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禪法入詩時

古典詩詞相關論述專用。

版主: 五葉, 壯齋

文章李雨 » 2008-01-01 02:22 PM

<留 別 金 山 寶 覺 、 圓 通 二 長 老> 蘇軾

睡 餘 齒 頰 帶 茶 香 。
晞 髮 東 軒 未 肯 忙 。
風 流 二 老 長 還 往 ,
顧 我 歸 期 尚 渺 茫 。
沐 罷 巾 冠 快 晚 涼 ,
醫 治 外 物 本 無 方 。
艤 舟 北 岸 何 時 渡 ,
康 濟 此 身 殊 有 道 .

李雨注:禪詩中言"風流"者,意乃"通流不滯".六祖惠能云:"善知識!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道指這念心,心要如風如水一般暢流,不住在任何定點,任何法上(法指萬象萬念),才能通達無礙.在日常中,時時刻刻起善念,就是道在通流,因為人難以達此,所以佛教大家先要安住於佛法僧施(布施)等保證純善的功課上.(未修行的世間言論畢竟不可靠為多,何不善擇之?)久之,人心方才可能念念是善!
李雨
會員
 
文章: 2343
註冊時間: 2007-01-17 02:56 PM

文章李雨 » 2008-01-01 06:44 PM

依中台山惟覺和尚開示:"心不住任何一處,亦即動也動得,靜也靜得.凡夫眾生是動得靜不得,而執於靜境的修行人則是靜得動不得,這都是障礙."以下大春詞長於詩薈之近作<煞車不靈>正是個好註腳.

微軀葉似放湍流,行不當行收不收。
淹忽誰停過眼事,霜楓乍晚白從頭。

順便討論:以上重點在於起承二句.至於轉結,則為生命之如實觀,霜字可解為"楓葉落後,冬之雪霜敷於空枝,其漸層動感!"亦可為"秋霜於夜旦際,短暫敷於葉上之白露."而古人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此霜葉是夜霜打過而消霜後白天的楓葉,並非白霜正敷之片刻,可謂是霜楓分外紅(霜氣愈深葉愈紅的階段)!各有其妙,成了紅白兩極皆可用之創意.
李雨
會員
 
文章: 2343
註冊時間: 2007-01-17 02:56 PM

文章李雨 » 2008-01-05 08:26 AM

詩 題: 游 淨 居 寺 蘇軾
詩 序: 淨 居 寺 , 在 光 山 縣 南 四 十 里 大 蘇 山 之 南 、 小 蘇 山 之 北 。 寺 僧 居 仁 為 余 言 : 齊 天 保 中 , 僧 惠 思 過 此 , 見 父 老 , 問 其 姓 , 曰 蘇 氏 , 又 得 二 山 名 。 乃 嘆 曰 : 吾 師 告 我 , 遇 三 蘇 則 住 。 遂 留 結 菴 。 而 父 老 竟 無 有 , 蓋 山 神 也 。 其 後 僧 智 顗 見 思 於 此 山 而 得 法 焉 , 則 世 所 謂 思 大 和 尚 智 者 大 師 是 也 。 唐 神 龍 中 , 道 岸 禪 師 始 建 寺 於 其 地 。 廣 明 庚 子 之 亂 , 寺 廢 於 兵 火 , 至 乾 興 中 乃 復 , 而 賜 名 曰 梵 天 云 。


十 載 遊 名 山 ,失 身 蹈 危 機 。舉 頭 雙 涕 揮 ,徘 徊 竹 溪 月 .
空 翠 搖 煙 霏 ,鐘 聲 自 送 客 .遂 恐 生 死 隔 ,出 谷 猶 依 依 。
稽 首 兩 足 尊 ,歲 晚 將 焉 歸 ?回 首 吾 家 山 ,願 言 畢 婚 嫁 .靈 山 會 未 散 ,永 與 雲 山 違 。八 部 猶 光 輝 ,願 從 二 聖 往 .芒 鞋 自 輕 飛 ,自 製 山 中 衣 。陷 阱 損 積 威 ,刑 名 非 夙 學 .攜 手 老 翠 微 ,一 洗 千 劫 非 。今 日 復 何 日 ,不 悟 俗 緣 在 .

李雨注:
<稽 首 兩 足 尊>句中"兩足尊"指佛,兩足意乃修行有"願"必然還隨之以"行",二者具足方成佛;同理"福"與"慧","悲"與"智"(慈悲必導之以智),無不兩足.<靈 山 會 未 散 >乃智者大師(智顗)入定見佛於印度靈山說法一會久久不散(師八識田中種子所現,即表前身曾於此會中,梵僧是也).<八 部 猶 光 輝 ,願 從 二 聖 往 .>者,山神等天龍八部即護法神,願隨思大師與智者大師二聖.
李雨
會員
 
