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川詩話》

古典詩詞相關論述專用。

版主: 五葉, 壯齋

《網川詩話》

文章楚狂 » 2014-09-29 10:21 AM

什麼是「借韻」?

一、廣泛流行的押借旁韻、鄰韻說法
按照《教育部國語辭典修訂版》的「官方解釋」:
-----------------------------------------------------------------------------------------------------------------------
近體詩首句可不押韻,如押韻而借用可以通押的旁韻,稱為「借韻」。如唐朝李白的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詩「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雨濃」在廣韻中,「中」屬「東」韻,「濃」屬「鍾」韻。
-----------------------------------------------------------------------------------------------------------------------
上文摘錄自《教育部國語辭典修訂版》官方說法,網上「一指」可得。
但這個字典的解釋,應當是承襲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16》有關「借韻」的論述:「五、七言近體第一句借用旁韻,謂之借韻。 唐詩『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雨濃。』(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詩。『中』,《廣韻》屬『東』韻;『濃』,屬『鍾』韻);『錦幃初卷衛夫人,繡被猶堆越鄂君』(李商隱〈牡丹〉詩。『人』,《廣韻》屬『真』韻;『君』,屬『文』韻),始啟其端。至皮(皮日休)、陸(陸龜蒙)《松陵集》,則舉之不勝舉矣。宋人借韻尤多。近代名家以此為戒,此後生之勝於前賢者。

這樣的論述,與網路上一般用一根指頭都可以搞定所找來的眾多解釋差不多,這種被普羅大眾所接受的解釋或另見林正三先生《詩學概要》有關第四章「押韻」中對「特殊之押韻法」之相關闡述,如「飛雁入群格」(或稱孤鶴入群格)。
http://home.educities.edu.tw/bise/big5/books/poemgist/4.htm
這個講法,可參考明‧謝榛《四溟詩話》中說:「七言絕、律,起句借韻謂之『孤雁出群』,宋人多有之。
究竟是「出」、還是「入」,「鶴」或「雁」,兩個說法都有,暫保留。
最常被舉用的詩例,莫如《唐詩三百首》裏所收錄的:

唐‧金昌緒〈春怨〉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首韻:兒→【平水韻‧上平4支】、【廣韻‧上平5支、上平12齊】
次句:啼→【平水韻‧上平8齊】、【廣韻‧上平12齊】
四句:西→【平水韻‧上平8齊】、【廣韻‧上平12齊】
【註一】「兒」字:《唐韻》作「五稽切」、或《集韻》作「研奚切」時,皆併同【廣韻‧上平12齊】,係做姓氏用。與《唐韻》「汝移切」、《集韻》「如支切」併同【廣韻‧上平5支】時解做「孺子也」意義不同。
【註二】唐人近體詩用韻,當為《切韻》或《唐韻》,但兩書皆已散佚,僅存敦煌殘片等;但分韻系統被宋代《廣韻》保留下來,故改以《廣韻》分析。至於今人所習慣的《平水韻》更晚於南宋、金代時才出現。
金昌緒這首〈春怨〉,首韻「兒」由【平水韻‧上平4支】(或【廣韻‧上平5支】)借入,與其他兩個韻腳「啼、西」屬【平水韻‧上平8齊】(或【廣韻‧上平12齊】)不同;按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所述:「支、微、齊為一類,支與微較近,它們與齊較遠。」
甚至有人認為這是「出韻」,此說見三民書局刊行、邱燮友教授注譯之《新譯唐詩三百首》。
【註三】這首詩在《唐詩三百首》裏被歸類為「五絕」,首句「黃鶯兒」做三平腳,按邱教授說法「首句下三平,不救亦可。」若考諸《全唐詩》,唐人絕、律中,首聯較為自由,有用古風者。但此為唐人詩法,後世少用。
【註四】《廣韻‧上平聲卷第一》於每一個韻目下,另行標出某字(韻)獨用,或某字(韻)與某字同用;「同用」者可通借。
如《廣韻》在上平聲卷第一中,「支第五」(即5支)韻目下標註:「脂之同用」,而「脂第六(6脂)、之第七(7之)」與「支第五(5支)」即屬鄰韻、旁韻,可通押。
至於「齊第十二(12齊)」下標註「獨用」──即例不與他韻通借。
在《廣韻》的【上平5支】韻目,到【上平12齊】韻目間,尚有6脂、7之、8微、9魚、10虞、11模等六個韻目。




★補記:近來多在臉書詩友文會中發表創作,上週有個詩友詢問一個問題,在故紙堆中整理出來貼在臉書後,才知他問此問題的根由。
將個人臉書上的資料,整理校訂出來轉貼於此。
(後續)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Re: 《網川詩話》──什麼是「借韻」?

