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信書不如無書→王力《詩詞格律》某論之檢討

古典詩詞相關論述專用。

版主: 五葉, 壯齋

★★盡信書不如無書→王力《詩詞格律》某論之檢討

文章楚狂 » 2013-08-14 11:22 AM

王力在《詩詞格律》第二章〈詩律〉→第三節〈律詩的平仄〉的第(五)〈特定的一種平仄格式〉寫到: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這個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個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七言是五言的擴展,所以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這個句型中,也可以使用另一個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這種格式的特點是:五言第三四兩字的平仄互換位置,七言第五六兩字的平仄互換位置。注意:在這種情況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用平聲,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今舉《全唐詩》中詩例,證明王力所論之非;可惜,此力學之士已仙逝久矣,不能與不敏辯駁,哀哉!

一、前言:
五言平起出句「平平平仄仄」,拗第四字(意即該句第三、四字平仄互換)使平仄調成「平平仄平仄」,不過是「單拗」的一種句法,「對句」原有平仄調譜為「仄仄仄平平」其第三字「可不易平救轉」,用意即在避免「若第三字拗平則當句成下三平,是古風聲調」,反為不合近體詩格律。
此一五言平起出句「平平平仄仄」,非僅可「拗第四字」(三四字平仄互換),亦可「拗第三字」,使該句聲調成「平平仄仄仄」做「下三仄」,對句第三字(仄仄仄平平)同樣不必易平救轉,意在避免「下三平」,與前述「單拗」作法相同。


二、王力的「論述」:
王力所謂「在這種情況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用平聲,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審諸唐宋詩例,並非如此
五言平起出句「平平平仄仄」是個「單數句」(出句),其「頭節」第一字本就不關緊要,如何不能「拗平做仄」?
也就是即便「平平平仄仄」先拗第四字做「平平仄平仄」,再拗第一字「仄平仄平仄」,既已是「單拗」,亦合律!
同樣地,「平平平仄仄」同時拗第一字、第三字,聲調做「仄平仄仄仄」只剩一個平聲字,同上為本句單拗,亦合律!
而且,這種王力所謂「特定的一種平仄格式」,「五言拗第一字作仄、七言拗第三字作仄(不必須用平聲)」,非僅用在「律詩」,即便「絕句」,唐人詩例亦所在多有(亦破百例以上,絕非單數例),不足為怪。
(後世發展出所謂「平聲不可令單」,檢視唐、宋、金代各名家詩例,沒那麼嚴重。不過,若要參加詩詞競賽,詞宗要持此論或所謂「出句孤平不計」、「戒犯韻」、「戒字重出」做為取捨準繩,既參加,便遵守。)


三、《唐詩三百首》詩例:
一本《唐詩三百首》幾經評選,挑出來,並在有清一代經過千萬人評讀,豈無人指摘蘅塘退士之非?
例一、
唐‧孟浩然〈過故人莊〉
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筵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首句:五言平起出句拗第四字作「單拗」,首字用仄。
五句:五言平起出句拗第四字作「單拗」。

例二、
唐‧杜甫〈登岳陽樓〉
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首句:五言平起出句拗第四字作「單拗」,首字用仄。

被選入《唐詩三百首》的這兩名作家,均非泛泛無名之輩,詩作也不是不小心筆誤,然後不小心流傳千百年,再不經意、不細心被清代蘅塘退士選入《唐詩三百首》,然後無人批評或引據王力《詩詞格律》論述指正其謬。


四、《全唐詩》詩例:
一部《全唐詩》包羅萬象,用到這種拗字、拗句的作者及詩例有數百餘例,若如王力所言:「「在這種情況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用平聲,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王力此論的語氣是篤定,無轉圜空間)那麼杜甫、李白、王維、孟浩然、劉長卿、張繼等這些名家,難不成都成了「違律大王」?《全唐詩》的詩例還包含一位帝王,看來也是帶頭倡亂的。
單舉十一人十一例,分在首句、第三句、第五句、第七句:

