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難 寫:卞思 寫:寄燕子
曾愛纖纖倩影雙,逐風穿雨翦雲裳,
春前銜著桃花嫩,柳後捎來月色涼,
道是情深一似我,奈何翼薄不禁霜,
明朝縱有呢喃意,已閉柴扉莫扣窗。
江陽古通,此詩可以轆轤體視之。
柳後,我覺得是指深秋殘柳之時。
此處一字,語音為平,以平讀之無礙。
按《詩人玉屑》進退格一段所載:
鄭谷與僧齊己、黃損等,共定今體詩格云:凡詩用韻有數格,一曰葫蘆,一曰轆轤,一曰進退。葫蘆韻者,先二後四;轆轤韻者,雙出雙入;進退韻者,一進一退,失此則繆矣!
並舉例李師中《送唐介》詩:
孤忠自許衆不與,獨立敢言人所難。
去國一身輕似燕,高名千古重於山。
並遊英俊顔何厚,未死奸諛骨已寒。
天爲吾君扶社稷,肯教夫子不生還。
說明所謂進退韻格。二、六句‘難、寒’二字屬寒韻,而四、八句‘山、還’二字屬删韻,一進一退為之進退格。
書中並沒有例子說明轆轤格。但末學照字面理解,轆轤格應是指一首詩中二、四句用一韻,而六、八句用該韻的鄰韻,構成雙出雙入。
不知二難詞長何否介紹其轆轤格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