文章楚狂 » 2014-10-06 09:26 AM

二、《滄浪詩話》的「借韻」說
如前所舉字典、詩學概要等網路上極容易用一根指頭查到的「近體詩首句押借旁韻」說,是否為「借韻」唯一的正解?
且讓我們追溯這個詞語「借韻」的源頭,從故紙堆中找找看,而不是吝於花錢買本實體的書、或出門進入圖書館在浩瀚的書海中尋找解答。
就個人讀過的書中,南宋‧嚴羽的《滄浪詩話‧詩體》中,就收錄過這個詞語,請見原文如後:
-----------------------------------------------------------------------------------------------------------------------
有借韻。(原注小字:如押七之韻,可借八微或十二齊韻是也。
-----------------------------------------------------------------------------------------------------------------------
按後人有關《滄浪詩話》研究,認為此原註,「滄浪詩話的小註,大致是滄浪自註的,雖然也有人表示懷疑,但如「詩體」部分幾乎每一體都有註腳,不像出於後人之筆。」(引自台大中文系教授張健語)
則這個嚴滄浪自註的「借韻」說,看來其範圍較寬,並不限於「首句」押借旁韻(7之、8微、12齊指宋時《廣韻》的韻目);《唐詩三百首》裏可以找到的詩例,除了前舉金昌緒〈春怨〉為「首句押借旁韻」外,當以此首為代表:
唐‧元稹〈行宮〉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

首韻:宮→【平水韻‧上平1東】、【廣韻‧上平1東】
次句:紅→【平水韻‧上平1東】、【廣韻‧上平1東】
四句:宗→【平水韻‧上平2冬】、【廣韻‧上平2冬】

這首詩的韻腳,恰與前舉金昌緒〈春怨〉屬於兩個極端的用韻方法對照詩例;〈春怨〉是首句押借旁韻,〈行宮〉卻是末句押借旁韻。
《詩學概要》稱此為「飛雁出群」或「孤鶴出群」格,見:
http://home.educities.edu.tw/bise/big5/books/poemgist/4.htm
另,這首詩首句韻腳「宮」字三用,照輕淺不深入的說法是既「犯韻」、又「字重出」。
在《廣韻》裏,一東是「獨用」,而「二冬、三鍾」才是「同用」。

圖檔
但嚴羽《滄浪詩話》的「借韻」僅簡單說明並注記為:「押七之韻,可借八微或十二齊韻」;若按《廣韻》的每一韻目之注記,「五支」與「六脂」、「七之」同用,而「七之」雖與「八微」相鄰,但「八微」下註「獨用」,更遠的「十二齊」下亦標註「獨用」;若以《平水韻》檢視,「支、脂、之」等韻合併為【上平4支】,而「微」、「齊」另別為一部:【上平5微】、【上平8齊】。
而《廣韻》的「5支、6脂、7之」以及「8微」到「12齊」間尚有開口呼、合口呼的「ㄨ、ㄩ」韻在內的「9魚」(獨用)、「10虞」和「11模」等三個韻腳(10虞11模,同用)。因此按《滄浪詩話》有關「借韻」之注解,是否有「魚、虞」借韻的詩例?
請看:

金‧元好問〈馬雲漢方鏡背有飛魚〉
劫火依然百煉初,護持元自有神魚。影寒似覺雲屏透,光落應分玉斗餘。
開朗休嫌露圭角,圓通寧復滯方隅。衣冠正了渾閑在,一片靈臺欲付渠。

首韻:初→【平水韻‧上平6魚】、【廣韻‧上平9魚】
次句:魚→【平水韻‧上平6魚】、【廣韻‧上平9魚】
四句:餘→【平水韻‧上平6魚】、【廣韻‧上平9魚】
六句:隅→【平水韻‧上平7虞】、【廣韻‧上平10虞】
八句:渠→【平水韻‧上平6魚】、【廣韻‧上平9魚】
元遺山這首詩所押用的韻腳,相當特別:是在第六句(頸聯的韻腳)跳出原有的【魚韻】而去旁借另一個旁韻【虞韻】「隅」後,又再度回歸整篇詩原有的韻腳【魚韻】收尾。在《廣韻》裏,【上平9魚】韻的韻目下注記:「獨用」,而【上平10虞】下另有注記:【11模同用】。
因此,這首七律若按《廣韻》韻目的注記,既然押用【上平9魚】(獨用)的韻腳,理當不能在頸聯韻腳(非首句、或末句)旁借鄰韻【上平10虞】的「隅」字來用。但若按照嚴羽《滄浪詩話》有關「借韻」的自註說明,卻是可行的。