例一、用在首句:
唐玄宗李隆基〈送趙法師還蜀因名山奠簡〉
奠靈簡,自昔仰神仙。真子今將命,蒼生福可傳。
江山尋故國,城郭信依然。二室遙相望,雲回洞裏天。
首句:五言平起出句拗第四字作「單拗」,首字用仄。

例二、用在首句:
唐‧陳子昂〈晚次樂鄉縣〉
杳無際,日暮且孤征。川原迷舊國,道路入邊城。
野戍荒煙斷,深山古木平。如何此時恨,噭噭夜猿鳴。
首句:五言平起出句拗第四字作單拗;首字用仄。
三句:失黏。
七句:五言平起出句拗第四字作單拗。

例三、用在首句:
唐‧賀知章〈題袁氏別業〉
不相識,偶坐為林泉。莫謾愁沽酒,囊中自有錢。
首句:五言平起出句拗第四字作「單拗」;首字用仄。

例四、用在首句:
唐‧孟浩然〈洛中訪袁拾遺不遇〉
訪才子,江嶺作流人。聞說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首句:五言平起出句拗第四字作「單拗」;首字用仄。

例五、用在頷聯(第三句):
唐‧李白〈陪宋中丞武昌夜飲懷古〉
清景南樓夜,風流在武昌。愛秋月,乘興坐胡床。
龍笛吟寒水,天河落曉霜。我心還不淺,懷古醉餘觴。
三句:五言平起出句拗第四字作「單拗」;首字用仄。

例六、用在頷聯(第三句):
唐‧杜甫〈官定後戲贈〉(時免河西尉,為右衛率府兵曹)
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怕趨走,率府且逍遙。
耽酒須微祿,狂歌託聖朝。故山歸興盡,回首向風飆。
三句:五言平起出句拗第四字作「單拗」;首字用仄。

例七、用在頷聯(第三句):
唐‧戴叔倫〈冬日有懷李賀長吉〉
歲晚齋居寂,情人動我思。一尊酒,重和百篇詩。
月冷猿啼慘,天高雁去遲。夜郎流落久,何日是歸期。
三句:五言平起出句拗第四字作「單拗」;首字用仄。

例八、用在首句、頸聯(首句&第五句):
唐‧張繼〈酬張二十員外前國子博士竇叔向〉
日零落,心賞寄何人。幸與馮唐遇,心同跡復親。
未終夕,離別又傷春。結念湓城下,聞猿詩興新。
首句、五句:五言平起出句拗第四字作「單拗」;首字用仄。
張繼,千古名唱〈楓橋夜泊〉作者,以首句、五句之首字均拗用仄聲字,當是有意作聲調之起伏歷落,用贈故人。

例九、用在頸聯(第五句):
唐‧張說〈送王晙自羽林赴永昌令〉
將星移北洛,神雨避東京。為負剛腸譽,還追強項名。
向伊闕,黃葉散昆明。多謝弦歌宰,稀聞桴鼓聲。
五句:五言平起出句拗第四字作單拗;首字用仄。

例十、用在末聯(第七句):
前蜀王建太妃徐氏〈題金華宮〉(作者亦號花蕊夫人,非後蜀孟昶妃)
再到金華頂,玄都訪道回。雲披分景象,黛鎖顯樓臺。
雨滌前山淨,風吹去路開。夾流水,何必羨蓬萊。
七句:五言平起出句拗第四字作「單拗」;首字用仄。

例十一、用在末聯(第七句):
唐‧楊炯〈送臨津房少府〉
岐路三秋別,江津萬里長。煙霞駐征蓋,弦奏促飛觴。
階樹含斜日,池風泛早涼。未終竟,流涕忽沾裳。
三句:五言平起出句拗第四字作「單拗」。
七句:五言平起出句拗第四字作「單拗」;首字用仄。




(先舉五言詩,趕著出門,其餘另帖。)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Re: ★★盡信書不如無書→王力《詩詞格律》某論之檢討

