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少年過,世平白髮多。
殘軀天所赦,不樂更如何。
整首詩很有詩天子王昌齡的風範,豪快之中仍保有對生命的珍惜與省思。「回憶起我的少年時期,幾乎是在馬背上與敵軍奮戰;待到天下底定,才驚覺白髮如縷。我能活到這個歲數,可以算是上天的恩賜;既然如此,還有不積極行樂的道理嗎?」
不過對格律較為熟悉的詩友們,想必已經察覺出第二句的「世平白髮多」,有平仄上的小瑕疵。「平」字犯了孤平。雖然宋代以降,長短句中開始有將入聲字當成平聲字的先例,這樣來看,入聲的「白」字便不會造成孤平。但若嚴格視之,仍然是有孤平疑慮。假設要保留原意及韻腳,改成「世平雙鬢皤」似乎更好,但是個人感覺又少了原本的一股俠氣,卻多了些許儒生的醬缸氣息。
格律固然是應該奉行的準則,但有時靈犀一點,亦不宜拘泥平仄。李青蓮的「故人西辭黃鶴樓」,平仄也有錯置,歷來也有將故人改作故友、故雨的呼聲,竊以為就不那麼必要

*關於伊達政宗此詩的創作背景,各位可以參考部落格「金澤城的月光」的這篇作品:
http://blog.udn.com/KuenLong1213/355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