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古典詩選註(康雍時期)

古典詩詞相關論述專用。

版主: 五葉, 壯齋

文章李雨 » 2008-03-07 06:36 AM

<百戶千窗迷野草 >,勝利者任敵方城樓荒廢,另尋他處建設是合理的。
李雨
會員
 
文章: 2343
註冊時間: 2007-01-17 02:56 PM

文章壯齋 » 2008-03-07 09:28 AM

李雨 寫:<百戶千窗迷野草 >,勝利者任敵方城樓荒廢,另尋他處建設是合理的。


那北京的故宮呢? ;-)

我想這無關勝利者的態度,有一部分是跟清廷後來的治台政策有關。為了防止叛變據城而守,就連府城最初都沒有城牆。在這種情況下,一個知府恐怕也不敢住在城堡裡面吧~這不等於是跟皇帝說他要稱王~

至於周邊為何也逐漸蕭條?我想跟經濟比較有關。一來人口變少了,二來是台江的淤塞。原本普羅民遮城興建時是在海邊,可能是海岸線逐漸外移,連帶也使得港市也外移了~
得今朝之快意,察萬古之傷心
壯齋
壯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1373
註冊時間: 2002-03-04 11:50 PM
來自: 臺灣嘉義

文章壯齋 » 2008-03-07 04:07 PM

王禮(?-?),字立山,直隸宛平人。監生。一七一九年(康熙五十八年)以監生任臺灣海防同知,兼署臺灣縣知縣。在一七二一年(康熙六十年)朱一貴之變中曾退至澎湖,事件平定後被以失職參劾。任中曾聘請陳文達修撰《臺灣縣志》與《鳳山縣志》。

臺灣吟 其五
唐人1鼓楫2涉風潮,坊里雜居欣共招。雖是姓名編戶籍,算來土著3正寥寥4。

1原詩有註:「臺呼內地為唐人。」
2鼓楫:鼓,激勵。楫,船槳。鼓楫,奮力搖動船槳。
3土著:指原本居住於當地的人。
4寥寥:稀少的樣子。
得今朝之快意,察萬古之傷心
壯齋
壯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1373
註冊時間: 2002-03-04 11:50 PM
來自: 臺灣嘉義

文章李雨 » 2008-03-08 05:49 AM

壯齋 寫:
李雨 寫:<百戶千窗迷野草 >,勝利者任敵方城樓荒廢,另尋他處建設是合理的。


那北京的故宮呢? ;-)

我想這無關勝利者的態度,有一部分是跟清廷後來的治台政策有關。為了防止叛變據城而守,就連府城最初都沒有城牆。在這種情況下,一個知府恐怕也不敢住在城堡裡面吧~這不等於是跟皇帝說他要稱王~

至於周邊為何也逐漸蕭條?我想跟經濟比較有關。一來人口變少了,二來是台江的淤塞。原本普羅民遮城興建時是在海邊,可能是海岸線逐漸外移,連帶也使得港市也外移了~
詞長說的是,我本意也如此,只是表達其中一個合理作法,不值得重建乃合理的考量,不表示這是唯一的作法,上句只表不必對詩句起疑的意思,未作唯一論,還望明察。
李雨
會員
 
文章: 2343
註冊時間: 2007-01-17 02:56 PM

文章壯齋 » 2008-03-08 05:54 AM

藍鼎元(1680-1733),字玉霖,福建漳浦人。一七○三年考取生員,擔任講學及修纂書籍的工作,但鄉試屢屢不第。一七二一年(康熙六十年)朱一貴之變,跟隨堂兄南澳鎮總兵藍廷珍渡臺。在臺期間,將所見的臺灣本地諸問題,一一奏陳,均為當時的閩浙總督覺羅滿保所讚賞。一七二三年被舉為優貢生,隔年受命分修《大清一統志》。歷任廣東普寧知縣、潮陽知縣,官至廣州府知府。著有《東征集》、《平臺紀略》、《鹿洲初集》、《女學》、《棉陽學準》、《鹿洲公案》等傳世。

臺灣近詠十首呈巡使黃玉圃先生 其六
纍纍何為者,西來偷渡人。鋃鐺1雜貫索2,一隊一酸辛。嗟汝為饑驅,謂茲原隰3畇4。舟子任無咎5,拮据6買要津。寧知是偷渡,登岸禍及身。可恨在舟子,殛死不足云。汝道經鷺島7,稽察司馬8門。司馬有印照9,一紙為良民。汝愚乃至斯,我欲淚沾巾。哀哉此厲禁,犯者仍頻頻。奸徒畏盤詰10,持照竟莫嗔11。茲法果息奸,雖冤亦宜勤。如其或未必,寧施法外仁。

1 鋃鐺:原指手銬、腳鐐等刑具碰撞的聲音,今代指刑具。
2 貫索:人與人以繩索困綁成串。
3 原隰:廣大平坦與低窪潮溼的土地,適合作物生長的土地。
4 畇:田地。
5 無咎:沒有過錯,不加責罰。
6 拮据:辛苦的樣子。
7 鷺島:廈門的代稱。
8 司馬:清代官職「同知」的代稱。
9 印照:蓋有官方印信的憑證。
10盤詰:反覆仔細的查問。
11嗔:責怪。
得今朝之快意,察萬古之傷心
壯齋
壯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1373
註冊時間: 2002-03-04 11:50 PM
來自: 臺灣嘉義