文章楚狂 » 2013-08-15 11:05 AM

五、五言平起出句式:仄平仄仄仄
五言平起出句「平平平仄仄」,可以拗第三字成仄聲作「平平仄仄仄」(下三仄),對句聲調本為「仄仄仄平平」,請注意「對句」末三個字聲調為「仄平平」,因此「對句第三字」無須拗平救轉仍合律。→因為對句第三字若拗平救轉,聲調就變成「仄仄平平平」(下三平)→「下三平」是古風聲調,反不合律。
故,五言平起出句「平平平仄仄」先拗第三字作「平平仄仄仄」(下三仄)→對句不救仍合律,因此出句即便再拗第一字做仄聲,聲調拗作「仄平仄仄仄」只剩一個平聲字(注意:非孤平),亦合律。
五言平起出句「平平平仄仄」拗第一字、第三字作仄,聲調成「仄平仄仄仄」,當句不犯孤平的理由,很簡單,此句不押韻,不押韻的句子便與「孤平」無任何轇轕。

例一、
唐‧駱賓王〈冬日宴〉
物外友,一百杖頭錢。賞洽袁公地,情披樂令天。
促席鸞觴滿,當爐獸炭然。何須攀桂樹,逢此自留連。
首句:五言平起出句拗第「三」字作單拗作「下三仄」,首字用仄。
五句拗黏,作折腰。

例二、
唐‧陳子昂〈群公集畢氏林亭〉
金門有遺世,鼎實恣和邦。默語誰能識,琴樽寄北窗。
戀魏闕,漁父愛滄江。良時信同此,歲晚跡難雙。
首句、七句:五言平起出句拗第四字作單拗。七句失黏。
五句:五言平起出句拗第三字作「單拗」。首字用仄。

例三、
唐‧郎士元〈盩厔縣鄭礒宅送錢大〉
不可聽,落葉豈堪聞。共是悲秋客,那知此路分。
荒城背流水,遠雁入寒雲。陶令門前菊,餘花可贈君。
首句:五言平起出句拗第三字作「單拗」,首字用仄。
五句:五言平起出句拗第四字作「單拗」。
【注意】第四句「那知此路分」未犯孤平!「那」字作「何」解時,入【下平五歌韻】。
今人有在詩中亂用「那」、「哪」字,建議可查查辭典、唐宋人詩例。

例四、
唐‧李益〈重贈邢校書〉
俱從四方事,共會九秋中。與落葉,相值各因風。
首句:五言平起出句拗第四字作「單拗」。
三句失黏成折腰:五言平起出句拗第三字作「單拗」,首字用仄。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Re: ★★盡信書不如無書→王力《詩詞格律》某論之檢討

文章楚狂 » 2013-08-17 10:58 AM

例五、
唐‧姚合〈秋夕遣懷〉
白露下,秋氣滿山城。風勁衣巾脆,窗虛筆墨輕。
臨書愛真跡,避酒怕狂名。只擬隨麋鹿,悠悠過一生。
首句:五言平起出句拗第三字作「單拗」(下三仄);首字用仄。
五句:五言平起出句拗第四字作「單拗」。

例六、
唐‧裴說〈道林寺〉
獨立凭危闌,高低落照間。一派水,僧鎖半房山。
對面浮世隔,垂簾到老閑。煙雲與塵土,寸步不相關。
首句:「凭」字去讀,一作「憑」、「凴」。
三句:五言平起出句拗第三字作「單拗」(下三仄);首字用仄。
七句:五言平起出句拗第四字作「單拗」。

例七、
唐‧李洞〈送韋太尉自坤維除廣陵〉
全蜀拜揚州,征東輟武侯。萬里月,旁到五峰秋。
幢冷遮高雪,旗閑卓亂流。謝朝明主喜,登省舊寮愁。
隔海城通舶,連河市響樓。千官倚元老,虛夢法雲遊。
三句:五言平起出句拗第三字作「單拗」(下三仄);首字用仄。
11句:五言平起出句拗第四字作「單拗」。