(待續)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東坡今體詩之「借韻」(一)

文章楚狂 » 2014-10-13 10:35 AM

這種近體詩(今體詩)押韻旁借鄰韻的「借韻」法,在盛唐時極少,大約是中、晚唐時才漸次多起來,到了宋代幾乎成為一種流行。不確定是否受了古體詩押韻「通韻」的影響,企圖從今體詩嚴謹的押韻法則中跳出,別為一種新穎的聲腔?這留給聲韻學家去處理。
嚴羽的《滄浪詩話》標出「借韻」一說,係從唐詩及當時宋代詩作(或同時期人的詩作)整理歸納出押韻的通例。若此說單指「古體詩」押韻,則不免多此一舉;《全唐詩》裏的古風尚可「轉韻」(換韻),隨意或相當距離句數的轉換韻腳(不限鄰韻),且每句字數、韻腳平仄尚且不拘,如唐‧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即為一例。
像元遺山〈馬雲漢方鏡背有飛魚〉這首七律在詩中(指非於首句、末句)韻腳「借韻」鄰韻的,亦並非僅此一家;這些詩家都是赫赫有名、精於詩藝及聲律的,讀者若不慎思明辨、或遍查典籍,便很容易如清代的詩論家所說:「不知者謂落韻矣」。
後舉蘇東坡的律詩、絕句,均從《蘇軾詩集》50卷2,823首詩中擷出,係舊日讀東坡詩時所做筆記條列:

(一)次句韻腳旁借:
宋‧蘇軾〈皇太后閣〉六首其六
邊庭無事羽書稀,閑遣詞臣進小詩。共助至尊歌喜事,今年春日得春衣。

首韻:稀→【平水韻‧上平5微】、【廣韻‧上平8微】
次句:詩→【平水韻‧上平4支】、【廣韻‧上平7之】
四句:衣→【平水韻‧上平5微】、【廣韻‧上平8微】(動詞去聲不計)
這首七絕(帖子詞)是宋代內宴時翰林院侍臣獻給宮中的詩,粘貼於閣中門壁,但一首七絕共押三個韻腳,卻是在五微→四支→五微間轉換。若按今日近體詩用韻標準檢視,必為出韻;但若按嚴羽《滄浪詩話》「借韻」觀點,恐為當時用韻通則。若以東坡博學及詩藝之精到,斷不可能在呈獻給皇家的「帖子詞」中,犯此「落韻」之失。
再如:

宋‧蘇軾〈鯿魚〉
曉日照江水,游魚似玉瓶。誰言解縮項,貪餌每遭烹。
杜老當年意,臨流憶孟生。吾今又悲子,輟筯涕縱橫。

次句:瓶→【平水韻‧下平9青】、【廣韻‧下平15青】
四句:烹→【平水韻‧下平8庚】、【廣韻‧下平12庚】
六句:生→【平水韻‧下平8庚】、【廣韻‧下平12庚】
八句:橫→【平水韻‧下平8庚】、【廣韻‧下平12庚】(去聲不計)
這首五言詩的第一個韻腳「瓶」與另外三個韻腳「烹、生、橫」屬【廣韻‧下平12庚】(12庚、13耕、14清,同用)不同,是由【廣韻‧下平15青】(獨用)借入;但請注意:這第一個韻腳「瓶」是出現在第二句,〈鯿魚〉詩是一首首句不押韻的五律,所以它並不能歸類在所謂的「飛雁入群」(首句旁借鄰韻)範圍裏。


(二)第四句韻腳旁借:
宋‧蘇軾〈汲江煎茶〉
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
茶雨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

首韻:烹→【平水韻‧下平8庚】、【廣韻‧下平12庚】
次句:清→【平水韻‧下平8庚】、【廣韻‧下平14清】
四句:瓶→【平水韻‧下平9青】、【廣韻‧下平15青】
六句:聲→【平水韻‧下平8庚】、【廣韻‧下平14清】
八句:更→【平水韻‧下平8庚】、【廣韻‧下平12庚】(去聲不計)
在《廣韻》韻目裏,「12庚、13耕、14清,同用」;「15青,獨用」。若按現代近體詩依《平水韻》押韻法則,斷無在一首五個韻腳的律詩中的第三個韻腳押借旁韻,但在宋代,此即嚴羽《滄浪詩話》所謂「借韻」之法。
另,
末句「坐聽荒城長短更」可為雅集中好言「犯韻」及曰「第幾字以下不可如何」者戒──將試帖詩嚴苛評選標準之八股規範拿來束縛詩詞性靈,坡仙必高臥百尺樓之上,置爾於泥塗之中。
至於詩社要將此條列為嚴律厲禁,規範子弟不可如何、如何,入其門中,視其門規。不可繩墨於外人。