文章: 2343
註冊時間: 2007-01-17 02:56 PM

文章李雨 » 2008-01-08 05:26 AM

兩足尊也正說明佛像左右為何各有一尊大菩薩.<西方三聖>阿彌陀佛左右者,觀音菩薩象徵慈悲,勢至菩薩代表定力,說明修行不單培養慈悲心(動),還要定力(靜),方能成佛.菩薩為因,佛為果,因此也不能不修禪定.佛云:"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恆殺七寶塔."<華嚴三聖>釋迦牟尼佛左右一為文殊一為普賢菩薩,前者表智慧,後者表願行.<娑婆三聖>(留與後世的法式)則係觀音與地藏菩薩,意同西方三聖,蓋佛曾贊歎地藏菩薩禪定甚深(也因禪定力方有能耐下地獄度眾生).至於東方藥師琉璃光佛左右的日光月光兩童子(大菩薩現童子相),則表修行當日夜二六時中,行住坐臥念念一如.
李雨
會員
 
文章: 2343
註冊時間: 2007-01-17 02:56 PM

文章李雨 » 2008-01-09 09:21 AM

卷541_110 《安平公詩(故贈尚書韓氏)》李商隱

  丈人博陵王名家,憐我總角稱才華。華州留語曉至暮,

  高聲喝吏放兩衙。明朝騎馬出城外,送我習業南山阿。

  仲子延嶽年十六,面如白玉欹烏紗。其弟炳章猶兩丱,

  瑤林瓊樹含奇花。陳留阮家諸侄秀,邐迤出拜何駢羅。

  府中從事杜與李,麟角虎翅相過摩。清詞孤韻有歌響,

  擊觸鐘磬鳴環珂。三月石堤凍銷釋,東風開花滿陽坡。

  時禽得伴戲新木,其聲尖咽如鳴梭。公時載酒領從事,

  踴躍鞍馬來相過。仰看樓殿撮清漢,坐視世界如恒沙。

  面熱腳掉互登陟,青雲表柱白雲崖。一百八句在貝葉,

  三十三天長雨花。長者子來輒獻蓋,辟支佛去空留靴。

  公時受詔鎮東魯,遣我草詔隨車牙。顧我下筆即千字,

  疑我讀書傾五車。嗚呼大賢苦不壽,時世方士無靈砂。

  五月至止六月病,遽頹泰山驚逝波。明年徒步吊京國,

  宅破子毀哀如何。西風沖戶卷素帳,隙光斜照舊燕窠。

  古人常歎知己少,況我淪賤艱虞多。如公之德世一二,

  豈得無淚如黃河。瀝膽咒願天有眼,君子之澤方滂沱。

李雨注:<三十三天>乃佛教宇宙觀當中天次元其一之「忉利天」,此天東西南北各有八天城,中則為天主所居,合為三十三天,故又以此稱呼。忉利天天主名「釋提桓因」,拜佛為師,每於佛說法時雨花贊歎。<辟支佛>不等於佛,乃是與羅漢相類的果位,或於佛世聽佛說《十二因緣法》而成道,又稱「緣覺」;或於佛世為佛護法,供養、聽法,廣積福德,來世出生於無佛法的時代亦具足福慧,隱居山林,清淨自修,觀春花秋葉而悟道,又稱「獨覺」。
李雨
會員
 
文章: 2343
註冊時間: 2007-01-17 02:56 PM

文章李雨 » 2008-01-09 09:58 AM

今人妄用禪法入詩乃古未曾有,常識缺乏故,如:

福圓枸杞燉牛鞭,頗喜冬寒醉飽眠。
未必養心須忌口,老夫剛證祖師禪。

證祖師禪之"證"言重了!恐連起碼的"知"尚且不足!印證須成道祖師印證方可,如此妄言實連野狐(見百丈禪師公案)或牛(見寶誌和尚與南京雨花石之雲光法師)都不如,而是地獄果報!蓋因野狐與牛前身之雲光法師說法無誤,只是行未到而自以為到故.如今之人則不僅無行,亦無如法之說,實不可取!
李雨
會員
 
文章: 2343
註冊時間: 2007-01-17 02:56 PM

文章李雨 » 2008-01-09 10:06 AM

本欄到此,多說無益!
李雨
會員
 
文章: 2343
註冊時間: 2007-01-17 02:56 PM

文章李雨 » 2008-01-09 01:36 PM

寫書法時尚需端正,試問以玩笑心寫得成嗎?為何輪到禪法就於此發洩,玩笑取樂?可見心中看輕此事,竟不如書法,也單就這一點,即可證這等文人於佛法實為門外漢!既是門外漢,又偏要自以為有學,造惡乃在於此關鍵!不應藐視佛法,將修行當玩笑,別將玩笑無限上綱!地獄門前文人多?
李雨
會員
 
文章: 2343
註冊時間: 2007-01-17 02:56 PM

文章壯齋 » 2008-01-09 02:36 PM

本板以論學為主,詞長上兩篇已偏離本板主旨。歡迎詞長多著墨於詩禪之間,但須有理路實證。
得今朝之快意,察萬古之傷心
壯齋
壯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1373
註冊時間: 2002-03-04 11:50 PM
來自: 臺灣嘉義

上一頁

回到 詩詞小講堂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5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