這種「五言平起出句:平平平仄仄」拗第三字成仄聲(平平仄仄仄),很多人以為違律、是古風句式;殊不知此亦為「單拗」句法之一種 ── 在單一(同一)句子裏,自拗、自救,故名。(拗救之法,其實沒那麼複雜,更不必故弄玄虛,搞個天干地支口訣,弄得像天師驅鬼的咒語一般。)
很簡單地僅僅只是在「五言平起出句:平平平仄仄」拗第三字聲調「由平拗仄」→並未違律,亦無「誰可」、「誰不可」的問題;重要的是要記住:
由於這一聯的平仄調按譜應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出句既拗第三字由平拗仄:「平平仄仄」,對句「仄仄平平」之第三字絕不可拗平以圖救轉。
原因在於「對句」(雙數句)之第三字若拗平:「仄仄平平平」,末三字「平平平」連續三個平聲字收尾,即所謂的「下三平」→這是古體詩(古風)常用句式、格調,反不入律(不合律)。按 藥樓的說法:「三平落腳,為古體詩常用聲調,為避免混淆,常可不救。」(見《古典詩的形式結構》P.117)
例如,《唐詩三百首》裏便收有用到「下三仄」的近體詩,如:
唐‧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頷聯: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唐‧王灣〈次北固山下〉頷聯: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唐‧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首聯: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唐‧杜甫〈春宿左省〉頷聯: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
唐‧王維〈送梓州李使君〉頷聯: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
七言詩不過是在五言詩句前再加兩個字的擴展,如:
唐‧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二,頷聯: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
唐‧王維〈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末聯:朝罷須裁五色詔,珮聲歸向鳳池頭。
所在多有,不一一列舉。
另外,《唐詩三百首》、《全唐詩》裏可以找到許多「帶有古風」的近體律、絕(如以「下三仄」對「下三平」),此乃唐人詩風;今人若要如此寫、或參加詩詞競賽,結果如何,可想而知。

至於,「五言平起出句:平平平仄仄」拗第三字作下三仄,再多拗「首字做仄」,亦即聲調變成「仄平仄仄仄」,全句只有一個平聲字,就跟該五言平起出句拗第一字、第四字作「仄平仄平仄」(五言兩夾平),少見多怪者會認為是「落調」,也有其信徒堅稱「在這種情況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用平聲,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把話講「絕」了,就無轉圜餘地。

這種「五言平起出句:平平平仄仄」,拗第一、三字成「仄平仄仄仄」,只留一個平聲字,清代詩律學家董文渙在其著作中不過認為是拗到極致而已。
因為很重要的一個觀念:近體詩的五言式,其第二字、第五字,不可拗。其餘一、三、四字皆可拗(對句第四字例外),拗時要注意避免「孤平」及如何「救轉」。
若唐人近體詩首聯之自由詩風,那是另一回事。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Re: ★★盡信書不如無書→王力《詩詞格律》某論之檢討

文章楚狂 » 2013-08-19 11:18 AM

六、七言仄起出句式
至於七言仄起出句「仄仄平平平仄仄」,王力認為拗做「仄仄平仄平仄」時,「第三字必須用平聲,不再是可平可仄」;此一論述亦不是很正確的,即便拗作「仄仄仄平仄平仄」仍合律。在「七言仄起出句」式裏,頭節第一字(即整句的第三字)非關重要,它只不過是「五言平起出句」式,在前面再加「頂節」兩字而已。

王力認為此句不可拗做「仄仄仄平仄平仄」,可能只不過是「感覺聲調怪怪的」而已(七言兩夾平);五言句即便拗到無一平聲字,如「五言仄起出句:仄仄平平仄」,拗第三、四字作「仄仄仄仄仄,對句第三字易平救轉即可→平平平仄平→雙拗句法 ── 出句拗、對句救,「拗」與「救」出現在兩句,故名「雙拗」。