宋‧蘇軾〈過巴東縣不泊,聞頗有萊公遺跡〉
萊公昔未遇,寂寞在巴東。聞道山中樹,猶餘手種松。
江山養豪俊,禮數困英雄。執板迎官長,趨塵拜下風。
當年誰刺史,應未識三公。

次句:東→【平水韻‧上平1東】、【廣韻‧上平1東】
四句:松→【平水韻‧上平2冬】、【廣韻‧上平3鍾】
六句:雄→【平水韻‧上平1東】、【廣韻‧上平1東】
八句:風→【平水韻‧上平1東】、【廣韻‧上平1東】(去聲同「諷」字不計)
十句:公→【平水韻‧上平1東】、【廣韻‧上平1東】
這是一首被歸類在五言排律的長詩,第四句的韻腳「松」是跳出本韻【上平1東】,從【廣韻‧上平3鍾】借入的;而《廣韻》的【上平1東】是「獨用」、【上平2冬、上平3鍾】是「同用」。(用《平水韻》分析亦同)
故此「借韻」之法,符合嚴羽《滄浪詩話》所謂「借韻」說。
東坡自謂「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此雖為「論文」,但做詩也不是全無章法,仍有脈絡可循,因此如〈過巴東縣不泊,聞頗有萊公遺跡〉在第四句「借韻」旁韻者,絕非孤例。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東坡今體詩之「借韻」(二)

文章楚狂 » 2014-10-18 11:53 AM

(三)第六句韻腳旁借:
除前舉金代元遺山〈馬雲漢方鏡背有飛魚〉七言律詩第六句韻腳押借旁韻外,東坡亦有七言律詩作品第六句韻腳旁借鄰韻,如〈和邵同年戲贈賈收秀才〉三首其二之頸聯韻腳是也。

不過,此詩例殊為特別,需費點工夫解釋。
有空再行上帖。


(四)末句韻腳旁借:
東坡七律〈和邵同年戲贈賈秀才〉三首其三之尾聯(末聯)韻腳是也。
若按元稹〈行宮〉之例,此亦屬所謂的「飛雁出群」格;若按嚴羽《滄浪詩話》說法,此亦為「借韻」。


(五)複合式:
《蘇軾詩集》裏,2,823首古體、今體詩,除去古體不論外,絕句、律詩這種押韻嚴謹的格律作品,還有一些是「首句、四句」旁借鄰韻的「複合」型態,如〈溪堂留題〉是也。
圖檔

當然,一首絕句首句不入韻,第二句、第四句韻腳分押不同「鄰韻」的詩例亦有(嚴格講,此類當屬末句押借鄰韻之「借韻」──飛雁出群格)。
以上這些詩例,暫提「詩題」,也單舉一例,其實這種借韻的詩例相當多,要自己作功課。
有興趣深入研究的人,了解嚴羽所謂「借韻」究竟何指,可用前一帖所舉詩例用《廣韻》查檢「方法」即可得知。


網上資料繁多,如《四庫全書》蒐羅甚眾,即便資料已上傳;上傳後又如何?
點閱過幾本?
有耐心看得下去否?
蘇東坡詩合共2,823首,無論是網路上的「01」資料,或實體書本,不讀,終究不識其用字如何。
夸言網上四庫全書如何、如何,故作扭捏狀,真淺妄也!

詩,別無他法,多讀書。
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才會是自己的知識。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Re: 《網川詩話》

文章桑榆得 » 2014-10-18 07:44 PM

东方朔《答客难》:「语曰『以筦闚天,以蠡测海,以莛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俺自惕!
最後由 桑榆得 於 2017-09-30 03:13 P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桑榆得
會員
 
文章: 112
註冊時間: 2013-10-26 11:31 PM

蘇軾的困惑:不可以題作「借韻」耶?

