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平】與【夾平】

古典詩詞相關論述專用。

版主: 五葉, 壯齋

文章楚狂 » 2011-12-23 09:08 PM

阿邦 寫:請問為什麼要避孤平?


請看本篇中 「第一樓」中 (最前面),最早提出「孤平」概念的清代李汝襄的相關論述。

其中說得相當明白;古今漢語聲調略有差異,但仍不失其義。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文章阿邦 » 2011-12-23 11:48 PM

楚狂 寫:請看本篇中 「第一樓」中 (最前面),最早提出「孤平」概念的清代李汝襄的相關論述。

其中說得相當明白;古今漢語聲調略有差異,但仍不失其義。


多謝指路。「孤平為近體之大忌,以其不叶也。」敢問何以不叶?
閒人莫問廚房事,豬腳端來口水流
阿邦
會員
 
文章: 583
註冊時間: 2004-09-20 04:26 PM
來自: 雲深不知處

文章楚狂 » 2011-12-24 12:39 AM

阿邦 寫:多謝指路。「孤平為近體之大忌,以其不叶也。」敢問何以不叶?



明代的一位文人和尚釋真空在〈玉鑰匙歌訣〉裏提到古漢語的聲調特色,用了一首七絕詩來表達得十分明白:「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由於元代北方民族的語音帶入中國,古漢語的入聲字「不見了」,至少在京師、王朝的「領域」裏消失了。所以元代人周清德所編纂的《中原音韻》做為元代「流行文學」──北曲──的「聲韻」依據和演唱規律,就「遺失」了「入聲字」。那些「入聲字」大多被派入「平、上、去」三個聲韻裏。

但古漢語,在千百年來「河洛人」、「客家人」逃難遷徙的過程中,被帶到湘、贛、閩、粵一帶,因為崇山峻嶺的阻隔而被保留下來。尤以「河洛話」被稱作「古漢語的活化石」是較為特別具代表性的語言,因著「崇山峻嶺」而少了對外「溝通」,當然也少了「染化」。
鄰省的江浙人覺得福建話難學難懂,北方人也怕「老廣說官話」。
如果你會說河洛話,請把「寸心貴不忘」、「出關送故人」等例句唸唸看,就可揣摩出來「味道」。(抱歉,不會粵語、客語)


什麼叫「平聲」?
明末清初的顧炎武說得最簡潔明瞭:「平聲輕遲,上、去、入之聲重疾。」
請注意:「清遲重疾」這四個重要字眼;再對照釋真空的歌訣就可一目了然!

在五言詩的入韻字句裏,除了韻腳之外只剩四個字了;再把一個「清遲」、「平平道來」的「聲音」,丟入前前後後共三個「高呼猛烈強、分明哀遠道、短促急收藏」的「重疾」仄聲字裏,你認為這唯一的「平聲字」會「明顯響亮」、「協調」嗎?
此即為「平聲不令單」之理所在,近體詩在「句中」裏必借「兩個平聲連綴」協襯。
故,李汝襄在此三詩例句首字旁均標出「孤平」所在,詩例後註曰:「孤平為近體之大忌,以其不也。」



一粟入滄海。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文章阿邦 » 2011-12-24 11:33 PM

楚狂 寫:在五言詩的入韻字句裏,除了韻腳之外只剩四個字了;再把一個「清遲」、「平平道來」的「聲音」,丟入前前後後共三個「高呼猛烈強、分明哀遠道、短促急收藏」的「重疾」仄聲字裏,你認為這唯一的「平聲字」會「明顯響亮」、「協調」嗎?
此即為「平聲不令單」之理所在,近體詩在「句中」裏必借「兩個平聲連綴」協襯。
一粟入滄海。


好個一粟入滄海。此間學舌的多,明白的少。受教了。
閒人莫問廚房事,豬腳端來口水流
阿邦
會員
 
文章: 583
註冊時間: 2004-09-20 04:26 PM
來自: 雲深不知處

文章楚狂 » 2011-12-25 09:48 PM

阿邦 寫:好個一粟入滄海。此間學舌的多,明白的少。受教了。



說「受教」兩字太「嚴肅」了。彼此討論,增廣見聞。

也抱歉,在上文中誤鍵了一個關鍵字:「輕遲重疾」(原文中第二、三次引用「輕遲」誤鍵為「遲」)
顧氏原義為:以「輕」對「重」,以「遲」對「疾」。

楚狂 寫:明末清初的顧炎武說得最簡潔明瞭:「平聲遲,上、去、入之聲重疾。」
請注意:「遲重疾」這四個重要字眼;再對照釋真空的歌訣就可一目了然!