準此,七言句不過是五言句的擴充→「七言平起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拗第五、六字作仄並多拗第一字作仄成「仄平仄仄仄仄仄(七言中只剩一個平聲字),對句第五字易平救轉即可→仄仄平平仄平→亦「雙拗」句法。

另有一種七言句拗到只剩第四字一個平聲字的,若在聲調譜學家看來,恐怕亦認為「聲調不叶」。如「七言仄起出句:仄仄平平平仄仄」拗第三、五字作仄成「仄仄仄平仄仄仄」,在七言式的「出句」裏,第三、五字聲調居於不重要地位,本就可拗。若以七言句是五言句式的擴充來看,「五言平起出句:平平平仄仄」可拗第一、三字成「仄平仄仄仄」,七言不過是在五言句前再加個頂節兩字成「仄仄仄平仄仄仄」,同樣是「單拗」句法→七言仄起出句拗第五字作仄,成「下三仄」(三仄腳),對句第五字不用易平救轉亦合律(若易平,反成下三平,是古風聲調)。

故就平仄調譜言,五言平起出句「平平平仄仄」既可拗做「仄平仄平仄」仍合律、詩例又多,五言平起出句於句首前多加個頂節「擴充」成七言仄起出句「仄仄平平平仄仄」豈有不可拗作「仄仄仄平仄平仄」之理?

例一、(絕句例)
唐‧儲光羲〈寄孫山人〉
新林二月孤舟還,水滿清江花滿山。借問隱君子,時時來往住人間。
首句:七言仄起出句拗第六字成「單拗」,第三字用仄。→七字雙「夾平」。

例二、(絕句例)
唐‧李白〈出妓金陵子呈盧六〉四首其四
小妓金陵歌楚聲,家僮丹砂學鳳鳴。我亦飲清酒,君心不肯向人傾。
三句拗黏成折腰:七言仄起出句拗第六字成「單拗」,第三字用仄。→七字雙「夾平」。

例三、(律詩例)
唐‧許渾〈再游姑蘇玉芝觀〉
高梧一葉下秋初,迢遞重廊舊寄居。月過碧窗今夜酒,雨昏紅壁去年書。
玉池露冷芙蓉淺,瓊樹風高薜荔疏。明日更東去,仙翁應笑為鱸魚。
七句:七言仄起出句拗第六字作「單拗」,第三字用仄。→七字雙「夾平」。(七言句的第一個字更居於無關平仄緊要)

例四、(律詩例)
唐‧寒山〈詩〉三百三首其一二三
雲山疊疊連天碧,路僻林深無客遊。遠望孤蟾明皎皎,近聞群鳥語啾啾。
老夫獨坐棲青嶂,少室閒居任白頭。可歎與今日,無心還似水東流。
七句:七言仄起出句拗第六字作「單拗」,第三字用仄。→七字雙「夾平」。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Re: ★★盡信書不如無書→王力《詩詞格律》某論之檢討

文章小發 » 2013-08-19 05:20 PM

五言
仄平仄平仄
七言
(仄)仄仄平仄平仄

這兩式的句子之所以合律,可以簡單一點來看。
「仄平仄平仄」的原式為「仄平平仄仄」,因三、四字互換拗成「仄平仄平仄」。
七言只在上面多加二字,其理相同。
故可知這兩式屬合律的原因。
至於拗了救不救,則未見全是。
一般而言出五言出句第三字、七言出句第五字,若該平而拗成仄,對句的相對位置會用平聲來救,然亦有不救者。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一式可不論,一救成下三平,是為大病。
潮聲聽不盡,縹緲在雲端。
小發
版面管理員
 