文章李雨 » 2008-03-08 06:21 AM

詞長不厭其煩提供詳解,功德無量。順便討論一下:我用勝利者與敵方雖本中性,無關勝利者的心理,然經詞長提起,我倒想了一下。若以北京來比,則應考量勝利者心態的不同,滿人看待漢文化是以下對上,而漢人看荷蘭卻是以上對下,因此前者享用北京有其征服者象徵性的意義,並且以其當時的情況,是沒有能力另立更像樣的都城,而紅毛樓則小巫見大巫,對漢人而言是不值得驕傲的。
李雨
會員
 
文章: 2343
註冊時間: 2007-01-17 02:56 PM

文章梅齋 » 2008-03-08 08:12 AM

壯齋兄好:

詩,本文的文字不多,因此方便對照注釋的數字,反干擾閱讀。數字,註解處保留,本文不用如何?
梅齋
會員
 
文章: 785
註冊時間: 2003-01-10 04:03 PM

文章李雨 » 2008-03-08 08:46 AM

梅齋 寫:壯齋兄好:

詩,本文的文字不多,因此方便對照注釋的數字,反干擾閱讀。數字,註解處保留,本文不用如何?
同感!
李雨
會員
 
文章: 2343
註冊時間: 2007-01-17 02:56 PM

文章壯齋 » 2008-03-09 11:31 AM

李雨 寫:詞長不厭其煩提供詳解,功德無量。順便討論一下:我用勝利者與敵方雖本中性,無關勝利者的心理,然經詞長提起,我倒想了一下。若以北京來比,則應考量勝利者心態的不同,滿人看待漢文化是以下對上,而漢人看荷蘭卻是以上對下,因此前者享用北京有其征服者象徵性的意義,並且以其當時的情況,是沒有能力另立更像樣的都城,而紅毛樓則小巫見大巫,對漢人而言是不值得驕傲的。


討論的有點遠了。不過我想紅毛樓的問題並不全然是文化傲慢的問題,而是有更實際的因素。我想還是回到「普羅民遮城」跟「熱蘭遮城」興建時的背景看起。兩座城堡的興建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東亞總部「巴達維雅」轄下的「大員商館」所負責,可說是荷蘭在東亞殖民的末稍,規制自然不大。而且來的不是軍人就是商人、傳教士,少有眷屬,其居住需求也不大,故能容納。

鄭成功取得臺灣後,自己仍以「熱蘭遮城」為住所。到了鄭經時代,從金、廈撤退,大量軍民來台,為容納急遽擴充的人員,興建許多官署、宅邸。清廷領台後,重要的官署都以這些官署、宅邸為基礎。例如<<臺灣縣志>>中說:「臺廈道公署,在西定坊,西向;偽時舊宅也.」「臺灣府公署,在東安坊,南向.前有大堂、後為川堂,為偽天興州舊署.由川堂轉而西北,為內宅;偽遺舊宅也.」

至於「普羅民遮城」,後來則被當作火藥庫。<<臺灣縣志>>:「赤嵌城,在鎮北坊,紅毛所築也.又名紅毛樓.周圍四十五丈三尺,高三丈六尺餘;以洞油和灰砌磚而成,無雉堞.鄭氏以貯火藥軍器,今仍之.道標守備撥兵五名看守,兼司啟閉.」而「熱蘭遮城」,根據<<臺灣府志>>的記載,做為鳳山縣的主要糧倉之一。再加上南水道淤塞,商旅改從北水道鹿耳門進出,控制機能大減,繁榮景象不再。
得今朝之快意,察萬古之傷心
壯齋
壯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1373
註冊時間: 2002-03-04 11:50 PM
來自: 臺灣嘉義

文章壯齋 » 2008-03-09 11:34 AM

梅齋 寫:壯齋兄好:

詩,本文的文字不多,因此方便對照注釋的數字,反干擾閱讀。數字,註解處保留,本文不用如何?


謝謝詞長的建議,不過未來有些古詩相當長,若無標註恐怕難以尋找。我想可能把標註放到句末,應可解決這個問題。
得今朝之快意,察萬古之傷心
壯齋
壯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1373
註冊時間: 2002-03-04 11:50 PM
來自: 臺灣嘉義

臺灣近詠十首呈巡使黃玉圃先生其九--藍鼎元

文章壯齋 » 2008-03-09 10:53 PM

臺灣近詠十首呈巡使黃玉圃先生 其九
諸羅千里縣,內地一省同。萬山倚天險,諸港大海通。廣野渾無際,民番各喁喁1。上呼下則應,往返彌月終。不為分縣理,其患將無窮。南劃虎尾溪,北踞大雞籠。設令居半線2,更添遊守戎3。健卒足一千,分汛扼要衝4。臺北不空虛5,全郡勢自雄。晏海此上策6,猶豫誤乃公。

1民番各喁喁:喁喁,低聲講話的樣子。此句指漢民與原住民有各自的語言。
2半線:彰化的舊稱。其後果於當地設置彰化縣。
3遊守戎:遊,清代武官官階「遊擊」。守,清代武官官階「守備」。戎,軍隊。
4汛:軍隊駐紮之處。
5臺北:泛指臺灣府北部。
6晏:平定。
得今朝之快意,察萬古之傷心
壯齋
壯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1373
註冊時間: 2002-03-04 11:50 PM
來自: 臺灣嘉義

上一頁下一頁

回到 詩詞小講堂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2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