文章楚狂 » 2014-10-20 09:41 AM

三、詩題「借韻」
前幾年讀《蘇軾詩集》,印象中東坡的酬作詩篇數量相當驚人,若以「和詩」的「和」、「次韻」的「次」字計算,(統計方法:詩題若同題「次韻」10首則計為10首,和詩亦同。)在東坡2,823首詩中,詩題題作「和某某」的和詩佔了12~13%,詩題題作「次某某」的次韻詩佔了16~17%,這些「和詩」、「次韻」詩作,比例相當驚人;兩者合計佔了詩作數量的將近「三成」。
除了這些詩題明顯的「和詩」、「次韻」之外,東坡在詩題中使用到「用韻」、「又用」、「復用」、「再用前韻」、「復用前韻」(後世稱「疊韻」──同樣的韻腳寫了一篇又一篇等)或「依韻」等亦所在多有;以上這些「和詩」、「次韻」、「用韻」、「依韻」實際數量為個人研究分析使用,不公佈。

這邊先說明一個觀念,所謂「用韻」是指創作用了某人的詩韻(韻部)與其字,但押韻不用相同的用字次序。
這個古人和詩用韻的解說,清‧吳喬《答萬季埜詩問》(「埜」字同「野」字,人名用字依前賢習慣)解說得比較清楚:
---------------------------------------------------------------------------------------------------------------------------------------
「和詩之體不一,意如答問而不同韻者,謂之和詩;
同其韻而不同其字者,謂之和韻;
用其韻而次第不同者,謂之用韻;
依其次第者,謂之步韻。
(亦稱次韻←此四字非原文)
步韻最困人,如相敺而自縶手足也。蓋心思為韻所束,而命意布局,最難照顧。今人不及古人,大半以此。嚴滄浪已申斥之,而施愚山嘗曰:『今人祗解作韻,誰會作詩?』此言可畏。」
---------------------------------------------------------------------------------------------------------------------------------------
當時為了研讀、分析韻腳及統計方便,東坡這種「用某人某韻」(用韻)、或「再用前韻」、「復用前韻」等詩,其詩例數量單獨列計,並不計入詩題中「和詩」、或「次韻」的數量中。

就讓我們仔細閱讀《蘇軾詩集》及《蘇軾詩全集》裏面都收錄的幾首詩:
宋‧蘇軾〈廣倅蕭大夫借前韻見贈,復和答之〉二首其一
生還粗勝虞,早退不如疏。垂死初聞道,平生誤信書。
風濤驚夜半,疾病送災餘。賴有蕭夫子,憂懷得少攄。


這一首詩,無論是按《廣韻》、或現今通行使用於近體詩的《平水韻》檢視,都屬於「首句押借旁韻」的「借韻」詩作;
那麼東坡為何在「詩題」裏題做:〈廣倅蕭大夫借前韻見贈,復和答之〉?
詩題的「借前韻」云云,是指詩裏首句韻腳「虞」屬【平水韻‧上平7虞】(或【廣韻‧上平10虞】),而全詩的其餘四個韻腳「疏、書、餘、攄」都屬【平水韻‧上平6魚】(或【廣韻‧上平9魚】)的意義否

這詩題裏的「前」字(借韻),又是何指?
東坡詩題所謂「借」字,原義為何?

這裏留下一個明顯的事證可供研討:近體詩的「詩題」,可不可以題做「借韻」、或「借某詩韻」、「借某人韻」?

用「腦」思考一下。

--------------------------------------------------------------------------------------------------------------------------------------
【註1】東坡此詩,首聯對起;首句的「虞」指三國虞翻,遭孫權貶逐死於交州,成語「去國虞翻」主人翁;次句的「疏」指漢代疏廣、疏受(叔姪),「疏」是姓氏,成語「二疏辭官」指此。
由此二句可知此詩為蘇軾獲赦之後,寫於北返途中。
【註2】首句的「粗」在五言句的第三個字,極靠近當句韻腳「虞」,就不必計較無謂的犯韻(次句還有一個「如」緊貼著當句韻腳「疏」)。如果自認詩藝遠遠超邁東坡者,不在此限。
【註3】好論字重出,陳飣餖於生公講臺。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Re: 《網川詩話》

文章桑榆得 » 2014-10-20 07:20 PM

:-D
最後由 桑榆得 於 2017-09-30 03:14 P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桑榆得
會員
 
文章: 112
註冊時間: 2013-10-26 11:31 PM

蘇軾的困惑:不可以題作「借韻」耶?(二)