................................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Re: 【孤平】與【夾平】

文章潺蟬 » 2013-08-12 10:18 AM

諸位詞長論述雖未能盡懂,已令在下獲益匪淺。

由衷感謝
蟬靜蟬鳴林漸晚,江枯江湧石不休
潺蟬
會員
 
文章: 254
註冊時間: 2012-07-02 09:01 AM

Re: 淺談老杜的「孤平」詩例

文章芬陀利 » 2013-08-12 03:43 PM

楚狂 寫: 除此之外,個人閱讀老杜詩集,尚發現幾首「孤平」詩例,先舉出其中三首供「有識者」共研,其餘暫且不提:

【例一】
唐‧杜甫〈寄贈王十將軍承俊〉
將軍膽氣雄,臂兩角弓。纏結青驄馬,出入錦城中。
時危未授鉞,勢屈難為功。賓客滿堂上,何人高義同。

首聯失對:次句「臂懸兩角弓」之「懸」字「孤平」;符合王力五言孤平句式:「仄平仄仄平」。
「臂懸兩角弓」聲律為:「去聲四寘、下平一先、上聲二十二養、入聲三覺、上平一東」。
頷聯失黏失對。



小的有些不明,請教楚狂詞長一下 :-D
依您的看法,這首可視作五古嗎?還是何種特殊的格式?
芬陀利
會員
 
文章: 2263
註冊時間: 2002-07-20 09:12 PM

Re: 【孤平】與【夾平】

文章李凡 » 2013-08-12 08:09 PM

并,幷,以前是兩個不同形字.今合一.
就今音而言,〔并〕多數讀仄,只〔并州〕之并,及姓讀平.
但平水韻:并,分別在八庚及二十四敬.雖是平仄異音字.卻反之.多數讀平,少數讀仄.給人感覺仄多於平,原因在於:并同併,而併是仄音.
【詩韻合壁】舉仄音只一詞:〔專并〕,另解釋:同併.
但舉讀平音有十二例,包括:互吞并,交并,千愁并,并兼...等.
古文字之形似上〔从〕下〔幵〕或〔廾〕,認是并之本字,解之以二人并立之意,讀平.
〔國語辭典〕可查.
因此如〔兼并〕既可讀平,亦可讀仄.在於〔兼併〕.
平凡丹藥維他命;
薄命紅顏怨李凡.
李凡
會員
 
文章: 5036
註冊時間: 2002-02-26 01:58 PM

Re: 【孤平】與【夾平】

文章楚狂 » 2013-08-13 10:17 AM

芬陀利 寫:
楚狂 寫: 除此之外,個人閱讀老杜詩集,尚發現幾首「孤平」詩例,先舉出其中三首供「有識者」共研,其餘暫且不提:

【例一】
唐‧杜甫〈寄贈王十將軍承俊〉
將軍膽氣雄,臂兩角弓。纏結青驄馬,出入錦城中。
時危未授鉞,勢屈難為功。賓客滿堂上,何人高義同。

首聯失對:次句「臂懸兩角弓」之「懸」字「孤平」;符合王力五言孤平句式:「仄平仄仄平」。
「臂懸兩角弓」聲律為:「去聲四寘、下平一先、上聲二十二養、入聲三覺、上平一東」。
頷聯失黏失對。



小的有些不明,請教楚狂詞長一下 :-D
依您的看法,這首可視作五古嗎?還是何種特殊的格式?

這是一首「五律」,台灣、中國、日本等地的漢詩學者都作如此看。

判別方法如後:
(一)古風,不忌「孤平」;故如果這首是古風,那次句根本不計孤平。

(二)平仄入律:
台灣師範大學邱燮友教授曰:「古詩的平仄,不宜入律。.........出句平仄入律,對句便宜避免入律。」相反,亦同。
這是判別一首詩,是近體、或古風的標準。(再來,是韻腳的運用,不另舉。)
不過,平仄也有例外;例如:唐‧白居易〈琵琶行〉(紙本《全唐詩》作〈琵琶引〉):
沈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工整,但「中」→上平一東,「容」→上平二冬。(古風,鄰韻可通押,亦可換韻。)
再如:
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兩句都入律。
不過,這只是〈琵琶行〉中罕見入律的兩聯(單計押平韻,仄韻不計),通首仍是古風。(所以邱教授稱「古詩的平仄,不宜入律。」的「不宜」兩字是非常穩健的下筆。)

(三)五、七言律詩,首聯、末聯以不對仗為常態,但亦可對仗;首聯對仗的詩例,多於末聯對仗詩例,亦有通篇四聯對仗者。唐詩中另有「偷春格」法,首聯對仗而頷聯不對仗。
老杜〈寄贈王十將軍承俊〉中間兩聯對仗,可作為參考。
古風,即便八句四聯,中二聯亦可對仗;如老杜〈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但老杜〈望嶽〉為何不是押仄韻的「五律」?
原因很簡單,平仄不入律。

