然研究唐詩亦多見于對句相救之例 ~

http://www.poetrys.org/phpbb/viewtopic. ... sc&start=0


記得上一次以[三仄尾]向古董詞長討教的是我.我也表達過意見,認為在仄起七言出句的三仄尾可以不救,說得更具體一點,這根本是拗救之法裡面的一個沒有毛病的範例.此例說穿了就是[仄起七言出句三仄尾非病不必救]
我看古董詞長很在意這一點,堅稱是病,但是卻忘了在詞長你所引述的前一個討論串裡,你一方面弄錯了[不同時]的[不]字的平仄,以為[不]讀平聲而且是上一句的拗救,這是完全不對的,[不]自從來不是平聲.另一方面,在你自己所引的那麼多唐詩裡,也都是出句三仄尾,落句不救的例子,詞長張貼出來了,卻對此例的意義視而不見,我再將古董詞長發言的重點貼出來,請大家觀賞一下好了,你舉的例子不是恰好說明你所謂的[三仄尾]是可以不救的嗎?

[quote="古董"]請老師試看 全唐詩 中「背世返能厭俗態,偶緣猶未忘多情。」「早與元妃慕至化,同躋靈嶽訪真仙。」「萬箭千刀一夜殺,平明流血浸空城。」「若遣花開只笑妾,不如桃李正無言。」「陶令門前四五樹,亞夫營裏百千條。」「聞道皇恩遍宇宙,來時歌舞助歡娛。」「歲歲相傳指樹日,翩翩來伴慶雲翔。 」「願得長繩系取日,光臨天子萬年春。 」「花鏤黃山繡作苑,草圖玄灞錦為川。」「喜遇天文七曜動,少微今夜近三台。」「為見行舟試借問,客中時有洛陽人。」「為謝同僚老博士,范雲來歲即公卿。」「世業偏臨七裏瀨,仙遊多在四明山。」「更道玄元指李日,多於王母種桃年。」「此別應須各努力,故鄉猶恐未同歸。」「卜築應同蔣詡徑,為園須似邵平瓜。」「疇昔常聞陸賈說,故人今日豈徒然。」「天闕因將賀表到,家鄉新著賜衣還。」「南北東西各自去,年年依舊物華新。」「為問中華學道者,幾人雄猛得寧馨。」... 有抝救者甚多,不勝枚舉。 假面兔 詞長所提 杜甫 名句 [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 , 私以為其已在對句用三平尾"不同時"救出句"一灑
假面兔
會員
 
文章: 231
註冊時間: 2007-01-12 11:01 AM

文章李雨 » 2009-10-01 03:30 PM

"不同時"的"不"字並非同"否"字之平聲韻.
再如"忘多情"的"忘"字亦非必定平聲不可.
舉例應去除平仄雙可者.
李雨
會員
 
文章: 2343
註冊時間: 2007-01-17 02:56 PM

上一頁下一頁

回到 詩薈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44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