文章楚狂 » 2014-10-21 09:43 AM

前舉:
宋‧蘇軾〈廣倅蕭大夫借前韻見贈,復和答之〉二首其一
生還粗勝虞,早退不如疏。垂死初聞道,平生誤信書。
風濤驚夜半,疾病送災餘。賴有蕭夫子,憂懷得少攄。

由詩題即知,當有兩首,第二首如後:
宋‧蘇軾〈廣倅蕭大夫借前韻見贈,復和答之〉二首其二
心閑詩自放,筆老語翻疏。贈我皆強韻,知君得異書。
滔滔沮叟是,綽綽孟生餘。一笑滄溟側,應無憤可攄。
這兩首詩的韻腳分析如後:
(一)第一首的韻腳:
首韻:虞→【平水韻‧上平7虞】、【廣韻‧上平10虞】
次句:疏→【平水韻‧上平6魚】、【廣韻‧上平9魚】(去聲9御韻不列)
四句:書→【平水韻‧上平6魚】、【廣韻‧上平9魚】
六句:餘→【平水韻‧上平6魚】、【廣韻‧上平9魚】
八句:攄→【平水韻‧上平6魚】、【廣韻‧上平9魚】
若按前面第一節所稱「廣泛流行的押借旁韻、鄰韻說法」,這是一首首句押借「旁韻、鄰韻」的詩。(近體詩的首句本就可押、可不押韻,唐、宋及後世近體詩皆從此法;故五、七言律詩稱做「四韻」詩。)

(二)第二首的韻腳:
首句不用韻;
次句:疏→【平水韻‧上平6魚】、【廣韻‧上平9魚】(去聲9御韻不列)
四句:書→【平水韻‧上平6魚】、【廣韻‧上平9魚】
六句:餘→【平水韻‧上平6魚】、【廣韻‧上平9魚】
八句:攄→【平水韻‧上平6魚】、【廣韻‧上平9魚】

很重要的一件事是,今人寫近體詩韻概依《平水韻》。什麼是《平水韻》?
依照《教育部國語辭典修訂版》的說法(官方版本):
-----------------------------------------------------------------------------------------------------------------------
「宋時作為寫詩押韻依據的韻書。宋以前的切韻韻書系統分兩百零六韻目,但寫詩的叶韻,在兩百零六韻目中有同用﹑獨用的現象,與研究聲韻的韻書不同。直到宋劉淵始就禮部韻略,依寫詩用韻習慣,併合同用的韻為一百零七韻目,劉為平水人,故稱為「平水韻」。可惜今已亡佚。同時,金王文郁有新刊平水禮部韻略,專供科舉考試之用,是將上聲迴﹑拯合為一韻,成一百零六韻目,為元﹑明﹑清以來作近體詩押韻的依據,沿用至今。
-----------------------------------------------------------------------------------------------------------------------
請注意:平水人劉淵併同《禮部韻略》成107韻目、或金人王文郁新刊《平水禮部韻略》106韻目,其時間都在第13世紀的南宋時期(南宋寧宗~理宗朝),而蘇軾去世於1101年(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所以,東坡不可能使用《平水韻》去做這首七言律詩,他用的應當是宋仁宗朝頒行的《禮部韻略》,或更早的《廣韻》、或稍晚的《集韻》。
為了方便分析東坡這首詩,並釐清所謂「借韻」到底何指,此處採用《廣韻》做為後續所舉詩例的押韻所用韻腳的分析所據:

這首詩的「詩題」稍微說明一下,「廣」字指「廣州」、「倅」讀如「粹」,意為「副官」。按原詩詩題中的註解云:《龍泉舊志》:蕭世範,字器之,嘉佑癸卯進士,通判虔州、廣州,遷廣西轉運判官。其在廣州,蘇文忠公與之遊,有〈酬廣倅蕭大夫〉詩。
另個人找到的資料如後:
一、《江西通志》載蕭世範,字怡藩,龍泉人,嘉佑進士,為南雄推官。
二、《全宋詩》未收此人,留世之詩約有四~五首左右。
按詩題,應可推知詩題中所謂「借前韻」係指蕭世範寫了一首詩給東坡,這首詩的韻腳應當是「借用」了東坡的另一首詩的韻腳,但由於蕭世範存世的五首詩,個人所看到的並未與東坡這兩詩的韻腳相同,應此便從東坡的詩集中尋覓可能性。
在同一卷中(東坡詩集‧卷44),東坡有一首詩題作〈和孫叔靜兄弟李端叔唱和〉所用的四個韻腳「疏、書、餘、攄」與此兩首相同,且詩的排序就在此兩首詩的第二首(中只間隔一首不同韻的七絕〈往年,宿瓜步,夢中得小絕,錄示謝民師〉),詩文如後:
宋‧蘇軾〈和孫叔靜兄弟李端叔唱和〉
病骨瘦欲折,霜髯籋更疏。喜聞新國政,兼得故人書。
秉燭真如夢,傾杯不敢餘。天涯老兄弟,懷抱幾時攄。