文章: 2032
註冊時間: 2002-02-24 10:15 PM
來自: 守一書齋

Re: ★★盡信書不如無書→王力《詩詞格律》某論之檢討

文章楚狂 » 2013-08-23 08:56 AM

小發 寫:五言
仄平仄平仄
七言
(仄)仄仄平仄平仄

這兩式的句子之所以合律,可以簡單一點來看。
「仄平仄平仄」的原式為「仄平平仄仄」,因三、四字互換拗成「仄平仄平仄」。
七言只在上面多加二字,其理相同。
故可知這兩式屬合律的原因。
至於拗了救不救,則未見全是。
一般而言出五言出句第三字、七言出句第五字,若該平而拗成仄,對句的相對位置會用平聲來救,然亦有不救者。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一式可不論,一救成下三平,是為大病。

言簡意賅。

詩律,有識與不識,唯知者達焉。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Re: ★★盡信書不如無書→王力《詩詞格律》某論之檢討

文章楚狂 » 2013-09-02 09:03 AM

七、詩詞格律的論述邏輯

王力在《詩詞格律》一書論「特定的一種平仄格式」的相關闡述,與《漢語詩律學》所言有所矛盾、衝突,其所犯的錯誤便在論述邏輯不一。

一個人的腦袋,其思考、邏輯、推理,應該是一致的。
不能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

面對獨夫,要像方孝儒一樣挺直腰桿。
面對百姓,豈可倨傲?


寫一千字的邏輯,與寫百萬字的邏輯,自始至終,必須一致。
豈有人面對普羅大眾,講五言句「平平平仄仄」拗第四字做「平平仄平仄」,七言句「仄仄平平平仄仄」拗第六字做「仄仄平平仄平仄」,成所謂「特定的一種平仄格式」,並要求普羅大眾「注意:在這種情況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用平聲,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然後另行出一本較厚的書(六倍字數)給「專業人士」看時,又是另一套說詞,前後矛盾。
搞學術這種東西,憑藉的是「良知」;學無止境,有錯當認,嚴肅糾正自己的前非也就罷了。
若還只是面對十億普羅大眾,你們要注意:「五言平起出句單拗作『平平仄平仄』、七言仄起出句單拗作『仄仄平平仄平仄』,:在這種情況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用平聲,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那麼這是:構詞惑眾。

有人可以邏輯不一、思緒錯亂到以為工、農、兵等大眾人民好欺負,抱定「反正你們不懂」隨便話唬讕;然後轉身面對獨夫,俯首、折腰、屈膝,極盡奴顏。
(↑以上歡迎對號入座↑)

做為一個正常人,其腦袋思緒、邏輯推理,不能隨「勢」而轉。
即便今是昨非、大徹大悟,亦應明文更正其非。

畢竟,人心,不能跟月亮一樣,初一、十五不一樣。

就如同,寫五、七言近體格律詩,「月」這個字,自始至終在《平水韻》裏都收在【入聲六月】裏,雖然《韻補》等有其他叶韻,但從來沒有平聲用法。
所以,無論是寫作「問五ㄈㄟ」、或現在時序進入農曆「七月」尾聲,這個「」字不能「初一、十五不一樣」,它始終是個「仄聲字」。

文字與思考邏輯一樣,不是草率急就章,粗製濫造搞些語意不通,再來一番自圓其說。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Re: ★★盡信書不如無書→王力《詩詞格律》某論之檢討

文章葉大照 » 2013-09-02 09:46 PM

你們要注意:「五言平起出句單拗作『平平仄平仄』、七言仄起出句單拗作『仄仄平平仄平仄』,:在這種情況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用平聲,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這句話沒有錯
我看不出來哪裡錯
我也打出同樣的字句在我的臉書上
這位楚狂好像很喜歡做某些異樣的連結而為鬥爭

