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楚狂 » 2009-04-26 09:22 PM
「椅」,於近體詩中,究竟做何讀法?釋義為何?
《康熙字典》中,「椅」字有兩個讀音,一歸入平聲,另一歸入上聲。
「椅」字,《唐韻》於離切;《集韻》、《韻會》、《正韻》於宜切,并音猗。《說文》:「梓也。」《詩‧鄘風》:「椅桐梓漆。」《陸璣‧草木疏》:「梓實桐皮曰椅。」《埤雅》:「椅即是梓,梓即是楸。蓋楸之疎理而白色者爲梓,梓實桐皮曰椅,其實兩木大類同而小別也。」《爾雅翼》:「郭氏解椅梓云:『卽楸。』又解楸榎云:『大而皵楸,小而皵榎。』」(「皵」者,皮皺裂之意。「榎」者,小葉槐也。)《說文》亦曰:「椅,梓也。梓,楸也。楸,梓也。檟,楸也。然則椅梓楸檟,一物而四名。」
又《集韻》:「於義切,音意。義同。」 又《正韻》:「隱綺切,音倚。俗呼坐凳爲椅子。」《正字通》:「坐具後有倚者。」 又《類篇》:「椅柅,木弱皃。」按《說文》:「椅柅作檹柅。」
如此,從《康熙字典》中,「椅」字的字義,其造字最原始的意思是指一種樹木名,故做「樹木」解時,讀為平聲;做今之「椅凳」解或形容「木弱皃」時,讀為上聲。
那「椅」是何時從「樹木」名,被借做「椅凳」今義?
其實不難查考,在東漢以前,中國人都是席地而坐,這種習俗傳到高麗、日本,便被保留下來,就如同我們現在還看得到的一樣,「跽坐」在榻榻米(漢字寫作「疊」)上。
東漢以前,襯墊在足、臀之下,用以「裝身安座」之具便喚做「牀」。其意為架木高於地面以遠濕氣,以利坐臥。
宋‧高承《事物紀原》引《風俗通》稱:「漢靈帝好胡服,景師作胡床,此蓋其始也,今交椅是也。」
一直到東漢末年,由西域傳入一種用繩、木做成的折疊板凳,開始在中原流行,因是胡人所用,便喚做「胡床」;其行制有點類似現代的「行軍椅」(從「交椅」兩字可以得知),只不過與臀部接觸之處是用繩或皮所做成。這種「胡床」,第一次改變了中國人的坐姿。也影響到後來的一些文化與習慣。
例如,唐及五代以前,中國的家具多半比較矮小,以利於「席地而坐」之用;不信,你現在可以立刻坐到地板上,然後嘗試著挾飯桌上的菜餚。
所以,唐以前華人飲食所用的 Table 叫做「案」,東漢孟光為丈夫梁鴻「具蔬食」,「舉案齊眉」以進,便是那種矮足的「個人餐桌」。現代人要見識這種尊榮,到日本溫泉旅館旅遊時,席地而坐一人一桌的豪華「會席料理」,便是這種「漢唐遺風」。(否則你叫個現代美眉,舉「飯桌」砸給你看。)
一直到了宋代,現代形制或類似的高足「桌」與「椅」,才逐漸普及起來。這可以從宋代張擇端所繪《清明上河圖》(存大陸,非台灣故宮所藏清院本)中各個市肆、飲食店舖中所陳列高腳「桌」、「椅」可見一般。
從「桌」這個造字原理,便可知曉;「桌」字,從「木」,「卓」聲。「卓」,本來就有「高大」的意義。高腳「桌」、「椅」的出現,徹底改變了華人的飲食習慣,從「分食」改變成「合食」;連帶地餐具也出現了變化,從現在保留在日、韓的小碟、小皿類似「小菜」的器具,一躍而為大碗大盤。
不過,話歸正傳,「椅」字又是如何衍變?
椅子名稱最早見於唐代《濟瀆廟北海壇祭器雜物銘》碑陰載有:「繩床十,內四椅子。」這約略是唐德宗時代的事物;但有「靠背」的胡床始自風流天子唐明皇。其原意很簡單,有靠背可以「倚靠」的家具,便以「倚」名之,其材料用木頭做成,因以借用原有的一個漢字:「椅」來命名這一個新式家具。
那麼,原來的「椅」是什麼?從《康熙字典》的原意,可以知道是一種「梓實桐皮曰椅」的樹木;只是古人的解說,以「甲物」釋「乙物」,單從字面是越讀越糊。用現代白話來說,就是「山桐子」。
在唐代以前,「椅」字另釋一義為車的圍欄,方便乘車時有所「倚靠」。這個說法便與現代「椅子」的功能,大有關連。
從唐詩、宋詞裡,便可以知道「古人」在寫現代功能用的「椅」字,是如何用法,當可做為這首詩「違律」與否的重要依據。
唐‧杜甫《少年行》七絕:
「馬上誰家白面郎,臨街下馬坐人牀。不通姓名粗豪甚,指點銀瓶索酒藏。」
讀此詩者,當不會解做「當街下馬」坐到他人「牀上」解,此「牀」即為「胡床」,交椅也。
一直到宋代,詩人、詞家作品中,仍用「胡床」兩字,如:
蘇東坡《點絳唇》詞:
閑倚胡床,庾公樓外峰千朵。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
別乘一來,有唱應須和。還知麼,自從添個,風月平分破。
葉夢得《定風波》詞:
渺渺空波下夕陽,睡痕初破水風涼。過雨歸雲留不住,何處,遠村煙樹半微茫。
莫笑經年人老矣,歸計,得遲留處也何妨。老子興來殊不淺,簾卷,更邀明月坐胡床。
陸游《橋南納涼》七絕詩(一說作者為秦觀《納涼》):
攜杖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
真正要將現代意義的「椅子」兩字,普及天下的,要算是「明朝」。如前面所提《康熙字典》裡的《正韻》,也就是《洪武正韻》,成書在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八年(公元1375),樂韶鳳、宋濂等奉敕所撰。為有明一代,為官音所宗。
既然是「官音所宗」,則《正韻》所謂:「隱綺切,音倚。俗呼坐凳爲椅子。」很明顯地上讀。
明代另一本由崇禎末年國子監生張自烈撰《正字通》釋作:「坐具後有倚者。」
這些都是「應制」所依循的。由《洪武正韻》和《正字通》兩書,當可知道現代概念的「椅子」的普及化與「口語化」,應當不晚於朱元璋開國。
因此,個人認為:
「椅」字在平水韻中,雖是歸入「上平四支」,但不做今用之解。
要將「椅子」入詩,除如 維仁 詞長所舉陸龜蒙《奉和襲美臥疾感春見寄次韻》,唐、宋人多做「胡床」之用,必也「上讀」。
----------------------------------------------------------------------------------------------------
椅字,作「木名」時,讀為平聲,歸入〈平水韻上平四支〉;這是什麼「木」?即「山桐子」是也。大風子科,落葉喬木。果實為漿果,球形,紅色。「山桐子」在台灣羽禽攝影界相當有名,常做為飛禽攝影背景或棲枝。
按明崇禎末年國子監生張自烈撰《正字通》載:「椅,坐具後有倚者,今人俗呼椅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