【註一】首句「病骨瘦欲折」無一平聲字,為「五言仄起拗第三、四字,對句第三字(「籋」音義同「鑷」,入聲16葉字)未易平救轉」例;宋人果多不救例。
【註二】五句「如」字,與全詩韻腳「疏、書、餘、攄」同在【上平6魚】韻部。
【註三】〈廣倅蕭大夫借前韻見贈,復和答之〉二首,除了第一首為「以虞襯魚」外,第二首與〈和孫叔靜兄弟李端叔唱和〉,無論以《平水韻》或《廣韻》檢視同為一韻到底【平水韻‧上平6魚】、【廣韻‧上平9魚】。
【註四】這三首詩,都是東坡流放海南,遇赦從瓊州昌化北返至途中,於宋哲宗元符三年十二月,抵韶州,至南雄道中度歲作。(次年,徽宗即位,改元建中靖國元年,同年七月二十八日,東坡病逝常州,享年六十五歲。)

由於,這兩首〈廣倅蕭大夫借前韻見贈,復和答之〉五律,第一首韻腳五個(首句韻腳「虞」為借韻)、第二首韻腳四個,東坡以這兩首「回和」→既是「和詩」,且兩首詩同用的韻腳「疏、書、餘、攄」用字及次序是一樣的,足見是「次韻」之作。
以唐、宋八句律詩體例,首句原不在「押韻」之列(前已述明「四韻」),且按唐、宋人習慣,該句最為自由,既可押韻、亦可不押韻,即便押韻亦可旁借。因此,可以推斷蕭世範原本「酬和」東坡的詩,是一首押用四個韻腳「疏、書、餘、攄」的五言律詩。→所以東坡稱之為「廣倅蕭大夫借前韻見贈」,此「」字即為「借用」 ;「前韻」指東坡〈和孫叔靜兄弟李端叔唱和〉所用韻字。

因此,東坡〈廣倅蕭大夫借前韻見贈,復和答之〉二首,是酬答蕭世範借用東坡自己原詩〈和孫叔靜兄弟李端叔唱和〉的韻腳所寫押用同為【廣韻‧上平9魚】的回和詩作。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Re: 《網川詩話》

文章桑榆得 » 2014-10-21 11:35 PM

:-)
最後由 桑榆得 於 2017-09-30 03:15 P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桑榆得
會員
 
文章: 112
註冊時間: 2013-10-26 11:31 PM

Re: 蘇軾的困惑:不可以題作「借韻」耶?(三)

文章楚狂 » 2014-10-22 10:14 AM

楚狂 寫:看到這裏,恐怕有人認為詩題「」多了一個「」字,礙於面子而有所不服;沒關係,東坡詩集裏還有其他詩作的詩題符合嚴格要求「借韻」不帶其他雜字,而且用一根指頭即可找到,也有人論過,但均未「搔到癢處」。

詩例如後:
宋‧蘇軾〈坐上復借韻送岢嵐軍通判葉朝奉〉
雲間踏白看纏旗,莫忘西湖把酒時。夢裏吳山連越嶠,樽前羌婦雜胡兒。
夕烽過後人初醉,春雁來時雪未滋。為問從軍真樂不?書來粗遣故人知。

首韻:旗→【平水韻‧上平4支】、【廣韻‧上平7之】
次句:時→【平水韻‧上平4支】、【廣韻‧上平7之】
四句:兒→【平水韻‧上平4支】、【廣韻‧上平5支、上平12齊】
六句:滋→【平水韻‧上平4支】、【廣韻‧上平7之】
八句:知→【平水韻‧上平4支】、【廣韻‧上平5支】

在進入實質分析東坡詩題所謂「借韻」之前,先岔出一個題外:
有飣餖於文字小技者,好言詩不可「犯韻」、不可「字重出」,聞之每莞爾。
譬如東坡這首詩,按清代王文誥的案語,寫於宋哲宗元祐四年,時年54歲,東坡風華正茂之時:「在翰林學士知制誥兼侍讀任,三月,除龍圖閣學士充兩浙西路兵馬鈐轄知杭州軍州事。」

這一首詩,次句韻腳「時」,在第六句「春雁來時雪未滋」的第四字又重複出現(相當靠近當句韻腳「滋」);至於與韻腳無關的「人」字,分別在第五句、第八句各出現一次;「來」字分別在第六、八句重出。