楚狂在七、詩詞格律的論述邏輯
這一欄說得很矛盾不知所云
不知道他要批評什麼
真會構詞惑眾

平平仄平仄若在第一字易平為仄就會在第二字犯孤平
仄仄平平仄平仄若在第三字易平為仄就會在第四字犯孤平
五言的第四字和七言的第六字所造成是謂拗句
葉大照
 

Re: ★★盡信書不如無書→王力《詩詞格律》某論之檢討

文章楚狂 » 2013-09-03 08:35 AM

葉大照 寫:你們要注意:「五言平起出句單拗作『平平仄平仄』、七言仄起出句單拗作『仄仄平平仄平仄』,:在這種情況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用平聲,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這句話沒有錯
我看不出來哪裡錯
我也打出同樣的字句在我的臉書上
這位楚狂好像很喜歡做某些異樣的連結而為鬥爭

楚狂在七、詩詞格律的論述邏輯
這一欄說得很矛盾不知所云
不知道他要批評什麼
真會構詞惑眾

平平仄平仄若在第一字易平為仄就會在第二字犯孤平
仄仄平平仄平仄若在第三字易平為仄就會在第四字犯孤平
五言的第四字和七言的第六字所造成是謂拗句

pigeonholed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Re: ★★盡信書不如無書→王力《詩詞格律》某論之檢討

文章楚狂 » 2013-09-06 09:27 AM

八、鐵證與書蠹
書中一段文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寫作:「在五言『平平平仄仄』這個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個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七言是五言的擴展,所以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這個句型中,也可以使用另一個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這種格式的特點是:五言第三四兩字的平仄互換位置,七言第五六兩字的平仄互換位置。注意:在這種情況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用平聲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若有強作曲意阿附、昧心飾非之解,不過句讀不通,穿鑿附會。

壁架陳列所謂「名家」之《詩詞格律》、《漢語詩律學》諸書,此亦裝飾門面、假充茂才。
書要讀通了,便識得所謂「孤平」定義,認得「漢字平仄」及「詩詞格律」,寫出來的東西必能文句通曉暢達,不犯孤平大忌。
購書不讀、讀而不疑、囫圇吞字,乃曰書蠹。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Re: ★★盡信書不如無書→王力《詩詞格律》某論之檢討

文章楚狂 » 2013-09-07 11:18 AM

九、其他高人之卓見
惜餘齋主人於《詩學概要》第三章‧平仄(拗與拗救)之中,寫道:
將七言定式「仄仄平平平仄仄」改成「仄仄平平仄平仄」。或五言定式「平平平仄仄」改成「平平仄平仄」。此種句式,稱之為「單拗」或「特拗」。.........此例句法,幾已成為詩人之一種風尚,可以表現出詩之高古,例子之多不勝枚舉。唯應注意者,即此種句式之頂節第一字,應避免用仄聲字為原則,蓋一用仄聲字,則又形成頭節亦犯孤平之病,然亦非絕對
(以上引用自《詩學概要》第三章:平仄http://home.educities.edu.tw/bise/big5/books/poemgist/3.htm#3-3

並舉老杜〈登岳陽樓〉首聯: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王  維〈過故人莊〉首聯: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李白〈聽蜀僧濬彈琴〉次聯:洗流水,餘響入霜鐘。
貢性之〈湧金門見柳〉:折取入城去,教人知道已春深。

林先生的論述稱「唯應注意者,即此種句式之頂節第一字,應避免用仄聲字為原則,蓋一用仄聲字,則又形成頭節亦犯孤平之病,然亦非絕對。」顯然亦是發現王力在《詩詞格律》一書二章〈詩律〉→第三節〈律詩的平仄〉的第(五)〈特定的一種平仄格式〉所論之!(雖然並未指名)
故林先生於文後載明:「唯初學仍以盡量避免為宜。」但其在評論詩詞格律遣詞用字之謹慎,顯非王力所能及!(惜餘齋主人用語,請見前面引文紅色字體部分)
所謂「應避免」,與王力所用「語氣」:「必須用平聲,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之決斷無可轉圜,讀者自辨。

若有不能讀通王力此論之語意,而猶強為嘵嘵呶呶之囈語,殆為語文能力理解問題所致。即便抬出太座發功、央求摯友聽脈,恐亦藥石罔效。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下一頁

回到 詩詞小講堂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80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