(四)律詩中平仄不依平仄調譜的,是為「拗體」。
至於「黏」與「對」,本是近體詩依循的法則。
引王力《漢語詩律學》:「『對』和『黏』的格律在盛唐以前並不十分講究,二者比較起來,『黏』更居於不甚重要的地位。直至中唐以後,還偶然有不對不黏的例子。」

當然,近體詩還有其他規則,不再贅言。
準此,讓我們回頭看一下老杜〈寄贈王十將軍承俊〉
將軍膽氣雄,臂兩角弓。纏結青驄馬,出入錦城中。
時危未授鉞,勢屈難為功。賓客滿堂上,何人高義同。
除首聯、頷聯失對外,第三句亦失黏。(拗黏、拗對,在唐人詩法裏常見,並未居於詩律之絕對地位。)
暫時擱下次句「臂兩角弓」,整首詩八句中,「不符合」近體詩的「平仄格律」僅有第六句「勢屈難為功」。
不過,這也不是問題。在蘅塘退士所輯《唐詩三百首》中,就有帶古風的近體詩,分別收在五絕、七絕、五律、七律卷中,可以索一本參考。
絕句不談,七律例如唐‧崔顥〈黃鶴樓〉前半四句散行(古風),後半入律;頷聯對仗亦不甚工整。
那麼是否做為律詩的後半部(頸聯、末聯)便必須嚴謹入律,始能成為律詩?
那也不一定,請參考《唐詩三百首》所收唐‧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五律: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逕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都寂,但餘鐘磬音。
頸聯之第六句:「潭影空人心」以下三平對第五句「悅鳥性」之下三仄。
常建,是唐玄宗開元十五年進士,代宗大曆年間授職盱眙尉。
此詩有人認為「空」字可去讀,亦合律。
類似這種「帶古風」的近體詩,《全唐詩》裏收有甚多首,不一一列舉。

準此,老杜〈寄贈王十將軍承俊〉
將軍膽氣雄,臂兩角弓。纏結青驄馬,出入錦城中。
時危未授鉞,勢屈難為功。賓客滿堂上,何人高義同。
暫時擱置次句「臂兩角弓」不論,首句、三句、四句、五句(下三仄)、七句(五言仄起出句拗第三字,對句第三字易平救轉,是為「雙拗」句法)、八句,全都入律,且中間兩聯對仗,故台灣、大陸、日本都視此詩為「五律」,歸類在「帶有古風(第六句)的律詩」。(首聯、頷聯拗對、拗黏)
故,老杜此詩次句「臂兩角弓」之「懸」字犯孤平。


初讀王力《漢語詩律學》、《詩詞格律》時,把他的論述奉為經典,深信不疑。
後來讀《全唐詩》至第三遍並校參紙本詩例,找到「破百例」的「孤平」詩例,才發現王力某些論述及引證不甚妥當適切。
一度讓我質疑「孤平」真是近體詩大忌?
而且,開始對他的論述抱著「於不疑處有疑」的態度,仔細比對唐、宋、金等名家詩作、詩例,忽然對唐、宋、金等名家詩法,豁然開朗。
書,丟在一旁,上山看「雲瀑」流瀉,體悟王喆:「出門一笑無拘礙,雲在西湖月在天。」
(王喆此悟道詩,「一」字重出;我看不到「有意重出、特意重出」可做為藉口的理由。所有嚴謹到無謂的「做詩方法論」都是明、清兩代那些受八股文荼毒腦袋、僵錮思想者搞出來的理論,遂有「詩用某字,唐人可,今人不可」的說法。)

請參考。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Re: 【孤平】與【夾平】

文章芬陀利 » 2013-08-13 12:18 PM

謝謝楚狂詞長費心詳解,躬揖! :-D

讀至
『所有嚴謹到無謂的「做詩方法論」都是明、清兩代那些受八股文荼毒腦袋、僵錮思想者搞出來的理論,遂有「詩用某字,唐人可,今人不可」的說法。』
點頭...張口...呵聲..... :lol:
芬陀利
會員
 
文章: 2263
註冊時間: 2002-07-20 09:12 PM

Re: 【孤平】與【夾平】

文章小發 » 2013-08-13 12:50 PM

台灣師範大學邱燮友教授曰:「古詩的平仄,不宜入律。.........出句平仄入律,對句便宜避免入律。」

這個論點沒記錯的話是出自王漁洋
王漁洋之前是否有人提過就不知了
不宜入律是就平聲一韻到底的古詩而論
換韻古詩用律句無妨
潮聲聽不盡,縹緲在雲端。
小發
版面管理員
 
文章: 2032
註冊時間: 2002-02-24 10:15 PM
來自: 守一書齋

上一頁下一頁

回到 詩詞小講堂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55 位訪客