個人不認為近體詩中所謂的「犯韻」或「字重出」是一個多嚴重的毛病;自己閒詠、或如東坡寫贈友人(友人還要識貨),根本不必當做忌諱。
至於初學者,初探春水,不識寒溫,可當做自己的策勵。
若要去參加文學獎等詩藝競賽,能避就避,原因在於你無法事先預知評審的口味、評審標準如何,也可避免萬一入選,公佈得獎名單及作品後,遭到不識唐、宋名家詩法者的譏訕。所以最好的預防方法,就是讓淺薄的旁觀者(或酸葡萄)閉嘴、無可挑剔。

如果有人要批評這首〈坐上復借韻送岢嵐軍通判葉朝奉〉七律,詩題不可動輒寫做「借韻」、或是詩中「時」字犯韻並重出、「人、來」等字重出等,以其聲律詩藝、文學造詣、才識等迥超遠邁東坡,故不在此限。

存檔為證:
菉竹猗猗 寫:只見四老人家到處丟醜還自我宣傳而已
回歸主題
爾真不識所謂借韻者何?

推松之典辨不辨耶?

閃躲,丟醜
除老無可賣啊!!
什麼叫賊?一問順頌吟安。


四年級 寫:剛剛GOOLE一下-------
(何谓借韵?借韵,顾名思义就是借用其他韵部的字与本韵部的字押韵。)
那我之前所用的借韻,我是錯了,應該是步韻才對-----
在這裡我還是要謝謝你的提點---------------------
至於推松之典,當然要辨-----------
只是我建議以律詩作論,也好展汝之雅,顯我之俗。你是樓主你先請----
----------如果你謙讓,我先也行--------
晚餐時間到了,今天心情大好,喝兩杯再來看看------------


菉竹猗猗 寫:小序
古有趁韻才子尚且自謙稱湊泊而已,而今有不知『借韻』何義某先生,步韻必曰『借韻』千篇一律率多夾纏,甚而放話叫陣必也鬥詩以分高下者,好笑之餘小詩勸之。


菉竹猗猗 寫:假日得閒批爾跟帖 能悟者不立文字 今示法門與汝 是一善也!!

嗯!!意料之中無人有教於汝,原因不明或者咸曰:高明不可教也!!或為不敢攖汝之鋒也!!!正可見爾打遍瀛社北社天下雅集已無敵手矣!!!

先談制心於一處,遣興有歌行。句都須要大家大費唇舌才能分說得似懂非懂(離明白應該甚遠)。爾根性駑鈍,入文字障。能悟者不立文字,這話是對你的第一回棒喝。

詩主性靈,汝多夾纏。汝病之一

比來常口頭禪阿彌陀佛乎?爾未必明白阿彌陀佛四字真實意,不知而唸之則為唸心安的村夫村婦之唸,胡為爾心不安?唸佛唸口號學詩學皮毛。汝病之二

舉凡說大話愛誇口沒禮貌尋事挑釁,愛聽場面話聽不得真話,爾一向大言不輕意讀人詩,證之所以汝沒見識過秋水怎麼遇見滄海了,不知天外有天。冥頑不靈,病在不自知病在何處。汝病之三

千篇一律(吾批爾好一律也:),這類聽了批評而心生哀怨憤恨沒人理你的狗吣式無質感草草對空自慰也似的發洩讀之令人發噱。汝病之四(實話說:稍有可讀之作在於你的閒情書寫)

爾必傷心,為何碧眼狐狸之流吾必欲殺之而後快,因為詩這種天份爾不俱備,唸佛唸口號學詩學皮毛,爾非玉嬌龍還敢來惹我。汝病之五

批曰:一 爾不知賡酬何事,二 爾不知借韻何意,三 爾習慣了隨手丟出因缺乏才情學識所由以致的粗胚詞彙(爾意欲在此處執迷不悟十年復十年耶?也甚可憐)。至於唸心安的阿彌陀佛,爾必不知爾唸彼時已著爾相。恰似你那八七五十六/八五四十字東西,不跳出來從高一點的層次看自己,則永遠在格律窠臼之中著相,著爾因缺乏才情學識所由以致的粗胚之相。
(爾應無力跳出來看自己,可拜明師求教,放下老臉即可:)

良藥苦口: )不才學詩的過程就是被批批批批,批到一個能自知的未入門境地而已: )四老人家年事已高吃不得棒喝也是有的,今番示爾法門--含笑捱批四字。

養天真貽天年為要。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Re: 《網川詩話》

文章桑榆得 » 2014-10-27 03:21 AM

:-)
最後由 桑榆得 於 2017-09-30 03:15 P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桑榆得
會員
 
文章: 112
註冊時間: 2013-10-26 11:31 PM

下一頁

回到 詩詞小講堂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1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